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倾情奉献!”专业+深度+及时+准确“,涵盖宏观利率走势研判、信用评级全覆盖、信用策略紧跟踪、转债市场精细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拾榴询财  ·  幻方退出,中性策略产品还能买吗? ·  昨天  
拾榴询财  ·  棚改又要大面积开始了? ·  4 天前  
格上财富  ·  人生建议:不要长期待在家里 ·  4 天前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  【中金固收·信用】收益率先上后下波动加大,低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中金固收】如何理解近期政策加码后对经济目前和未来的效果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 公众号  · 理财  · 2024-10-19 22:50

正文


摘要


实体经济需求侧尚未出现明显改善。9月下旬以来,多场发布会和重要会议相继举行,若干增量政策重磅落地。系列政策的出台有助于提振社会各界的预期,不过我们认为政策效果仍需仔细观察。从9月下旬之后的高频经济数据来看,当前国内需求复苏尚不明显。地产在政策频出背景下出现一定积极信号,但“以价换量”现象延续、新房销售仍待提振,当前依然处于“止跌回稳”进程之中。其中,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有所反弹,而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仍待提振。2022年以来房地产政策持续放松,不过每次放松效果持续时间都偏短,阶段性反弹后,地产销售和开发商股价多数重新回落,包括从大的趋势上看,商品房销售总体是持续回落的。为什么房地产政策放松效果持续时间都较短呢?我们认为短期经济因素和中长期人口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城镇住房刚性需求、改善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同步下降,并最终导致商品房销售持续放缓。我们认为未来房地产政策或需聚焦刺激需求,尤其是需要通过财政扩张刺激居民收入预期,进而促进居民购房需求释放,这可能才是房地产走出疲弱的较优路径之一。消费方面,“以旧换新”政策支持下耐用品消费表现较好,但地产弱势下,相关下游消费的复苏持续性仍待观察,此外在收入短期未见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居民的其他需求也在延续偏弱态势。出口方面,9月下旬以来出口高频指标持续走弱,反映后续外需可能面临一定下行压力。


从供给视角来看,实体经济供给侧边际放缓。工业品方面,前期随着基建投资增速走升,建材需求有所增加、库存降低,但我们认为库存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受产量下降影响,需求的实际回升力度或有限,9月末以来玻璃和螺纹钢库存变动不大,此外汽车和装备制造业的需求明显增加,带动板材消费量维持高位,相关库存持续减少。


本轮财政刺激及后续展望。近期财政部发布四项增量财政政策,然而,本轮增量财政政策相比于2015、2022年和2023年的增量财政政策来看,政策重心更多围绕着支持经济存量问题和风险的化解,而用于稳投资稳消费等拉动需求的增量政策着墨相对不多,对经济的实际刺激作用可能仍需观察。本轮财政发力与过去几轮的区别在于,今年主要实体部门的杠杆有所回落,这使得以往“中央加杠杆撬动更大体量民间杠杆”的财政模式较难发挥出理想的效果。因此,我们认为要达到类似以往的政策效果,可能需要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大幅提升,才能对冲企业、居民等其他主体杠杆回落的影响、并达到和以往经济放缓阶段类似的财政刺激效果。此外,从政策储备、研究到推出的时间周期来看,如果后续赤字规模有所提升,那么大概率也要明年才能实际落地并对经济增长产生效用,对年内的影响尚待观察。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9月下旬以来的新一轮政策刺激有助于短期经济企稳,不过长期可能仍需更多财政政策发挥。首先,2022年以来经济运行的主要拖累因素之一是房地产,而房地产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需求不足,近期房地产政策虽然有所优化,但仍需财政配合以修复居民需求的增长。其次,在经济内生动能不足时,经济复苏主要依靠财政政策发力,不过目前已公布的财政政策更多聚焦存量,叠加主要实体部门杠杆回落,财政政策效果仍有待观察。再者,2022年以来经济偏弱运行较长时间,经济主体预期处于偏弱状态,尤其是居民端有所缩表,我们认为宏观政策力度需要足够大才能扭转预期,近期新一轮政策也正朝这个方向努力,不过后续力度仍需要观察。就债券市场而言,近期宏观刺激政策可能带来了一定扰动,不过由于政策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加上货币宽松还在加码,我们认为债券牛市格局的根基尚未发生转变。



