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到
福气绕
在传统民俗文化的舞台上
蛇可是自带高光的 “主角”
凭借神秘力量成为
华夏民族虔诚敬仰的图腾之一
蛇年才发现原来
身边有这么多的蛇……文化
小编带您一起
“话”蛇添福
今天要去的是江苏一个
“千年等一回”也无悔的
好地方
戳视频↓↓GO
江苏教育频道
蛇年专属微信红包封面
说到蛇年,有部和蛇有关的电视剧,当年风靡全国,那就是《新白娘子传奇》。
镇江金山寺,是电视剧里最经典的取景地之一。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时期的晋明帝即位之初(322—323年),迄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
2006年,白蛇传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类项目,入选了
首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江,就是白蛇传传说的重要发源
地
。早在初唐时,这里就流传着金山寺和尚降伏白蛇的故事。
在金山寺打卡,可以Get白娘子剧组花絮的同款照片。
金山寺因山得名,山寺一体。金山又称“神话山”,山上名胜古迹甚多,每一处都有动人的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白娘子水漫金山寺”。
传说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软禁,意图拆散他和白娘子的姻缘。白娘子为救许仙,脱下绣花鞋抛江为舟,并呼来东海之水“水漫金山寺”与法海斗法。然而法海法术高明,白娘子斗法失败,无奈返回杭州。金山寺看守庙门的小和尚十分同情许仙的遭遇,将许仙私放并指点他从白龙洞逃走。
白龙洞位于金山西麓玉带桥旁。
白蛇传传说中,白娘子水漫金山后,许仙就是通过白龙洞与娘子在断桥重逢。
民间传说这个白龙洞可以直通杭州西湖。
白龙洞洞口狭窄,洞内最深处有只容一人侧身而入的石缝,且越来越狭窄,直至不能前行。而目光所及,深不可测,似乎此洞真的通往杭州也未可知。
据《高僧传》记载,白龙洞中原有一条大蟒蛇,常吐雾状毒气,吸入毒气者轻则生病,重则毙命。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金山寺第一代开山祖师灵坦法师来到洞中打坐参禅,赶走了蟒蛇,使金山得以顺利开发。
白蛇传传说中,“水漫金山”的桥段家喻户晓,
“水漫金山”一词
由于
人所共知而转化为一句口头俗语,还被收进了我国1990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中。
有人可能会好奇,
白娘子是蛇,哪来那么大本事“水漫金山”呢?
其实,这与蛇崇拜的历史有关。
在我国古史传说中,人类的祖先女娲和伏羲表现为人首蛇身的形象。
而反映在文物上,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陶器和江南地区印纹陶上就出现了蛇纹。
在南京博物院,有出土自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的文物。越人崇蛇,《汉书》等文献中说:“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学者认为,这里说的“龙子”就是指水蛇,也就是说,常在水中活动的越人在身体上纹蛇的图样,把蛇当作自己的保护神,希望得到庇护。
越人不仅以蛇为图腾,更作为国家的象征和王权、神权的象征。
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青瓷鼓座,上面堆塑着九条蛇。南京博物院 供图
苏州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春秋吴国时期的“蟠虺纹三足提梁盉”,主体纹饰就是
蟠虺纹
,也就是许多小蛇相互缠绕在一起组成的图案。虺是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蟠虺纹因而也被称为“蛇纹”。
吴国蟠虺纹青铜器反映了
吴人和越人一样,对于蛇也有着敬畏和崇拜
。
苏州博物馆藏春秋蟠虺纹三足提梁盉。苏州博物馆 供图
在江苏地区,蛇图腾崇拜得以延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明清时期苏州娄门外有“蛇王庙”;南京在六月初六举行“蛇王大会”;宜兴一带,人们在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时,会专门祭祀家蛇,认为家蛇是家庭的守护神,不能惊扰……
江苏地区地处江南水乡,农耕文化发达。在古代农耕社会中,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极高,特别是对于雨水的需求。
蛇在古代传说中常常被赋予与水相关的神秘力量,被视为水的象征和管理者。
因此,在农耕社会中,蛇崇拜成为了一种祈求雨水、保佑丰收的重要信仰。
所以在白蛇传传说中,白娘子能够调遣长江之水和各路虾兵蟹将“水漫金山寺”,也就不足为奇了。
白蛇传传说肇始于唐五代时期,基本成型于南宋。
明代著名剧作家冯梦龙编纂的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该传说最早的也是较为完整的文本。
冯梦龙曾在丹徒县(镇江市)做过儒学训导和教谕,这使他有机会熟悉和了解镇江的自然环境、地域特征和相关的民间传说。
在他笔下,镇江在宋代的真实地名和景观,如针子桥、五条巷、金山寺等都被他编进了话本之中。
对于镇江当地来说,白蛇传传说还衍生出丰富的乡风节俗。每逢端午佳节,这里会喝雄黄酒,门上插菖蒲,身上揣香包,镇江各剧场、书场都会轮番演出有关白蛇传传说的戏剧、曲艺,其中扬剧《上金山》、清曲《水漫金山》就是代表性作品。
白蛇传传说不仅是当地民众津津乐道的故事话题,也是镇江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要素,丰富了中国民间文艺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