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抓手。其中,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础,离不开高素质的复合型立法人才。为培养立法专业人才,推进立法职业共同体建设,鼓励法科学生学习立法理论、参与立法实践,现决定举办2024年度全国法科学生模拟立法大赛,并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法治队伍特别是立法队伍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适应新时代立法学教育和立法实践需求,提升学生立法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展示新时代法科学子风采和法学教育成果,为全面依法治国培养卓越立法人才。
主办单位: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
承办单位:厦门大学法学院、湘潭大学法学院
(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大赛组委会,以下简称为“主办方”)
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普通高校在读法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一)参赛作品主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强调“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也不能姗姗来迟”。随着社会需求日益多元,以雇佣关系灵活化、工作内容碎片化、工作方式弹性化、创业机会互联网化等为特征的新就业形态,一方面创造了更多就业机遇,另一方面使劳动者权益保障面临新挑战。如何以法治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成为了新兴领域立法所亟需回应的社会问题。
请以
《XX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条例》
为题起草省级地方性法规。
(二)参赛作品要求
1.请根据上述要求,起草条文为
30条
左右的地方性法规(草案)代拟稿。
2.地方性法规(草案)代拟稿的起草说明,包括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阐述,(草案)代拟稿的核心问题、结构设计、共识性条文和主要争点的说明。
3.地方性法规(草案)代拟稿的参阅材料以及参赛团队认为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一)报名及提交作品
有意参赛者应在
2024年10月1日中午12时
之前按照指定的方式提交符合规范与要求的参赛作品。
在提交作品时,邮件主题与附件命名要求如下:
“第一作者所在学校+第一作者姓名+第一作者联系方式+模拟立法文稿”
。同时,需另附一份
团队信息表
(信息表模板见附件),参赛者应在团队信息表中清楚填写作者信息、作者简介、联系方式、指导老师等相关信息。
提交作品的专用邮箱:
[email protected]
(二)初赛(2024年7月1日-2024年10月1日)
组委会组织初赛评审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匿名评审,并根据专家的评分确定进入复赛的作品。进入复赛的作品数量由主办方根据参赛作品的具体情况确定。
(三)复赛
复赛采用作者参加现场答辩、专家评分的方式。以复赛得分高低为依据,由复赛评审专家组讨论拟定获奖作品及奖项等级的建议名单,报大赛组委会审定。
参赛作品由第一作者参加复赛答辩。
复赛时间和具体规则,由大赛组委会在复赛前另行公告。
进入复赛的作品,参赛者可在初选结束后、主办方指定的时间前,提交修改稿。
(四)颁奖
复赛结束后,主办方组织颁奖。
(一)计划评选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
(二)计划评选优秀指导教师奖若干。
(三)为确保获奖作品的质量,大赛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各类各级奖项均可空缺。
(四)由“2024年度全国法科学生模拟立法大赛”组委会(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厦门大学法学院、湘潭大学法学院)为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
(一)参赛作品必须是署名作者本人实际完成,不存在任何违反学术规范情形,不存在任何知识产权争议。
(二)参赛作品(或其主要内容)已经在公开出版物或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不得参加本次大赛。
(三)大赛限定法学专业同学参赛,参赛团队成员应全部由法学专业同学组成。专业为法学大类(一级学科代码0301)或者辅修专业为法学大类即可参赛。
(四)大赛鼓励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每篇作品的联合署名学生数量不能少于4人,但不能多于7人(包括第一作者)。
(五)每位参赛者只能参加一篇参赛作品的创作团队,允许跨年级、跨校组队,允许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混合组队,以第一作者所在学校名义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