正文


9月下旬以来新一轮刺激政策陆续出台,股票市场表现积极,而债券市场受到一定冲击。本轮经济刺激效果可能会如何,后续政策发力的关键点在哪,债券市场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本周周报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我们首先通过高频数据观察近期经济表现,再展望财政政策前景,最后探讨未来经济对债市走向。

 

一、实体经济需求侧尚未出现明显改善



9月下旬以来,多场发布会和重要会议相继举行,若干增量政策重磅落地,例如9月24日央行宣布降准降息、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并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1];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2];10月12日财政部宣布将较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支持化债、运用地方专项债等工具支持房地产市场,同时表示“未来中央财政和赤字率有提升空间”[3]。我们认为系列政策的出台有助于提振社会各界的预期,不过政策效果仍需仔细观察。我们首先通过考察近期地产、消费、出口等高频经济数据的表现,来分析短期内经济需求侧的变化。



1、内需:房地产修复力度相对有限,消费“以价换量”


地产方面,随着近期地产政策出现明显放松,居民的购房需求得到了一定释放,9月末以来样本城市二手住宅成交面积环比明显增加,尤其是国庆节后成交量持续高于往年同期,不过同时也可以观察到10月以来二手房挂牌价格维持了下行态势(图1)。此外,新房销售同样有所走暖,前三季度该指标持续低于近两年同期,不过国庆节后新房销量已高于去年同期、接近2022年同期,但从绝对水平来看仍然偏低,且分区域来看,一线城市新房销售有明显改善,但二三线城市新房销售仍处往年同期相对低位(图2)。总体来看,尽管地产市场传出积极信号,二手房成交明显增加,但 “以价换量”的现象仍存,且新房销售仍待进一步提振。我们认为,近期政策放松力度增加有助于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但当前在居民收入和地产预期仍然偏弱的背景下,地产销售复苏的节奏或偏慢。具体来看:


图1:   近期二手房成交高频数据表现

注:上、下图数据分别截至2024年10月18日和13日;上图中样本10城包括北京、深圳、杭州、成都、青岛、苏州、厦门、扬州、南宁和佛山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2:   近期新房销售高频数据表现

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18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1)9月底以来房地产政策进一步优化,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有所改善。9月底以来国内进行新一轮宏观经济刺激,尤其是政治局经济会议定调“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对应地产相关支持政策频出:一是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和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9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4],央行表示引导商业银行将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放贷款利率附近,大约降低存量房贷利率0.5个百分点,同时将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从25%降至15%,并将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的央行资金支持比例从60%提高到100%;二是限购限贷政策进一步取消,9月26日政治局经济会议[5]要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出要“调整住房限购政策”,其后一线城市继续放松限购措施,尤其是广州全面取消限购;三是财政支持措施增加,10月12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6],财政部公布三条政策支持房地产市场,包括允许专项债用于土地储备,允许专项债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住房,以及优化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四是加快城市改造和增加信贷投放,10月17日住建部表示将通过货币化安置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并在今年年底前将白名单项目信贷规模增加到4万亿元[7]。在房地产政策持续优化背景下,尤其是叠加股市上涨刺激,一线城市房地产销售有所回升,但我们也同时观察到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尚无明显改善。


2)2022年以来房地产政策持续放松,不过每次放松效果持续时间都偏短,房地产市场偏弱局面未能根本扭转。自2021年四季度房地产融资政策边际转松、房地产政策优化周期正式开启以来,房地产政策陆续有几轮较大幅度的优化:1、2022年二季度前后各地陆续出台优化政策,三季度强调保交楼工作;2、2022年11月密集出台房地产融资纾困政策,尤其是发布金融支持房地产十六条;3、2023年7-8月政策指出“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8],出台降低首付比例和降低二套房贷利率等一系列政策;4、2024年5月降低全国层面按揭贷款最低首付比例,取消全国层面按揭贷款利率政策下限,央行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5、2024年9-10月进一步取消限制性政策,持续出台新的刺激政策。从政策效果来看,过去每次房地产政策放松之后,市场对地产未来预期都有所改善,表现为房地产销售会阶段性反弹,房地产企业股票价格也有所回升,不过每次政策效果持续时间也都比较短暂,阶段性反弹后商品房销售和开发商股价多数会重新回落,2022年至今,商品房销售从大的趋势上看总体是持续回落的(图3),房地产企业股票价格也总体是趋于下行的(图4),过去房地产政策优化未能带来房地产市场持续的企稳,因此对于近期房地产政策效果的持续性我们认为也需进一步观察。


