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哔哩哔哩  ·  高中生随便出手,做了个折叠手机? ·  3 天前  
哔哩哔哩  ·  五毛特效拍哪吒,我的笑点和泪点在打架 ·  3 天前  
哔哩哔哩  ·  30岁母单和25岁早婚,婚恋观差别有多大? ·  3 天前  
哔哩哔哩  ·  被章子怡轰下台,他犯了哪些面试大忌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为什么30岁后一定要懂历史?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19-07-19 14:34

正文


如果你穿越到古代当皇帝,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你可能有很多答案。但在现实中,帝王们的选择惊人地一致—— 读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留下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言;


明清两代,《资治通鉴》是几乎每一任皇帝的必读书。


康熙帝更是在《资治通鉴》上留下了一百多处批注。


全套300多万字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被称为一部“手把手教你当皇帝”的教科书。

亲赐此名的宋神宗认为,这部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它从历史出发,讲的是如何治理社会的道理。

历史,讲的是往事,落点却是现实。

如果你以为,历史不过是故纸堆中的故事,或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谈资,那就大错特错了!那么多伟人追问历史,为的是用它指导今天、预测未来。

“太阳之下无新事”,史书中记载的因果,往往能够成为今人的参考。读懂历史的人,就能够通过观察前人的局面、选择与结果,做出最明智的判断。

古时的帝王将《资治通鉴》视为教科书;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历史学也是一门智慧学。

但历史并不好读。 在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如果你想要快速提炼出“历史的智慧”,并且希望有人能够像司马光那样,为历史给出注脚和启示,那这个人也许能帮你。

他叫胡阿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六朝博物馆馆长。



胡阿祥师从历史地理大家谭其骧先生、文史大家卞孝萱先生,在历史地理学和魏晋南北朝史领域,他是当世顶尖的研究者。

他曾三度登上《百家讲坛》,担任《国学小名士》评委,撰写 《胡阿祥解说〈琅琊榜〉》, 三次名列“高校名人网络热度榜200强”。 在为公众普知、传播历史这件事上,他赫赫有名。

许多人了解到胡阿祥,最初是通过《百家讲坛》。



人人都知道,“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但很少有人知道“夏”的来源。在节目中,胡阿祥娓娓道来——

蝉是昆虫,却能蜕变、转生,周而复始,这样的神秘现象,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不断。同时,蝉也象征着高洁,餐风饮露、居高鸣远。


我们可以推断,启以蝉形的夏字作为国号,大概正是看中了蝉所代表的这些神秘而美好的意义。


在早于夏朝的一些考古遗址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玉蝉或蝉纹。


这档节目令历史爱好者轰动、感动,有人评价: “胡阿祥老师讲得太好了,能够把人目不见睫的东西挖出来,还告诉你背后是为什么。”

他是南京大学“行走的地标”。有人为听一堂他的历史课,专程赶到南京,“混进”南京大学,觉得这样才叫不虚此行。

弟子们评价他“太有魏晋风度了”,网文说他: “执教南大三十年,如今他长发落着雪花,但归来仍是少年。”



在南大,他的历史课场场爆满,一座难求。有学生偷偷录了片段传到网上,累计播放量高达百万次。

胡阿祥如此受欢迎,因为他是一位非常特别的学者: 在这样一个被认为“埋首于故纸堆”的领域中,他却比任何人都要关注现实。

胡阿祥自述,他自小喜欢历史、地理与文学,也真的很幸运地学习了历史、地理与文学三个学科。但是因为“背功不好”,他在中学时的历史成绩其实很一般。

回想起来,他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源于中学时发生的一件事。

胡阿祥出生在安徽桐城。 这里诞生了名闻天下的“桐城派”,绵延清代文坛200余年。 在桐城这样一座小城里,到处都是历史的痕迹。

有一回,胡阿祥和小伙伴在山野里玩,不小心闯入龙眠山的一座荒坟中。当地人说,这座被破坏大半的荒坟里,安葬着桐城知名的清朝大学士张廷玉。张廷玉和他的父亲张英,被桐城人称为“父子宰相”。

张英、张廷玉父子,为官清廉、人品端方。清朝康熙年间,张英的家人和邻居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于是家人飞书京城,向张英求助。

张英看后,回了一纸家书——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段美谈被记录在《桐城县志》中,并被桐城人津津乐道几百年,年少的胡阿祥,也从老人口中听过许多回。

那天,山下的村民告诉他:当年,宰相坟因为历史原因被破坏,但棺材板和骨殖并未遗失,而是被村民们冒险悄悄保留在家中。

又过了些年,当地政府修复宰相坟,村民们便把保存完好的骨殖和棺材板捐了出来,重建了这处历史景观。

这让胡阿祥无比震撼:原来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力竟有那么大 ,一位去世几百年的古人竟然可以被普通村民如此缅怀。那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少年时的这段往事,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胡阿祥半个多甲子的历史研究,都隐藏着一个母题——

历史对现实的作用究竟是什么?什么是有用的历史?



在历史的研究中走得越深,胡阿祥越是能感知它对今天的影响力。

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现实,其实都是受历史影响的结果。 许多令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回望过去,就能轻易地看到答案。

胡阿祥举过一个例子:

有一个成语叫做“无奸不商”,但追溯源头,会发现它的本意是“无尖不商”。


意思是,你要成为一位好商人,就必须学会吃些小亏。古时候用斗量米,擅长行商的商人,会抓一把米放在上面,给个添头,这就叫“无尖不商”,这个“尖”指的是“添头”,是指经商时,吃得小亏,才能赚得大钱。


这就是中国商人的智慧。


这些年来,胡阿祥除了在“象牙塔”里做着高深的学问,也不断与民众交流: 上电视、写专栏、开讲座、起地名、策划节目、顾问楼盘、把脉风水……


他把这些交流、这类工作视作自己的使命: 让更多人通过历史,了解到自己是谁,自己从哪里来,继而找到日常生活的智慧。

比如,几乎嵌在每个中国人“思维操作系统”里的“中庸之道”,来自于对风调雨顺的渴望:骤雨或是酷暑都不行,只有天气居“中”,才能带来好年景。

这种对于天地四时的认知,让中国人将藏拙守中看做一种美德。在今天,它以“可持续发展”之名,继续指导着人们前行。


许多听过胡阿祥历史课的人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感知到历史的魅力。

“历史不再是大事年表和人名,而是绵延不绝的经验,实实在在的智慧。”


在为民众递上历史这件工具的同时,胡阿祥也从民众的生活中,归纳历史智慧的真伪与价值。

比如,他发现,中国的政治体系具有一种独特的智慧:民心政治。在传统观念中,百姓受治于君王,君王受命于天,而天的意志却又由民众决定。

胡阿祥说:

“从先秦开始,就有一种理念,‘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发展到后来,就是‘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而这种天-天子-子民相互制约的理念,“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认知,在今天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回望古往今来的历史,胡阿祥寻求的是“见事通透”——在古代,这种”通透”是“得其道”;而 在今天,这种通透则是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大智慧。


你是否想了解过去,

却对着浩繁的史籍望洋兴叹?

你是否想读史明智,

却理解不透文字背后的深意?

别担心, 著名历史学家胡阿祥来啦!

《胡阿祥: 中国大智慧》

谭其骧弟子,南京大学著名教授胡阿祥

首次出山的音频大课

为你剖析200则真实案例

带你精读30本经典著作中的传世谋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