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AI剪辑冒充明星的现象以及防范措施。文章提到有网友发布张文宏涉嫌AI合成的卖蛋白棒视频引发争议,类似冒充明星的案例已经屡见不鲜,不少人因此上当受骗。文章还提到识别AI换脸换声的三招方法,但也指出了这些方法的局限性,并强调了防范AI诈骗需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警惕并做好信息保护。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AI剪辑冒充明星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人受骗。
文章中提到有网友发布张文宏涉嫌AI合成的卖蛋白棒视频引发争议,类似冒充明星的案例已经发生多起,有不少人因此上当。
关键观点2: 识别AI换脸换声的方法存在局限性。
文章介绍了三种识别AI换脸换声的方法,包括要求对方在视频对话时挥手、问只有对方知道的问题、让对方按鼻子按脸观察变化等。但同时也指出这些方法基于现有算法的局限性,未来可能难以应对新技术。
关键观点3: 防范AI诈骗需要从自身做起,做好信息保护。
文章强调了防范AI诈骗需要提高警惕,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和生物信息。个人公开在外的照片、视频等数据越多,生成的“数字人”会更真实,因此在涉及资金交易等场景下需要多留心眼。
正文
今年11月,江西一位老人来到银行办理银行卡,但手续不全又不肯离开,警方到现场后,老人表示要到银行贷款200万元给自己的男朋友“靳东”拍戏。
民警随即拿起老人的手机进行查看,发现老人所谓的大明星“靳东”是骗子冒充的,其所发布的视频也是由电脑AI合成,但老人对网络知之甚少,对于骗子所说所做深信不疑。
最终,民警通过向老人展示网络上一些冒充“靳东”诈骗的新闻和现场利用AI合成照片等方式,老人才幡然醒悟,表示不
会再相信网络上的“靳东”,并放弃了开卡贷款的念头。
我们可以要求对方在视频对话的时候,
在脸部面前,通过挥手的方式去识别实时伪造的视频。
在挥手的过程中会造成面部的数据干扰,他所伪造的人脸会产生一定的抖动或者闪现,或是一些其他异常的情况。
在点对点的沟通过程中,
可以问一些只有对方知道的问题,验证对方的真实性。
还可以让对方通过按鼻子按脸的方式,观察其面部变化,真人的鼻子按下去是会变形,但AI生成的鼻子并不会,同样脸部也是一样的。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鉴别方式都是基于现有算法的局限性。未来随着AI技术的发展,“动起来”“挥手”“比数字”等有可能难不倒新技术,“数字人”同样能顺利完成以上动作,从而更加具备迷惑性。所以,防范AI诈骗,还是要从自己出发,做好信息保护,提高警惕。
例如
,不要泄露个人信息,尤其要注意图像、声音、指纹等生物信息的保护。
“AI换脸”的数据基础是被模仿人的照片、视频等,个人公开在外的照片、视频越多,意味着AI算法参考的数据越多,生成的“数字人”会更真实。
同时,在涉及资金交易等场景下,需要多留心眼,不轻易相信视频、声音。很多时候,传统的识别方式要比技术识别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