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W.W. Chan & Sons Tailor 包荣海师傅授权上图左侧图片使用,右侧来自网络图片。
定制至少可以细分为两个不同的行业,在这两个行业里,半成品试衣的意义完全不同。
在接待客户的过程中,经常有客户会问:可以半成品试衣吗?
在客户的眼里,能半成品试衣才是真正的定制,否则,就是到了一家黑店或者不专业的店。这就是半成品试衣对于当前客户的意义。
问题是:对于定制从业者来说,半成品试衣的意义在哪里?
经营一项生意,必须清晰商业模式,才知道为什么会赚到钱。
定制的商业模式,本质是在约定的框架下,用合理的成本,做出一件客户想要的衣服。只有这样,这项生意才能和谐、长久地存在。
内参君多次强调过:
定制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需要细分,甚至需要细分为不同的行业,从最粗的框架讲,至少可以细分为两个行业:
在这里,作坊式不是贬义词,而是指这种模式有很多的灵活性以及可调整性,整个流程会较多依赖于人。
比如:量体和做版是一个人,每个客户单独制版单独裁剪,客户的特殊体型会被真正考虑到版型中,并进行专业的调整。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客户可能会进行试衣,以逐渐调整到客户需要的状态,调整包含尺寸、版型、细节的调整等。
生产环节:
可能是量体师自己完成,也可能是与量体师有深度配合的生产小组完成。
客户需求:
非常个性化,要求高,很可能需要“哪里哪里都要平整”。
客户需求与生产环节之间的衔接者:
最好是直接对接,最不济也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对接,师傅要对生产环节知根知底。
成本和定价:
除了面料和加工成本,修改成本、服务成本也是大头。价格不能低。
在这个行业里,则会强调规模、标准化,并且,为之匹配的是适当个性化的定制需求。与其说是定制,不如说是成衣基础上的改进,还更为好一点。
生产环节:
工业化大型生产线,比如一些智能工厂。
客户需求:
要求不高,只是比成衣改进一些就可以。比如基于雅戈尔的衬衫,胸围加2,中腰减3,袖长减2即可。不要求“哪里哪里都平整”。
客户需求与生产环节之间的衔接者:
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量体师傅对接,师傅最好要对生产环节要知根知底,是否有丰富的制衣经验,不是最重要的。
成本和定价:
加工成本可以通过规模化降低,修改成本、服务成本尽可能减少。价格可以做到平民化。
这么梳理下来,也就是说,定制是细分为两个不同行业。在第一个「作坊式定制行业」,半成品试衣是他们的传统工作习惯,客户细节了解得越多越好,注重服务,注重满足客户的
「
全世界只有一件
」
的手工业感受。
而身处第二个行业「工业化定制」的从业者,如果也按照第一种行业的标准来定位自己,把半成品试衣作为噱头向顾客推荐和介绍,自己必须清楚:
1、这种半成品试衣与第一种是完全不一样的。
首先:后端合作工厂是做不到的,即使能提供半成品试衣,也只是做做样子,一件西服本质已经基本完成,只是不订扣而已,然后披上几根线,让客户得到一些心理安慰而已。
2、工业化定制下的半成品试衣更多是客户服务时积极的心理作用。
会降低客户在第一次试衣时,如果出现明显不合适,而要返修时的心理抵触度。
因为有些客户在试衣时,如果有修改,则会认为是店里手艺不行,在客户的眼里:定制就该是量完尺寸,就能做出一件他心目中的完美衣服。一旦成衣需要修改,衣服就会被改坏了。
所以如果是成品试衣,消费心理不成熟的客户,就会抱怨店里不专业,从而降低他对店里的信任度。
但是,如果增加一道半成品试衣过程,则客户会认为即使有修改也是正常的,因为衣服还是只做到一半嘛。
通过这种心理暗示,会降低客户的不满意度。从这个角度讲,增加一次半成品试衣是值得的。但是,从实用性角度,与成品试衣毫无区别。
3、对于工业化定制,更重要的是管理和降低消费者预期。
也就是说, 让客户明白:这件衣服就是在成衣基础上改进的,假设成衣的合身度是60%,通过一些部位的个性化后,做到了85%的合身度。
工业化定制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相应地,价格也会很合理,用户穿着体验会得到显著改善。
如果客户需要所谓的「完美定制」体验,请挪步价格更高的作坊式定制,由另一套服务体系来给客户服务。
这么来看:如果说定制行业不成熟,不仅是从业者不成熟,也会有消费者的不理性。双方都没有正确地界定自己的需求和位置,从而发生了错误匹配。
以
「
工业化定制
」
的操作模式,来服务于即使是低价位,也要求「作坊式定制」的高要求度的客户,用户体验好才怪,能赚到长期合理的利润才怪。
千万不要操着卖白粉的心,但赚着卖白菜的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