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INNO
CINNO Research为Display显示产业链专业第三方咨询机构,为您深入全球消费电子上下游产业链,提供最新产业资讯、专业行研报告、投资并购、精准行销、高端猎头等一站式服务。一键订阅,同100万产业精英一起把握行业脉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否科技  ·  realme 真我 14 Pro ... ·  3 天前  
爱否科技  ·  vivo Y300 官宣 12 月 16 ... ·  4 天前  
爱否科技  ·  vivo X200S ... ·  6 天前  
字句都是你  ·  1499元!小骁龙8Gen ... ·  5 天前  
字句都是你  ·  1499元!小骁龙8Gen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INNO

乐视销售体系成裁员重灾区,与上市部分划清界限

CINNO  · 公众号  · 数码  · 2017-05-19 22:01

正文

5月18日,乐视致新总裁梁军在北京宣布,即日起,乐视超级电视在全渠道的销售职能回归乐视致新。

调整后,梁军将直管超级电视的销售,同时乐视致新将在人员、组织等方面实现资源整合:第一,超级电视的销售职能统一并入乐视致新,超级电视相关的销售团队将由梁军直接管理;第二,LePar体系的组织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和调整,LePar将设立东部、中部、南部、北部四大线下销售区域总部,分区管理此前的13个大区。

裁员重灾区

其实,电视销售的回归此前已有迹象,5月6日乐视新品发布之际,现场有大量的销售服务体系人员出席活动。一位销售区域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目前负责乐视上市体系的梁军要解决此前乐视一直存在的上下游产销信息不对称问题。

5月17日,梁军及乐视致新、乐视销售体系核心高管出席“乐视生态金牌体验店培训暨交流会”、“乐视生态销售顾问培训暨认证会”,现场听取LePar的反馈,现场解决LePar的问题。乐视致新方面也透露,此前,梁军还曾多次深入LePar一线,了解市场一线动态并着力解决了上下游产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上下游产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直都有,而对于今年的乐视而言,这种调整显得更加紧迫。2月底,梁军曾公布了2017年的销量目标:“大屏智能终端硬件销量保700万、争800万台”——这并不是很容易达到的数字。

这也意味着,在此前承担着上市公司亏损的乐视致新,在2017年必须更大规模地盈利,以保证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上下游体系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乐视致新想获得更多利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乐视超级电视以前的销售业务是由乐视致新负责,也就是自行销售。2016年这种自行销售的模式,转变为通过乐视电子商务(北京)有限公司和乐帕营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销售。

再之后又更改了销售模式,先销售给乐视智能终端科技有限公司再由乐视智能终端科技销售给乐帕和乐视电子商务。折腾了一圈,如今乐视超级电视的销售方式又回到了以前的模式。

同在昨天,腾讯科技报道称,网传多日的乐视大裁员即将于近日落地。

据称,此轮裁员涉及乐视网、乐视控股、乐视体育等多个乐视系公司。其中,乐视控股体系中,市场品牌中心从 100 余人砍至 30 余人,裁员幅度70%;销售服务体系裁员幅度 50%。现有 700 人的乐视体育仅保留 200 人,裁员幅度高达 70%;乐视网裁员 10%。

可以看出,负责乐视销售服务体系的生态销售与服务平台成了重灾区。

与上市部分划清界限

另外,此次乐视电视销售体系另有一层深意,相当于在乐视致新与乐视控股直接设立了一道隔离。

由于此前乐视电视的销售职能,是由乐视控股旗下乐视生态销售与服务平台负责。其中,该平台又下设乐视商城,负责乐视产品的线上销售;LePar负责O2O相关的加盟线下实体店业务。

作为乐视大体系下智能终端事业群的重要部门,乐视生态销售与服务平台于去年11月10日成立。彼时乐视正身处资金链危机,包括该平台的设立均是贾跃亭为应对资金链危机做出的架构调整之一。

