1.投资、退出渠道趋于多元化
从投资业态角度来看,住宅机会型基金依然当道,但地产基金对于不同地产业态的兴趣正在逐渐走向多元,主要可分为三类:
商业地产:
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写字楼仍处于租金和出租率上升周期,尤其受到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偏爱,专业化的基金团队得以迅速成长并品牌化。
养老地产:
我国已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不少房地产公司开始战略转型涉足养老地产,不少地产基金已经在养老地产尤其是以养老公寓为主的模式中开始显露身影。
产业地产:
在海外市场,近半地产投资规模都投向产业地产,国内产业升级所带来的产业园区需求使得基金多了一个投资领域,写字楼、产业地产的投资基金在未来将最有望迎来发展先机,借由REITs实现资本市场对接。
从退出渠道来看,美国、新加坡等资产证券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私募房地产基金最好的退出渠道即在于REITs、CMBS等产品,
而近几年来,许多地产公司也纷纷尝试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相信随着国内资产证券化等渠道的发展与成熟,国内人民币房地产基金将更具流通活力。
2.大资管时代下战略合作契机
证券公司、期货公司、证投基金管理公司、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之间的竞争壁垒已被打破,资产管理行业进入进一步的竞争、创新、混业经营的大资管时代。
这样的金融格局为私募房地产基金行业与其他金融行业合作带来了可能性,地产基金行业将存在庞大的潜在机构投资者以及通过各大资管平台间接投资的个人投资者。
通过合作,整个私募房地产基金行业的游戏玩法可能都发生变化,在募集阶段,房地产基金可以借由各种资管平台的产品设计不同的基金结构和募资方案,也可以为投资人打造个性化的财富管理方案。
在投资阶段,各个资产管理机构除了能为地产基金管理机构带来充足流动性,还能通过各大资管机构的资源为基金项目池带来储备。
在退出阶段,传统的回购和项目出售方式将被更为复杂的金融工具所代替,比如资产证券化和REITs。
总之,在金融变革的背景下,辅之以技术驱动,私募房地产基金将焕发出新的生命。
3.行业整合大潮下地产并购基金前景广阔
从成熟市场经验来看,历次行业周期波动时期,都是行业并购的窗口期,美国、日本以及香港市场,都在波动中成就了诸多伟大企业。
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正进入更加深化的调整周期,中小房企生存空间被逐渐压缩,转型和退出房地产行业的决心和真实性更强,同时,由于土地成本的居高不下也使得房企股权的相对价值更加凸显。
当前行业融资渠道虽然有所拓宽,但整体资金状况仍不容乐观。传统融资渠道往往只有单一的融资功能,而并购基金则兼具融资和管理双重功能,拥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并购周期中,基金的引入是一种必然。
目前国内的并购基金多限于项目层面,主要为项目收购提供资金支持
,未来类似于黑石的股权并购型基金或是大势所趋。
4.股权、夹层投资将成主流
目前,市场上多数股权投资实质上都是一种夹层投资或者股权与债权结合的过渡模式。
夹层投资满足房企项目公司短期资金需求,融资成本高,偿还期限短,需要企业抵押物担保;同时兼有股权的性质,但不以获取分红和股东权益为目的,又被业界称之为债权形式的“高利贷”。
在股权与债权结合的投资方式中,股权投资仅占项目公司全部所需融资额的少部分,其余部分通过债权方式投入,以确保项目的风险和收益率相对稳定,投资期限通常超过过桥投资。
而纯粹的股权投资注重被投资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和资本增值,且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投资风险相对较大,投资期长,借助退出机制出售持股获利,由于期间委托成本高,市场风险难以把握,退出难度较大,在国内资本市场并不受欢迎。
私募房地产基金通过股权投资参与房企项目运作,共担盈亏,为房地产市场注入长期发展资金。
股权投资作为一种战略投资,将是私募房地产基金未来发展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私募房地产基金股权投资比例正逐步上升,“明股暗债”的阴影将逐步淡化,正朝完全股权投资模式演变。
在地产行业的不断优化整合中,我们也要适当关注行业并购带来的投资机会。例如大小开发商之间的并购、各类土地及房地产相关项目的并购,以及房地产行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并购,这类并购操作会提升房地产行业整体的业务协同性,在当前调控转向中,存在一定的投资空间。
综上所述,随着新政策的不断出台,地产投资的新风向标不断凸显。
租售并举的政策带来长租公寓投资机会;国内超过300万亿元存量房地产为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城市更新带来的旧物业改造机会;以及物流地产等新型地产投资方向,
都将引领地产投资走向新纪元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