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技术不断进步,区域麻醉后神经损伤的事件依然时有发生。近五十年来对此领域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四点洞见。首先,针尖进入神经束很可能导致轴突及其他易损结构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其次,如果针尖位于神经内部,则难以避免损伤每一个神经束。第三,针与神经的接触,更不用说穿透神经了,会引发炎症反应。最后,当局部麻醉药置于神经外部且未发生针-神经接触时,神经阻滞是安全且有效的。
超声技术虽然极具价值,但像许多其他工具一样,其效果高度依赖于操作者。有效且安全地使用超声需要深厚的解剖学和超声解剖学知识,以及精湛的技术技能。即便在技术娴熟的麻醉师手中,针尖的可见性也并非总是有保证的。此外,专家级别的麻醉师在进行坐骨神经阻滞时,使用超声准确判断针尖位置在神经内或神经外的成功率也不到80%。超声在有经验的操作者手中表现出色,但也并非完美无缺。
尽管电神经刺激在神经定位上的敏感性不足,但当与超声联合使用时,它可以作为额外的安全保障。动物和人类的数据表明,如果在0.2 mA或更低的阈值下能够诱发出运动反应,则针尖极有可能正在接触神经或已经位于神经内部。换句话说,在针尖安全地位于神经外部时,不太可能在这样低的电流强度下诱发出运动反应。因此,神经刺激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监测针-神经接触的手段。这为在现代麻醉实践中结合使用神经刺激和超声提供了理论依据:它不是用来寻找神经,而是用来警示可能未被超声识别的意外针-神经接触。尽管低于0.2 mA的阈值似乎更能准确区分针-神经接触与神经外针位置,但许多麻醉师更倾向于将电流强度设定得更高(例如0.5 mA或以上),以便更早地警示即将发生的针-神经接触。我们的常规做法是将神经刺激器设定为0.5-1.0 mA的起始电流强度,脉冲宽度为0.1毫秒,并在超声引导下将针尖推向目标神经。如果针尖能够被放置在神经附近且避免接触,并且没有诱发出运动反应,则关闭刺激器并注射局部麻醉药。如果诱发出运动反应,则将电流强度调低至大约0.5 mA。如果0.5 mA时仍有反应,则在屏幕上验证和/或撤回针尖位置,并重复该过程。这种结合使用两种监测手段的方法被称为“双重引导”或“保护性神经刺激”。
鉴于与阻滞相关的神经损伤的整体发生率较低,因此使用双重引导与单独使用超声或神经刺激相比的结果数据很少。即使是我们最好的比较超声与神经刺激的数据也无法检测到差异。尽管如此,超过45%的瑞士区域麻醉医师和25%的法国区域麻醉医师在调查中报告说,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双重引导作为首选方法。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双重引导可能会提供额外的优势。例如,在大腿中段进行的内收肌管阻滞涉及到在隐神经和股内侧肌神经周围注射局部麻醉剂。股内侧肌神经位于隐神经的外侧,并且被内收肌膜与之隔开。在超声图像上识别该神经可能具有挑战性,导致在针尖向股动脉推进时未能阻滞或损伤该神经。在这种情况下,双重引导已被证实可以可靠地识别股内侧肌神经,即使在超声图像上未观察到该神经,也能实现有效(故意在该位置注射局部麻醉剂)和安全(避免针-神经接触)的阻滞。同样,在进行锁骨上阻滞时,由于锁骨的声影遮挡了针轨迹的部分区域,且神经不可见,人们对于肩胛上神经可能受到意外损伤表示担忧。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是在进针过程中通过监测冈上肌或冈下肌的运动反应,来警示可能的针-神经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