图表3: 2022年以来商品房销售持续回落

注:数据截至2024年8月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4:  2022年以来房地产指数总体下行

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18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3)  我们认为房地产市场复苏缓慢的根源或在购房需求下降,这既有短期收入下降因素,又有长期人口结构因素。为什么房地产政策放松效果持续时间都较短呢?我们认为根源之一可能在于居民购房需求下降。在2021年以前的房地产周期中,商品房销售下降主要是因为房地产调控政策收紧限制了居民购房,这时居民潜在的真实购房需求其实有一定支撑,而在房地产调控政策放松以后,这部分需求通常就比较容易释放。然而2022年以来多种因素叠加导致居民购房需求有所下降:一是城镇人口增长放缓,2022年以来城镇化速度有所放缓,新增城镇人口不足使得住房需求增长放缓,叠加新婚人口和出生人口下降,住房刚需总体趋于回落;二是居民收入放缓而收入预期不足,2022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速回落,居民收入增长也有所放缓,再加上低通胀环境下收入预期较弱,居民在购房决策上通常较为谨慎,改善性需求释放偏慢;三是房地产市场预期不稳,2022年以来房地产价格总体趋于回落,加上开放商资金问题持续暴露,居民对房地产市场信心不足,这影响了较多的投资性需求。总体来看,2022年以来短期经济运行因素和中长期人口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城镇住房刚性需求、改善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同步下降,并最终导致商品房销售持续放缓。


展望来看,我们认为房地产政策或需聚焦刺激需求,尤其是需要通过财政扩张刺激居民收入预期。当前房地产市场表现出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高库存,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商品住宅现房库存仍达3.77亿平方米,仅次于2014-2016年高库存时期,商业用房和写字楼也有大量库存需要消化(图5)。不过我们认为库存问题可能只是表象,毕竟库存是供给和需求的结果,考虑2022年以来供给是下降的,更根本的问题可能是需求不足。对此我们可以从商品房广义库存角度来侧面印证,如果我们把历史上所有已经开工建设而没有销售的住宅都看作库存的话,通过计算我们会发现当前商品住宅库存反而是处于历史低位的,这也是当前与2015年前后最大的不同(图6)。因此,我们认为当前房地产政策的重点可能在于刺激需求复苏,我们在前面提到制约需求的有短期经济因素,也有中长期人口因素,中长期人口因素是趋势性的,政策可以发挥的空间较小,不过对于短期经济因素,政策仍有较大空间和余地,如果宏观政策能推动短期经济预期向好,改善性和投资性需求就有望回归,而房地产市场也有望迎来真正的止跌回稳。考虑当前经济内生动能偏弱,推动经济的关键可能还是在于财政刺激,即通过财政扩张改善居民收入预期,进而促进居民购房需求释放,这可能才是房地产走出相对疲软的较优路径之一。


图表5: 商品住宅现房库存处于高位

注:数据截至2024年9月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6: 商品住宅广义库存处于低位

注:2024年数据为预估值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消费方面,9月下旬以来耐用品消费表现较好,10月以来乘用车批零销量大幅高于往年同期,三大家电(冰箱、空调和洗衣机)销量也在9月超季节性上升,整体高于去年同期(图7),我们认为背后或反映“以旧换新”政策对耐用品消费的提振效果有所显现。不过在地产市场未完全止跌企稳并转为回升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家电等耐用品的销售增速可能受到一定限制。而从其他消费的情况来看,当前“以价换量”的现象同样延续,例如自2022年末以来,出行人数大幅增加,酒店入住率持续处于近年来高位,但酒店已售客房均价的变化方向则相反,2023年和2024年处于往年同期较低水平,9月下旬以来上述格局延续。此外,文旅部公布的节假日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情况也反映了相似的情况,2023年以来,节假日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相对2019年的恢复程度较此前明显提升,不过出游人数的恢复率持续高于旅游收入的恢复率,因此从节假日人均旅游消费较2019年同期可比口径的恢复程度来看,虽然2023H2以来人均旅游消费的恢复率较此前有明显提升,但整体仍在100%略下方震荡,其中2024年国庆节人均旅游花费的可比恢复程度从中秋节的102%回落至98%(图8)。总体来看,“以旧换新”等政策对可选消费产生了一定拉动作用,但目前政策落地后短时间内居民收入并未得到明显提升,消费可能仍需进一步提振。


