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建材集团
最新的企业动态,最真诚的行业解读,最动人的文化故事,这里是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我是你们的小料。想知道更多材料,想了解更多报料,就请关注我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跟着三联行走,我们打卡了多少目的地? ·  14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为什么读古希腊神话?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如何克服“假期综合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建材集团

练“氢”功 待新风,看储氢瓶如何实现“氢”松超越

中国建材集团  · 公众号  ·  · 2024-12-19 20:04

正文




近日, 《国资报告》刊发文章《中材科技 ( 苏州 ):练“氢”功 待新风》一文,介绍了中材科技(苏州)在储氢瓶技术方面的发展、突破和创新,以深厚的基本功,稳扎稳打,实现“氢”松超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全文如下:


中材科技 ( 苏州 ):练“氢”功 待新风

《国资报告》记者 潘伟


2024 年 9 月底,我国首列氢能源智能城际市域动车组 CINOVA H 2 ,在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博览会(InnoTrans)正式发布。列车上搭载的 60 只70MPa-140L 储氢瓶,全部由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中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下称中材科技(苏州)] 研发提供。


2024 年 6 月,国内首艘商用氢燃料电池动力游览船“西海新源 1 号”在江西九江正式交付使用。其搭载的 35MPa-320L 三型船用储氢瓶,也由中材科技 ( 苏州 ) 提供。中材科技(苏州)储氢瓶的应用场景不局限于上述场景,还涉及氢能车、氢能无人机、气体储运、备用电源等多个领域。



当前,氢能轨道交通、汽车、船舶等氢能下游应用端加速开发。其中,氢燃料电池车正在从示范应用向商业化过渡,多家企业入局车载储氢瓶领域。高工氢 电产业研究所 (GGI) 调 研数据显示,2023 年国内车载储氢瓶出货量达到 4.9 万只,其中有 1.3 万只来自中材科技 ( 苏州 )。目前,中材科技(苏州)稳居国内储氢瓶出货量排行榜第一名。此外,在传统业务领域,中材科技 ( 苏州 ) 继续保持车载压缩天然气瓶领域的领跑地位。


“氢”松超越的背后,得益于中材科技 ( 苏州 )在高压复合气瓶行业领域内的深厚“基本功”。深耕复合材料压力容器领域 20 年,中材科技 ( 苏州 ) 早已成长为高压复合气瓶行业领域的隐形冠军,旗下的4 家法人单位,全部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中材科技(苏州)执行董事张元正表示:“瞄准氢能储运,我们之所以有信心直面市场竞争并持续领跑行业,不仅因为我们的市场占有率是领先的,更在于企业在前沿技术上的创新开发能力和不断的技术迭代。我们的抽屉里一直都有技术储备应对新挑战。”


立足“气瓶”跨向氢能

截至 2024年10月,中材科技 ( 苏州 ) 这家从“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科研项目中孵化出来的科技企业,已经成立 20 周年。

从成立之初,中材科技 ( 苏州 ) 就坚持“双轮驱动”,既传承了技术创新研发的基因,又逐步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高度市场化团队。


2004 年 10 月,作为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材科技”)培育孵化的第一个产业化项目,中材科技(苏州)在苏州工业园成立。来自北玻院(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南玻院(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和中材科技总部的精兵强将构成了中材科技(苏州)的创业骨干。从各大高校招聘的优秀毕业生则构成了公司起步的中坚力量。烈火炼真金,一部分早期招聘的优秀毕业生逐渐成长为公司的骨干和领导。中材科技 ( 苏州 ) 执行董事张元正和他的几位同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材科技 ( 苏州 ) 自身从科研院所孵化而来,科研人员是企业重要的创业骨干。这种背景下,如何打开市场并开拓出一片天地,成为摆在中材科技 ( 苏州 )面前的一大重要挑战。2005年11月,中材科技 ( 苏州 ) 成立市场营销部。在一位技术出身的部门经理带领下,市场营销部重点拜访华北、西南、西北等地的CNG 气瓶(压缩天然气瓶)客户,慢慢打开了 CNG气瓶的市场大门。

