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海外经济:意外的“空中加油”
年初以来,全球制造业PMI指数及贸易景气持续上行,似乎指向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复苏”周期。
本轮“复苏”的结构分化格外突出,新兴市场好于发达经济体;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好于欧洲、新兴市场中印度好于其他。
去年底以来,越来越多的行业进入补库状态。
美国多数细分行业库存增速已改善;以家具、家电为代表的后地产链条,以及纺织服装、化工等行业库存分位低、延续性强。通过贸易渠道景气扩散至全球,追赶型国家弹性更大。
以中日韩为代表,窥视外需对经济的拉动。
去年底以来,外需拉动下,中国出口明显回升,量、价增速均有改善;日本经济的修复同样表现出显著的“外强内弱”特征。
本轮不同于以往,库存周期或呈低弹性、高持续性特征。
高利率环境下,美国库存回补的弹性会受到压制;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态,意味着薪资增速仍将持续处于高位,对利率非敏感部门的私人消费形成支撑,进而使得高利率环境持续更久。
高利率环境持续时间更久,带动资本市场波动频繁。
经济修复弹性有限的同时,二次通胀的担忧常在、高利率的环境持续时间更久,受政策预期、地缘政治等基本面以外的冲击,可能会导致资本市场波动更为频繁、剧烈,基本面偏弱的经济体尤盛。
◼ 2.国内经济:信心修复,否极泰来
年初宏观数据的技术性扰动,需理性看待。
2024年的“工作日”效应集中在年初体现。“工作日”效应对生产指标的影响更加显著。考虑到春节因素干扰等,综合来看,年初以来的经济指标,指向经济正处于温和复苏的初期阶段。
稳增长政策效果,已有显现但不突出。
“稳增长”政策的加速落地,代表基建央企订单、新开工面积已有反馈。内需修复速度偏慢,只是节奏和幅度问题。专项债发行进度过慢对基建投资的拖累已有所体现,这一掣肘未来或伴随发行节奏加快而改善。
货币金融对经济影响减弱,财政支出成为修复节奏主导。
近年来,在信心不足、需求偏弱的情况下,货币金融政策对经济影响减弱;相比之下,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及,PSL、专项借款等“准财政”逐渐主导经济修复节奏。2季度财政发力加快落地的带动下,将带动经济基本面进入“温和复苏”的状态。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要求,有利于形成政策合力。
除“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外,中央层面首提“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规定”,政策稳增长、促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号明确。
预期修复下的资金再平衡,有望成为国内市场的主线逻辑。
与去年同期不同,年初市场对国内经济预期给的过于悲观,在经济韧性体现之下,经济预期在反复质疑中持续缓慢修复,并带动投资行为的再平衡,这在海外资金行为上有一定体现,A股和港股的反应上已有一定表现。
寻找“新稳态”的过程,可能还要持续几年时间。
中期来看,我国经济换挡仍未完成,新旧动能切换仍需政策助力。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或需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完善保障体系来应对;而较高的房价收入比和较低的租金回报率使得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面临更高的挑战。制约地产销售修复的三大症结:房价过高、利率太高、收入预期不稳。有效解决以上三个症结点,需要时间。
◼ 3.三中前瞻: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改革
高质量发展方面,需要产业政策统筹发展与安全。
经济增速换挡,新旧动能转变下,产业政策或进一步加快出台,已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国企、民营需“各尽其职”、激发活力。
新一轮国企改革已然开启,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等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升级为顶层规划,政策并从营商环境、政策支持、法治保障等六方面,出台31条举措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顶层设计已明晰,即完成各地基础制度规则、市场设施标准、要素资源市场的统一。
当前,社会信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产权保护领域部分细则已经出台。
人口高质量发展方面,“生”、“养”问题首当其冲。
2023年我国新生儿数量降至902万,同时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14.9%,应对“少子化、老龄化“挑战或是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教育体系的改革也迫在眉睫。教育、就业不匹配问题凸显。不同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分化,“慢就业” 高校毕业生占比持续提升。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亦需满足,如住房等,当前我国居住需求矛盾或在于“质量”与“价格”,而非“数量“。
财税体系改革或聚焦央地定位再梳理、财富二三次再分配等。
过往分税制改革未贯彻至省以下基层政府,使得地方财政事权不匹配问题在稳增长压力较大时凸显,基层财政收支承压尤为明显,转移支付资金自由度不高。本轮央地财权事权的再分配,或是重头之一。
金融体系改革也已全面启动,必将影响深刻且深远。
“新国九条”文件直指我国股市沉疾,涉及市场方方面面,极具针对性与落地性。有利解决 “牛短熊长”怪象。
风险提示:
政策效果不及预期,公共卫生事件干扰,海外经济衰落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