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悄然而至。
大寒,顾名思义,是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时节,但也预示着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寒节气既有
“岁暮天寒”
的肃穆,也有
“春回有期”
的希望。
古诗中,宋代张孝祥的《念奴娇·雪霁夜月》中写道:
“大寒轻浪,冰壶月浸,霜华不散。”
描绘了大寒时节雪霁月明的景象,既冷冽又美丽。
唐代杜甫的《冬至》则表达了迎春的欣喜:
“冬至阳生春又来,一阳初动喜相催。”
寒极则暖生,阴消则阳长,冬至到大寒这段时间,正是寒尽春来的过渡,孕育着生机与希望。
大寒养生
在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养生尤为重要。古人讲究“冬藏”,即顺应天时,养精蓄锐,为来年储备能量。
饮食温补
大寒时节宜多食用热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汤等,同时搭配生姜、胡椒等佐料,温暖脾胃。此外,多吃高热量食品如坚果、红枣、山药,有助于提高身体抗寒能力。
保暖防寒
此时应特别注意防风保暖,尤其是头部、手脚和腰腹部。夜晚可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白天穿戴足够保暖的衣物,避免寒气侵袭。
调养情志
大寒节气接近年关,工作和生活可能会带来一定压力。保持乐观情绪,调节身心,适当休息,有助于以最佳状态迎接新年。
适度运动
在寒冷天气下进行适度运动,如慢跑、瑜伽、八段锦等,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运动时需注意热身,避免寒冷导致肌肉僵硬或受伤。
寒冷有尽,花开有期
愿你身安体健,幸福永伴
愿您心存阳光,岁岁平安
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