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姑娘
我很想您……
是您给了我名字
让我读书识字……
在鼓浪屿一处墓园里
年近九旬的陈丽芬(曾用名陈玉华)
泪流满面
抚摸着墓碑
不断诉说着对逝者的思念
这是她心心念念80年的人
近日,在鼓浪屿街道侨联帮助下
“鼓浪屿孩子”陈丽芬回到故乡
找到了儿时抚养、资助她读书的陈赞美——
曾任鼓浪屿毓德女学校校长
(因校名多次变化,本文统称为毓德女学校)
一桩夙愿得以了结
1936年,陈丽芬出生在鼓浪屿。从小没了妈妈,爸爸是船员,长年在外,她与奶奶相依为命。大概5岁时,爸爸突然遇害,奶奶也年迈体弱,无力抚养陈丽芬。在这时,陈赞美伸出援手,给了她一个温暖的家,也给了她不曾有过的母爱。
“当时兵荒马乱,她不管,我可能就饿死了。”陈丽芬说,陈赞美是毓德女学校校长,没结婚,但是收养了两三个小孩,被大家称为“赞美姑娘”。
赞美姑娘(陈竞明)照片
在陈赞美家里
陈丽芬收获许多人生第一次
第一次有了大名,随赞美姑娘的姓氏,她被起名“玉华”,之前奶奶叫她“牵弟”,并不算正式的名字;
第一次获得母爱,能够吃饱穿暖,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
第一次知道,除了鼓浪屿这座小岛,外面的世界很广阔……
作为校长
陈赞美深知知识的重要性
她坚决把包括陈丽芬在内的孩子们
都送到毓德女学校读书
“我是识字的。这在当时可不得了,特别是后来我在农村生活,村里能识字的女子不多。”陈丽芬表示。
战乱还是打散了她们。陈赞美被迫远赴美国留学,临行前她将孩子们托付给姐姐陈赞琴照顾。不久后,陈赞琴跟随丈夫前往金门,只能把陈丽芬送到泉州石狮——从那以后,9岁的陈丽芬离开鼓浪屿,与陈赞美断了一切联系。
陈丽芬说,很多记忆都模糊了,但陈赞美这个名字,一直刻在心底。
长大后
陈丽芬拥有了自己的家庭
越发渴望找到赞美姑娘
由于各种原因
一直未能如愿
几年前
陈丽芬又回到鼓浪屿
也尝试找寻赞美姑娘的踪迹
仍一无所获
“我外婆年纪大了,寻亲感恩的想法愈发强烈。她知道赞美姑娘不在人世了,就是想再见到相关的人或物。”陈丽芬的外孙女、旅居菲律宾的侨胞黄美缘说,上个月初通过泉州侨联,她辗转联系到鼓浪屿街道侨联,发起求助。
为了完成老人心愿
鼓浪屿街道侨联迅速行动
“本以为很简单,毕竟有名字和工作单位。”鼓浪屿街道侨联原主席许一心说。然而,他们翻遍毓德女学校历任校长名册,并没有叫陈赞美的校长。
难道老人记错了?或者陈赞美不是校长?许一心根据老人所给时间,查询到当时校长名叫陈竞明,与陈赞美同姓。两者会不会是同一个人?
许一心在不同史料、档案及人物访谈中,发现那段时期毓德女学校校长,有些写陈赞美,有些则记载陈竞明。
例如,厦门文史专家何丙仲主编的《鼓浪弦歌——校友访谈录》中,有毓德老校友回忆:“高中老师是陈赞美,陈赞美就是陈竞明校长。我们学校的校长都是兼任教学工作,不是教语文,就是教数学。”
在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主任蔡松荣的帮助下,鼓浪屿街道侨联多次寻找,终于找到陈赞美(墓碑上名为“陈竞明”)墓地。许一心推测,陈赞美应是本名,上学工作后改用陈竞明,但家庭生活仍用“赞美”本名。
“是她!是她!”