中材科技 ( 苏州 ) 副总经理李桦圣回忆起在西北地区跑客户的艰苦创业岁月时表示:“就像住在气瓶里,因为拓展业务的旅途上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压力’。”

重卡主机厂是中材科技(苏州)的重要客户。张元正表示:“我们不仅熟悉每一个重卡客户,而且还与终端用户保持紧密联系,只有更充分地识别用户的需求和痛点,才能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客户。”

2008 年到 2015 年,伴随着天然气汽车的普及发展,中材科技 ( 苏州 ) 的 CNG 气瓶业务也迎来了发展黄金期。到 2012 年底,中材科技 ( 苏州 ) 已成 为国内主流整车制造企业 CNG 气瓶标配供应商。 到2014 年底,中材科技 ( 苏州 ) 的整车市场份额已达60%,成为全国 CNG 气瓶产销量最大的企业。

从 2014 年起,受油价下跌、新能源汽车冲击等因素影响,车载天然气气瓶行业受到巨大冲击,市场需求萎缩。根据中材科技(苏州)上级企业中材科技的年报,2015 年,中材科技(苏州)气瓶产业及时采取收缩措施,转移生产基地,调整产品结构,同时积极开拓市场,保持整车市场份额领先。随着各项应对举措的落地,第二年,企业便走出了困境。

2016 年起,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氢能产业掀起发展热潮。张元正表示:“2016 年以来,公司上下全力投入到氢能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布局上来,努力带头推进氢能储运环节上‘卡脖子’技术难题的解决。”


随着团队脚踏实地的潜心钻研,中材科技(苏州)逐渐突破并掌握了氢气瓶铝内胆拉深一体成型技术、国产碳纤维氢气瓶应用技术、临氢材料相容性技术、高压力纤维缠绕储氢容器技术等一系列国内领先的前沿技术。2023 年 7 月,中材科技(苏州)成为国内首家获得 70MPa IV 型储氢气瓶制造许可证并建成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的企业。近期,中材科技(苏州)研发的 210L70MPa IV 型储氢气瓶配套国内知名重卡企业成功实现上路试跑,是目前国内唯一具备这类产品制造能力的企业。

至此,中材科技(苏州)“氢”功渐备,只待“氢”风。

前瞻规划确保技术领跑


在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的全产业链条上,氢气瓶是解决氢能储运的关键环节之一。

根据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相关资料,复合材料高压气态储氢瓶以其高强度、轻量化、高压力以及高安全性等特点,在氢能储存领域脱颖而出,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材科技(苏州)研发中心主任吉增香表示:“相比储存其他气体,用气瓶储存氢的难点在于氢分子结构太小,容易逃逸。同时常压气瓶储存的氢,能量密度有限。为了满足汽车续航需求,压力等级要至少达到 35MPa。未来普及空间有限的小型乘用车,压力要达到 70MPa。”

“在储氢瓶领域,最大的、最小的、最长的氢气瓶都是我们做的。”张元正表示,“由于生产装备、技术、工艺的要求不同,能做最大氢气瓶的往往做不了最小的,能做最小的往往做不了最大的。然而,我们全都能制造。”

从产品的市场需求来看,中材科技(苏州)做到了储氢瓶领域的“三个全覆盖”,即“产品型号全覆盖、工作压力全覆盖、应用场景全覆盖”。现在,中材科技(苏州)的储氢气瓶实现了从 1.5L 至 450L 不同容积的全覆盖,完成了 35MPa 至 70MPa 系列车载高压燃料电池储氢气瓶及轻量化燃料电池供氢系统的全覆盖。


在应用场景方面,张元正表示:“现在国内的氢能轨道交通、氢能船舶、氢能无人机等应用场景,其使用的储氢瓶大都是我们这里生产提供。其中,氢能无人机的氢气瓶大概七成是我们制造。氢能船舶氢气瓶我们也拿到了中国船级社相关认证,大部分是我们制造。氢能自行车里的氢能能量棒,目前全部由我们制造。”

