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武大教授辞职原因竟是这!你知道高校教师为何频频请辞吗?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5-27 21:5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武大教授的辞职信火了


5月25日,武汉大学新闻系主任夏琼在自己的朋友圈中晒出辞职信,称自己:“任新闻系系主任一职长达十二年之久,其间既无所作为,更无甚建树”,遂“请求辞去新闻系主任一职”



5月26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证实,校方已同意夏琼辞去新闻系系主任的申请。


夏琼本人也在朋友圈里予以“间接回应 ”,称5月17日递交辞职信后,很快就获得了批准。



高校教授为何频频辞职?



1、逃离高校行政管理体制


在朋友圈的回应中,夏琼教授称“长期与这种不懂教育、不尊重教学、践踏教师尊严、侮辱学生智商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着不自量力的抗争,突然发现毫无意义和价值”。最后感言“高校已放不下三尺讲台,如今想做一个认真的教书先生真的很困难”。



虽然夏琼教授辞去的不是公职,只是辞去了“小队长”的职务。但有媒体分析夏琼教授选择在即将退休之际辞去主任,也是想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时候,站出来讲真话,替那些被“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所“伤害”的年轻教师以及被牵连的大学生说句公道话。

夏琼,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夏琼称:“学校一直在说重视教学、重视教师,但是我们实际感觉到的,没有得到太多的改进,反而受到各种各样的行政管理。”


2、“薪酬不能持家”


在夏琼的辞职信走红之前,复大大学一位教授晒出的工资条已经引起人们对大学教授的关注。



工资条显示,应发工资为15335元,但实际发放的金额仅8271元。一位一流大学的老教授月薪拿到手才不过8千多一点,这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也不算高。有网友反映在上海的月嫂,每个月的工资都能上万。工资低也是许多高校老师离职的原因。


去年3月,一封网友晒出一张手写的高校老师辞职信,辞职原因是犀利的十二个字:“才疏不能胜任,薪酬不能持家”,道出了许多老师的心酸。



“兹有本人辞去专职教师职位,因才疏不能胜任,薪酬不能持家。一不能误人子弟,二不能屈劳自己。期间深感人事领导栽培与厚爱,然,言不以成文,特此求而告之,望纳。 2016年3月2日”


根据教育部的发布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我国现有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专任教师有近160万。有调查数据显示,年薪在10万元以下的教师占比近一半,20万元以上的占比不足5%。


3、编制难求


由于高校教师的退出渠道几乎只有“退休”一条路,经常出现“老人不退休、新人进不来”的现象。


有人说,当前高校表现出“庸者不能出,新人不能进,能者不平衡”等状况。有知情人士介绍,目前高校教师薪酬待遇、职称评聘较多依赖教龄、资历等因素,没有切实体现绩效原则,造成部分教师“负气出走”。


根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全国普通高校普通本专科、研究生人数增加了约6倍,而教职工人数仅增加了1倍多,教师编制增加大约2倍,编制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许多老师选择离开的原因。



4、评职称太累


2016年,河南大学副校长亲自给一位副教授颁发聘书的消息,刷爆了河大校友的朋友圈。


其实,这个特别的聘任仪式,是为直到退休时还是讲师的常萍老师专门举行的。常萍教授不出书、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但她的课堂却堂堂爆满,有人驱车数百公里只为听她一节课。


这一迟到的认可也提醒人们职称评审是不是该改革了。


中国青年报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哪些职业最受职称评审之累”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排在首位,73.2%的人选择此项。76.5%的人意识到目前职称的最大问题,是职称评审制度不能反映人的实际能力;65.7%的人表示,名额分配中存在拉关系等现象。


还有网友表示,教师们为争指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影响了教师之间的团结、和谐,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因为职称与工资紧密挂钩,一些教师反映,评上职称的教师与没有评上职称的教师工资差距越来越大。而没有评上职称的教师,往往在教学一线工作,最为辛苦,但却因为职称与工资过多挂钩而拿不到更多的工资,这挫伤了一线老师的积极性。



4、学术功利化


瞄准学术期刊利益市场的人越来越多,学术论文中介越来越多,学术期刊版面费越收越贵,课题申请越来越难,职称越来越难评。学术研究也加入了社会经济体的一部分,量比质优的评判机制也驱赶着学术研究越趋功利和短期化。


如果高校教师不愿意花钱发论文或无钱发论文,就成了学术功利化的受害者。


以上只是高校老师们选择离职的部分原因。近些年高校老师辞职创业的新闻屡见报端,令人心酸的辞职信频频曝光,使这个普通人不太了解的高知群体受到关注。在我国仍有许多甘坐冷板凳,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希望他们能获得更好的待遇和工作环境。


编辑:胡睿

来源:中国青年报、齐鲁晚报、新华网、新京报、金羊网、一图观政、中国新闻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