今年1月7日
陈丽芬在泉州家中
收到一张来自鼓浪屿的照片
瞬间激动起来
慈爱又熟悉的面孔
让她一下子确认“赞美姑娘”找到了
陈丽芬的小女儿王淑莲告诉记者:
“要不是我们拦着,她当天就想过来。”
1月14日上午,陈丽芬再度踏上鼓浪屿。
在家人和鼓浪屿街道侨联工作人员陪伴下,她来到陈赞美墓地。一路上,她神色从容,此刻再也按捺不住,多年的期盼化作两行热泪。
“赞美姑娘,我来看您啦!”陈丽芬挣脱开家人搀扶的手,颤颤巍巍扑向墓碑,用手不断抚摸,仿佛当年牵着“妈妈”手的小孩子,不愿松开。随后,她后撤两步,鞠躬默哀,又双手紧握,念叨这些年的酸甜苦辣,述说思念和感激:“您是大好人,感恩您当年的养育……”
陈丽芬说,赞美姑娘是善良的,鼓浪屿也是温暖的。她回忆,小时候曾在岛上走丢过,很慌张无助。“当时天黑了,为了躲避日本人,家家户户关门熄灯,我在一家店门口哭。这户人家听到声音,冒险悄悄开门,把我领进去询问情况,还弄了一碗吃的给我。”
这一次寻亲之旅
陈丽芬收获许多惊喜
在鼓浪屿街道侨联工作人员陪同下
陈丽芬走访辨认了多处老建筑、小巷子
寻访赞美姑娘故居
追寻美好时光
鼓浪屿华侨文化展馆内,毓德女学校师生老照片前,陈丽芬驻足超过5分钟,仔细观看。
中华路通往乌埭路的一条小巷子内,她愣在当场——这是赞美姑娘某处住宅附近,是她儿时玩耍过的地方。一处老建筑的大门口台阶,也让陈丽芬陷入回忆,久久不愿意离去,“虽然记不清了,但感觉亲切”。
在鼓浪屿街道侨联工作人员陪同下,陈丽芬走访辨认了多处老建筑、小巷子,寻访赞美姑娘故居,追寻儿时美好时光。
“赞美姑娘”在鼓浪屿长眠。
墓碑上写着“堂姊陈竞明之墓,生于1906年,卒于1967年”等简单信息,立在两块主墓碑一旁,推断应该是其家族子弟所立。
“赞美姑娘”是何人?
来自哪里?
记者查阅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主编的
厦门文史丛书《厦门老校名校》
从中得到一些答案
陈竞明出生于缅甸华侨家庭,1911年归乡。1934年毕业于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再入燕京大学深造,获中文硕士学位。学成后回到家乡鼓浪屿,在毓德女学校任教。
从相关档案可以了解到“赞美姑娘”陈竞明的信息(红线标注处)。
日伪当局接管学校后,身为校长的陈竞明一面保护学生安全,一面尽可能把德智体群全人教育的优良传统延续下去。她采用启发式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经常组织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举办展览,开展各类体育竞赛,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复校后,陈竞明继续担任毓德女学校校长,延续原有“淑女教育”模式。学校统一安排女生们分批轮流到田尾一座小楼集体住家,自己料理半个月生活,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培养淑女气质和风度。
陈丽芬心中最善良的“赞美姑娘”
在学生们眼中又是什么样的?
文史爱好者李世伟向记者提供了《鼓浪弦歌——校友访谈录》。该书由何丙仲主编,记录厦门二中(英华书院建校120周年、毓德女学校建校148周年)相关故事,其中就包含学生对陈赞美(陈竞明)的回忆。
毓德著名校友、材料物理学家王佩璇(获核工业部“第一枚原子弹爆炸贡献奖章”)曾在访谈中回忆:“当时的校长是陈竞明……觉得毓德水平高,更正规,教师也更好……各科教学都很好,尤其英文和音乐……我虽然那时没有接触太多,但成年以后,我越来越喜欢古典音乐,这和中学打的基础有关。”
“(陈竞明)师德表率引领我接棒教育事业,并为之任劳任怨。”毓德校友刘仕坤后来成为毓德女学校教师、厦门二中教师,感激于陈竞明的帮助,1949年她家里经济困难,想去学校工作。但暂无教员岗位空缺,她找到校长陈竞明,说做职员也可以。陈竞明觉得她念过大学,做职员太可惜。过几天有老师离开厦门,陈竞明立即找到她,让她先做代课老师。
毓德校友白月清则回忆,当时是在陈竞明的建议鼓励下,才报考并成功考入救世医院办的高等护士学校。
师恩如海
铭记于心
陈丽芬期望
陈赞美亲属能够通过鼓浪屿街道侨联
和她取得进一步联系
如果您有线索
欢迎联系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朱道衡 通讯员:雷晶晶 图片由鼓浪屿街道侨联提供
编辑:施璐玮 审核:罗小州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