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在人类的历次战争中,两军对垒之前分析胜败的最重要依据便是兵员的数量和质量。而进入现代,面对各类武器的高速发展,有人开始认为兵力和兵员的素质已经不再是第一位的了,事实是这样的吗?
在开始今天的问题之前,虎哥觉得有必要先来带大家看看兵员数量和质量这二者中哪一个更重要。在中国数千年来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作战的历史上,农耕民族在北方取得的胜仗几乎都是在人数占优势的情况下打出来的,一方面是由于游牧民族更善于使用骑兵,另一方面也与农耕民族的士兵本身的作战素质和兵员构成有很大关系。但凡历朝历代作战能力强的汉族军队,无不满足一下几个特征:士气强盛、组织严密、令行禁止、斗志坚决。扫荡河西的西汉霍家军、淝水之战的东晋北府兵、郾城大捷的南宋岳家军、沿海抗倭的明朝戚家军等等都是这类军队的典型。他们虽然在战争中数量很少,但极高的作战素养和团队协作使战斗力发挥出了1+1>2的效果。
而这种质量极高的军队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大多数还是以农民为主体构成的散兵游勇。这种情况在北宋尤为常见。北宋常年在灾荒之年招饥民入役,中央的禁军和地方的厢军都有这种现象,士兵也以当兵吃饭为本职,加之制度上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在河北面对辽金骑兵后果可想而知。还有更夸张的,中后期的明朝世代为兵的军户制度逐渐没落,武备废弛,竟有数十倭寇横行东南无敌手的事情发生,尽管这件事情的一些细节仍存在争议,但至少可以说明当时明军的战斗力已经到了十分感人的程度……
而到了大明真正药丸的时候,整个国家机器已经腐朽到历史的新高度了。土地都是皇庄和各地亲王的,发下去的军饷都进了各级贪官的腰包,国库早已见底,替朝廷打仗的士兵手上根本没有多少军饷,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李自成揭竿而起,迅速拉起了农民军队伍。农民军跟官军相比,他们已经将自己置于非死即生的地步,士气和斗志上都不是明军能比的。而清军除了自带游牧骑兵加成外,八旗制度也将士兵严格组织起来,战斗力自然也比腐化堕落的明军高出一大截。崇祯十一年多尔衮入关,也就是2万左右兵力,一路从长城打到了江苏,还把胶东半岛都扫荡了一次,灭了明朝若干藩王……最后明军也只能“礼送出境”完事。实际上,杀了袁崇焕之后,明军在面对清军的时候,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而清军入关后,还裹挟了大量明朝降军。而且这些明军在清军的军纪管理下,有了军饷,战斗力也有所恢复,后来也就成为了清政府长期倚仗的绿营兵。也正是通过对这些绿营兵与八旗兵的合理使用,让清朝在入关之初能快速搞定李自成和南明数个小朝廷。明清的换代,与其说是清兵善战,倒不如说是明朝自己的腐朽波及到了军队最终坑害了自己。中国古代军队动辄上百万是真是假。
我们红军能战胜国军也有这样的因素,红军靠旺盛的士气、严密的党组织、铁的纪律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加上正确的战略和战术指导,在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剿下书写了开挂一般的战争史诗。实际上国民党军无论是在抗战还是在内战的表现,都只能算是一支不入流的近代军队。战术单一而呆板,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变化感知能力极差,战场情报的搜集能力捉急导致在整场战争中极少取得主动,无论对手是掌握战场制空权的日军还是通过发动群众掌握战场情报的解放军,国民党军的失败都是没有悬念的。豫湘桂全面败于日本娃娃兵就不提了,君不见1945年8月14日抗日胜利的前一天还在丢县城,可见国军拙劣的战斗力。而解放战争时期光指望五大主力来作战的国民党军还靠强抓壮丁来服领不到军饷的兵役,这样的士兵何谈士气?何来斗志?其战斗意志又如何能跟翻身做主人的解放军士兵相比?一无高昂士气,二无严密组织,三无赏罚分明,四无战斗信念,仗打成这样,真的不是“共军有高达”啊!
放眼现在,随着军改的一步步推进,我军逐渐加大了强化部队装备的力度,每年都有新装备入列。当然,人的因素也丝毫没有被忽视,部队的思想建设,组织管理从未放松。尽管目前我军的装备水平与世界顶尖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但只要在军人的战斗意志、军队的战斗组织上保持不放松,才能在未来装备差距追上时在兵员思想素质上拔得头筹,从胜利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