图7:   乘用车和大家电消费情况

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13日当周
资料来源:iFinD、奥维云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8:   酒店、旅游等消费情况

注:酒店数据截至2024年10月12日当周;在计算单人次平均旅游消费的可比恢复程度时,计算步骤为:① 根据当前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结合二者较2019年同期的可比口径增速,倒算2019年同期可比的旅游收入和人数, ② 计算2019年同期可比的人均旅游消费,③计算可比口径下人均旅游收入的增速
资料来源:STR、文化和旅游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同时,近期市场波动对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国庆节前随着降准降息等增量政策的出台,风险偏好大幅抬升,股市明显走强,在股市有机会的情况下,居民可能会利用消费资金投入股市,反而阶段性可能会形成对消费的挤出效应



2、外需出现走弱的迹象


出口方面,尽管美国9月零售销售环比增速小幅高于预期,但9月下旬以来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和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均呈现持续下行态势,其中后者明显弱于过去两年同期表现(图9),反映出口热度可能有所减弱。展望来看,如我们在9月贸易数据分析中所言,9月出口同比从8月的8.7%降至2.4%,部分与天气因素和全球航运等突发因素有关,但海外需求边际走弱也是较为重要的因素,而随着海外需求边际趋弱,我国出口增长可能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外需对经济增长拉动趋弱,国内经济复苏可能更多转向依赖内需改善。


图9:   出口相关高频数据

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17日
资料来源:Mysteel,中金公司研究部


二、实体经济供给侧边际放缓



接下来我们透过工业生产以及目前工业品库存情况来分析实体经济供给侧的情况。


建材方面,随着8月以来政府债发行明显提速,对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支持力度有所增加,据Mysteel不完全统计[9],9月全国新开工项目总投资额约2.2万亿元,环比上升67%,而当月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从上月的6.2%明显升至17.6%。相应地,建材需求的相关表现边际趋暖,水泥出货率小幅增加,玻璃库存有所下行。不过在地产投资偏弱的背景下,建材需求反弹的实际力度可能偏小,如水泥出货率回升幅度偏小,且仍低于往年同期,而玻璃库存的下行固然有建筑需求回暖的因素,但玻璃日熔量下降,以及9月下旬期货价格上行引发投机性需求抬升同样也促进了库存的回落。从玻璃下游深加工订单天数来看,9月下半月订单天数环比上行,但10月上半月有所回落、弱于季节性,且绝对水平仍低于往年同期,同期玻璃库存亦未有明显下行(图10)。类似地,螺纹钢和线材的库存也在前期8月和9月中上旬有所回落,这一方面是由于近期政府债快速发行对基建项目的支撑,此外前期产量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库存的下降,9月下旬螺纹钢产量回升,库存水平相应企稳,螺纹钢和线材的表观消费量仍低于往年同期(图11)。此外,板材的库存在8月以来持续降低,10月以来延续了下降态势,受益于汽车制造和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的较快增长,冷轧卷板等板材的需求处于近年同期相对高位,同时热轧板卷和中厚板产量有所下降,亦带动库存有所回落(图12)。我们此前在《如何理解城投模式的转变及其影响?》分析,近年来基建投资结构出现了较大变化,从此前以道路运输和公共设施投资为主转变为以邮政业和铁路运输业为主,此外电力基建投资占比明显提升,而后三者的投资构成中“设备工器具购置”的占比明显较高,“建筑安装工程”的占比相对更低,上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建筑安装的拉动作用降低,而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抬升,这与前述建材表现偏弱、板材表现偏强的现象相符合。总体来看,前期工业品库存普遍下行,其中既有政府债发行提速等因素带来的需求提升,同时也受到了工业品产量下行的影响。除板材因汽车等需求较强而消费量较高外,建材和螺纹钢的需求的实际提振力度相对偏小,因而10月以来库存企稳、变动不大。


图10:   水泥和玻璃供需情况

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17日当周,玻璃深加工订单天数截至10月中旬
资料来源:Mysteel、数字水泥网、卓创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11:   螺纹钢供需情况

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18日当周
资料来源:Mysteel,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12:   板材供需情况