中材科技(苏州)何以领跑氢气瓶行业?张元正表示:“实现行业领先,核心和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战略规划和技术储备。国内,我们做得早。”

早在 2008 年,中材科技(苏州)承担了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863”重大项目“燃料电池车用高压供氢瓶及组合阀研究”,将燃料电池储氢气瓶作为企业的前瞻性储备产品技术。此时,中材科技(苏州)相关储氢瓶技术由于没有市场应用场景,成为了“抽屉里的技术”,但却为以后行业领先奠定了技术基础。


2016 年起,国内氢能产业快速起步发展。中材科技(苏州)和其他民营企业、国企等几乎同时发力氢能储运产业化,行业领域内竞争渐趋激烈。然而,中材科技(苏州)依然保持了强劲的竞争力,领跑行业领域。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氢能产业发展拐点有延后到来的预期,甚至有悲观情绪。对此,张元正依然保持谨慎乐观。他表示,趋势不会变,穿越周期有信心。氢能产业发展的拐点可能迟到,但大方向不变。未来几年,领域内一些企业可能会面临不小的挑战,但是,中材科技(苏州)在传统业务上依然具有强大的优势和竞争力,在储氢瓶等新业务新领域,将会加强技术储备和布局,持续保持技术领先。

作为“国家队”,中材科技(苏州)在继续加强技术储备的同时,也在加强市场化反应速度,加快技术研发迭代。中材科技(苏州)始终把市场需求作为技术研发的依据,同时,也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发展方向,并做好技术储备。张元正表示:“中材科技(苏州)可以确保自己抽屉中始终有新产品新技术,做到大部分能够应对未来两到三年的市场需求变化。”


多重激励释放创新活力

领先的技术研发离不开核心研发团队的搭建,领先的技术储备离不开稳定的人才储备。


“作为行业领域内的领先企业,公司研发团队基本上每个人都被市场上的其他企业挖过,但是我们的核心团队基本保持稳定。”张元正坦诚说道。



中材科技(苏州)具备了哪些吸引力让研发团队选择与企业同进退?


首先,中材科技(苏州)作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处在行业最前沿,本身就为人才提供了干事创业的最佳平台。对于一些热爱科研的博士研究生来说,只有在中材科技(苏州)才能遇到最前沿、最具有挑战性的难题,进而探索和掌握最新技术,而这往往是其他企业研发人员所不太可能遇到。其次,在氢能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下,企业制定了具有吸引力的企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战略规划,为人才的成长提供牵引,让大家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机遇。



同时,中材科技(苏州)建立了一套兼顾了“获得感”“安全感”和“荣誉感”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薪酬激励体系。


中材科技(苏州)总经理袁卓伟表示:“在公司内,研发人员的收入高于管理层。在行业中,也处于偏上的水平。”


面对行业中的“三年定律”(即一名研发人员在一家企业工作三年左右就会跳槽),中材科技(苏州)对核心团队的 70 多人推行了员工持股激励计划。袁卓伟表示:“完成员工持股后,大家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更有信心了。”


人才储备既要“招聘人”“留住人”,更要“培养人”。



作为一家从一项科技成果转化而来的企业,中材科技(苏州)在成立之初就与原有的科研院所实行区分,完全坚持市场化导向,具有较强的“市场化基因”。除了最初的创业骨干,公司从正式成立以来,就从外部进行市场化招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三联生活周刊  ·  跟着三联行走,我们打卡了多少目的地?
14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为什么读古希腊神话?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如何克服“假期综合征”?
3 天前
儿童摄影引导技巧  ·  摄影师拍照时,顺便生了个娃!
8 年前
慈怀读书会  ·  叫一声老婆很容易,叫一声老太婆很难
7 年前
秦小明  ·  零零后大学生生存指南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