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间,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上个月证监会就相关文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次以规章的形式亮相,
从法律规格地位上看升级了
,股民含泪点赞。
三大特点:
第一是严格规范大股东减持
,有几点是真不错,比如说最近三个已披露经审计的年度报告的会计年度未实施现金分红,或者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同期年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百分之三十,都不能减持。
或者是后复权的股价低于
IPO
时期的股价发行价,也不能减持。
第二是防止绕道减持
,比如明确因离婚、解散、分立等分割股票后,各方持续共同遵守减持限制。
第三是细化违规责任条款
,比如明确对违规减持可以采取责令购回并向上市公司上缴价差。不过这条也保留了不少可操作的空间,比如“
…
证监会可以对有关责任人员采取证券市场禁入的措施”。
补充一个数据,截至5月24日,今年以来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规模432.43亿元,
同比下降77.88%
,这么一看,以前减持真是一个大窟窿。
看到一种观点,说减持新规也有可能是造成这两天市场下跌的一个原因,因为
有妖魔鬼怪赶在新规之前先跑
,4月15日市场大跌也是因为当时征求意见稿出来。
逻辑上是说得通的,但是我没看到明天的走势上的佐证。比如说
4
月
15
日是
ST
和微盘股大跌,大盘股指数反而大涨。最近这两天
ST
板块反而表现不差,各类风格指数也比较均衡。
今年毫无意外是A股的政策大年,从根治顽疾的角度看甚至要超过19年的科创板和20年的注册制,其中最核心的是
鼓励分红
,相当一部分人
对高股息策略推崇备至,但我认为需要理性看待。
先来看看日本市场和美国市场的数据。
从
1994
年到
2023
年日本“失去的三十年”里,
MSCI
日本高股息指数的年化收益率为
6.2%
,
MSCI
日本指数是
3.6%
。
2010
年到
2023
年,每年收益对比如下:
高股息策略单年份的胜率也还是比较明显的,
14
年时间
9
年高股息策略跑赢,但其中也有
17
年到
20
年连续四年跑输的情况。
美股市场就不一样,
几乎所有的红利或者高股息ETF,都跑不过标普500
,可能是因为美股市场有效性比较高,单独的策略因子很难长期有超额收益。
再对比一下日本和美国的高股息公司所处的行业,也挺有意思。
日本高股息指数前十大公司分别是三井集团(啥都干)、小松(工程机械)、伊藤忠商事(啥都干)、本田、软银、佳能等,集中在工业、通信服务、可选消费领域。美国高股息
ETF
,以表现最好的
DVY
为例,大部分集中在公用事业、金融领域。
国内的红利ETF,行业大部分集中在
能源和金融领域
,最近几年表现尤其突出,不仅比海外同类的ETF涨得好,而且相对沪深300的超额收益,也远超过日本高股息相对日经指数的超额收益,表现好的原因主要是煤炭石化和银行等,资源股这几年都是牛市。
综合国内外,我觉得对于红利股票可以有以下认知:
1、红利长期看是正向因子,但
起作用的时间有可能是很长很长的周期
,有可能连续三四年都不起作用,但是十年以上的时间肯定起作用。
普通投资者需要掂量一下自己的投资周期,别到时候连续几年跑不过大盘,又怀疑是不是失效了。
2
、红利因子有超额的时候一般是两种情况,第一是市场大跌的时候通常会跌得少,这在中国、美国和日本股市都普遍存在。
第二是有竞争格局稳定的行业死不了,
总能等到属于自己的风
,日本的红利股是因为巴菲特买,日特估的风吹起来后才显著跑出超额,A股的红利指数从04年到20年都是负超额的,21年到23年资源股牛市,开始大幅跑赢。
3、A股当前垃圾公司多,市场制度还不完善,能长期稳定分红起码说明这公司财务没太大问题,
这是A股的红利股能有超额收益的本质原因
。
4、
不用刻意去配置红利股
,红利跑出超额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而且择时上非常难把握,倒不如
认真想想自己擅长做哪一类资产,由此想明白成长股和周期股的配置比例。
……
上周五炒了电力改革,这事儿深挖还有点意思。
电网完全就是一个超级垄断复合体
,虽然引入了南方电网跟国家电网竞争,但是南方电网只负责5个省份或自治区,其他全归国网。
2022
年国家电网的营业总收入接近
3.57
万亿元,净利润为
589.70
亿元,净利率控制得很好,只有
1.6%
。
以广东省为例,煤电企业卖给电网的上网电价是
0.45
元左右,电网经过转手卖给工业企业平均电价是
0.82
元左右,居民夏天用电分档,最普遍的第二档是0.64元。
这
中间的定价其实非常不透明
,就靠发改委根据各环节的成本给一个大概区间,但是这些成本也是由国家电网和五大四小发电企业自己报上去的。
到目前为止国家电网的财务状况都是一个黑匣子,比如说折旧费按照多少来算的,每
km
的维修成本是多少
……
都是他们自己说了算。
电网是非常有钱的,A股有个公司叫国网英大,就是
电网横向扩展到金融业的缩影
,但其实国网的金融直属公司还有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英大泰和人寿保险、英大长安保险经纪、英大国际信托、英大证券等。
一边搞着垄断,一边打造电力金融复合体,对内部发放高额福利,也没搞出来多低的电价。
如果计算工业电价,中国只能算全球中等偏下
,按照我们的新能源发展和电力行业的整体水平,我们完全有能力打造全球最低的工业电价。
于是这几年就有了频频提到的电力市场改革。
当然电力改革
A
股能炒的公司不多,最近的是是做电力交易市场高抛低吸的算法公司,比如国能日新,或者是搞虚拟电表的东方电子等。
对于发电企业来说,长远看有利有弊,比如真市场化之后,煤电企业的周期性降低,但是稀缺性也降低,没有了拿配额发电的权利,但我倾向于认为整体还是利好,向价值股转变。
对于储能企业来说,电力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建立起来后,储能的装机会起来的,但过程会比较慢。
整体上,我认为本次电力改革只能
先当做一次事件驱动来炒
。
......
对我们的知识星球感兴趣的,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加入
,
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留言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