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18日当周
资料来源:Mysteel、中金公司研究部


综上所述,从9月下旬之后的高频经济数据来看,国内需求复苏尚不明显、处于早期阶段。地产在政策频出背景下出现一定积极信号,但“以价换量”现象延续、新房销售仍待提振,当前依然处于“止跌回稳”进程之中。消费方面,“以旧换新”政策支持下耐用品消费表现较好,但地产弱势下相关下游需求复苏持续性仍待观察,此外在收入短期未见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居民的其他需求延续偏弱态势。工业品方面,前期随着基建投资增速走升,建材需求有所增加、库存降低,但库存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受产量下降影响,需求的实际回升力度可能有限,9月末以来玻璃和螺纹钢库存变动不大,此外汽车和装备制造业的需求明显增加,带动板材消费量维持高位,相关库存持续减少。出口方面,9月下旬以来出口高频指标呈现持续下行态势,反映后续外需可能面临一定下行压力。


三、本轮财政刺激及后续展望



近期财政部发布四项增量财政政策[10],涉及:较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以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一行补充核心以及资本;运用地方专项债、专项资金和税收等工具支持房地产市场以及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等。可以看到,本轮财政刺激政策主要围绕着存量经济问题和风险的化解,包括地方政府存量债务风险、银行资本金补充以及房地产保交楼的支持等,而支持经济增长的增量财政政策则相对有限,主要是提到“将针对学生群体加大奖优助困力度,提升整体消费能力”。


那么,本轮增量财政政策与以往相比,力度如何?历史上来看,增量财政政策的推出往往出现在当年财政收支缺口以及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年份,比如2015年、2022年和2023年,其目的也是通过增量财政政策的出台,平衡财政收支压力,对冲经济下行风险。具体来看:


1)2015年产能过剩时期,实体经济走弱,为了有效拉动需求,国开行、农发行向邮储银行等定向发行8000亿元的专项金融债,用于建立专项建设基金以促投资稳增长。在2015-2017年间,我国共合计安排专项建设债资金2万亿元。同时,针对化解地方存量债务问题,2015-2018年我国共发行了12.2万亿元置换类地方债。而针对房地产库存问题的化解,2015年央行向政策性银行发放PSL资金6980亿元,以支持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的推动。可以看到,2015年我国增量财政政策同样围绕着经济存量债务和风险的化解,但同时也通过设立8000亿元专项建设基金等方式稳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


2)2022年,受到疫情冲击,民生保障、医疗等领域财政支出压力加大,然而房地产周期下行使得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入下降、基本面偏弱的情况下税收增速也持续低迷,叠加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的推出,财政收支失衡情况较为突出,财政资金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也相对有限。在这种背景下,2022年,央行通过调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的方式,指导设立两批次共7399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用于推动重大基建项目加快建设。与此同时,财政部指导地方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务结存限额,发行新增专项债券支持重大项目建设[11]。并且,2022年9-11月,我国重启PSL,新增PSL资金6300亿元(图13),用于支持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基础设施重点领域设立金融工具和提供信贷支持以及保交楼等政策。可以看到,2022年我国增量财政政策多围绕着补充基建项目资金来源,通过拉动投资来稳定经济,而多种措施综合来看2022年稳投资的增量财政措施力度超过1.8万亿元。而针对存量债务的化解,则主要是利用地方债结存限额空间向地方分配化债额度,通过发行特殊再融资债的方式来化解。


图13:   PSL资金年度增量

注:数据截至2024年9月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3)2023年10月,在地产走弱、居民收入修复偏慢制约消费回升而地方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中央宣布增发一万亿元国债并通过转移支付方式传达给地方,其中年内安排使用5000亿元,2024年使用5000亿元,资金重点用于八大方面: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点防洪工程、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而针对地方存量债务,则主要通过盘活地方债务限额空间,发行1.5万亿元的特殊再融资债的方式化解。可以看到,2023年四季度公布的增量财政政策依然主要围绕着拉动基建需求来稳经济。


因此综合来看,本轮增量财政政策相比于2015、2022年和2023年的增量财政政策来看,政策重心更多围绕着支持经济存量问题和风险的化解,而用于稳投资稳消费等拉动需求的增量政策着墨相对不多,对经济的实际刺激作用可能仍需观察。当然,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提出[12]:还有其他政策工具也在研究,比如中央财政还有较大得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如果赤字率可以明显提升,那么增量财政政策对于经济的刺激效果或在目前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对于后续的经济的影响上来看,由于经济增长取决于货币增长,而货币增长取决于债务债权关系的增长,也就是信用扩张,因此加杠杆是可以支持经济回升的较优路径之一。以往来看,我国财政模式主要是通过“中央财政杠杆小幅提升撬动更大体量的民间杠杆”,因此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2015-2016年产能过剩时期,伴随着中央杠杆的小幅提升,包括城投、地产、居民、企业等在内的各个主体的杠杆率也明显提升。而本轮财政发力与过去几轮的区别在于,今年主要实体部门的杠杆是在回落的,这使得以往“中央加杠杆撬动更大体量的民间杠杆”的财政模式较难发挥出理想的效果(图14)。因此,我们认为要达到类似以往的政策效果,可能需要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大幅提升,才能对冲企业、居民等其他主体杠杆回落的影响,进而最终实现和以往相似经济阶段类似的财政刺激效果。从年初至今社融同比少增的程度来看,年内中央政府融资需求可能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3-4万亿元,才能有效对冲其他主体融资需求的下滑(图15)。此外,从政策储备、研究到推出的时间周期来看,如果后续赤字规模有所提升,那么大概率也要明年才能实际落地并对经济增长产生效用,对于年内的影响可能相对有限。


图14:   我国各主体杠杆率变化

注:数据截至2024年6月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15:   社融强度和债券利率

注:数据截至2024年9月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综合来看,9月下旬以来的新一轮政策刺激有助于短期经济企稳,不过长期可能仍需更多财政政策发挥。首先,2022年以来经济运行的主要拖累因素之一是房地产,而房地产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需求不足,近期房地产政策放松仍未能有效解决需求问题,因此房地产市场复苏可能仍然是个缓慢的过程。其次,在经济内生动能不足时,经济复苏主要依靠财政政策发力,不过目前已公布的财政政策仍主要聚焦存量,叠加主要实体部门杠杆回落,财政政策效果仍有待观察,后续重点关注财政赤字增量,我们认为这可能是需求企稳的关键之一,甚至也会影响房地产市场前景。再者,2022年以来经济偏弱运行较长时间,经济主体预期处于偏弱状态,尤其是居民端明显缩表,宏观政策力度需要足够大可能才会更有效的扭转预期,近期新一轮政策也正朝这个方向努力,不过后续力度仍需要观察。就债券市场而言,近期宏观刺激政策带来一定短期扰动,不过由于政策效果仍待观察,加上货币宽松还在加码,债券牛市格局的根基尚未转变。


[1] http://www.scio.gov.cn/live/2024/34875/tw/

[2]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9/content_6976686.htm

[3] http://www.scio.gov.cn/live/2024/34941/tw/

[4] 同1

[5] 同2

[6] 同3

[7] http://www.scio.gov.cn/live/2024/34977/tw/

[8]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7/content_6893950.htm

[9] https://www.100njz.com/a/24101011/607668712A779552.html

[10] 同3

[11] https://www.gov.cn/premier/2022-08/24/content_5706689.htm

[12] 同3


Source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4年10月19日已经发布的《如何理解近期政策加码后对经济目前和未来的效果》

陈健恒  分析员,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1030011 SFC CE Ref:BBM220

范阳阳  分析员,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21070009 SFC CE Ref:BTQ434

李    雪  分析员,SAC 执证编号:S0080519050002

薛丰昀  分析员,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24080002 SFC CE Ref:BUT563

东  旭 分析员,SAC 执证编号:S0080519040002 SFC CE Ref:BOM884

韦璐璐 分析员,SAC 执证编号:S0080519080001 SFC CE Ref:BOM881

耿安琪  分析员,SAC 执证编号:S0080523060003 SFC CE Ref:BUL746

祁亦玮  分析员,SAC 执证编号:S0080524070008 SFC CE Ref:BUQ506


Legal Disclaimer

法律声明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订阅者如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中金公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中金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仅面向中金公司中国内地客户,任何不符合前述条件的订阅者,敬请订阅前自行评估接收订阅内容的适当性。订阅本公众号不构成任何合同或承诺的基础,中金公司不因任何单纯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金公司的客户。

一般声明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欲了解完整观点,应参见中金研究网站(http://research.cicc.com)所载完整报告。

本资料较之中金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或价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中金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中金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中金公司可能与本资料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因此,订阅者应当考虑到中金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资料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与本资料相关的披露信息请访http://research.cicc.com/disclosure_cn,亦可参见近期已发布的关于相关公司的具体研究报告。

本订阅号是由中金公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中所有资料的版权均为中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