去年贾跃亭主导把手机电视等不同业务的销售打通时,目的就是“为了让销售更好协同,乐视搭建了统一的销售平台”。贾跃亭当时也公开表示,在乐视的第一阶段中,乐视的各个部分“各自独立蒙眼狂奔,所以有很多割裂的情况”,所以在第二个阶段有需要有两个重大调整,第一是在战略节奏上,要快速实现大规模的正向现金流;第二是整个的组织要全面的平台化,其中一个例子就是销售型组织。

仅仅半年,这一调整就被完全推翻,归属于乐视网上市公司的乐视电视销售职能则从总管整个乐视体系产品销售的生态销售与服务平台中独立,几乎成为乐视系的独立王国。

今年3月10日,乐视网公告称,放弃其尚未认缴的15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对应的乐视电子商务15%的股权权利,转由乐荣控股出资认购。转让后,乐视网持有乐视电子商务15%股权,已失去对乐视电子商务的控制权,2016年12月底起乐视电子商务将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根据工商信息,乐视电子商务仅有两个股东,乐视网和乐荣控股。在前者失去对乐视电子商务的控制权后,控制权自然由后者乐荣控股获得。而乐荣控股唯一的股东是北京百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由贾跃亭持股99%的控股公司。也就是说,乐视电子商务实际上由贾跃亭控制。

这一调整背后,则体现了乐视上市部分正加快与非上市部分划清界限的步伐。

乐视致新总裁梁军:共享电视能否走出盈利瓶颈

自带“低价”标签的智能电视诞生以来,凭借更优质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在中国彩电市场攻城拔寨,迅速实现普及,乐视、小米、微鲸等互联网电视品牌借势崛起。然而,智能电视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的背后,却是电视厂商集体的亏损、不盈利,如何打破盈利魔障已经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难题。针对盈利难题,乐视日前则是推出“共享电视”策略,试图通过与用户共同运营、共同创造价值的方式寻求破局。

“共享电视”诞生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的走热,让共享经济成为热门话题,如今电视也“蹭”上这一热度。5月16日,乐视超级电视正式推出全球首款共享电视超4 X55M,产品售价3699元起,这也是首次电视与共享挂钩。

所谓的共享电视源于乐视超级电视开放闭环,利用乐视生态电视的运营能力,为用户“赚钱”。即用户在使用超级电视情况下完成一定的指标,即可以免费获得乐视超级影视会员。如用户购买超级电视X55M,在购买第二年490元的会员时,同时年度开机达277天,乐范儿成长值年度增加3000,购买服务大礼包,即可获得四年会员。

梁军表示,共享电视与共享单车等模式不同。共享单车好比早期的租录像机、录像带,交押金成为会员,然后付费租用。共享电视模式,核心是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流水,也就是用户的大量点击和购买行为,给其他用户带来价值。

梁军进一步透露,目前乐视共享电视只给用户提供了3个任务,未来或许还会有30个甚至300个各种各样的任务,能让超级电视、超级电视的商业伙伴和超级电视的用户,一起把资源拿出来,经过重组优化共同享受最后的成果,做到共赢,这才是共享经济。

探索广告服务变现

共享电视模式对于用户来说,能够获取一定的福利和优惠,但对于智能电视产业来说,却有着探索服务变现模式的意义。

从2013年5月乐视推出第1代超级电视X60和S40开始,“硬件+服务”的智能电视模式,基于成本定价,让销量快速增长,获取更多的互联网运营能力,一举颠覆了传统彩电行业硬件获利的商业模式,结果是电视硬件价格不断走低,增加了会员收费、广告收益等。

商业模式上,核心也从产业转向用户。数据显示,传统电视行业硬件销售净利润降低到1.5%-2%的水平。目前,会员服务逐渐成为电视行业的盈利点。

但相比以往的硬件收入,智能电视的会员服务收费和其他应用收费、广告收费,因为用户规模和用户习惯等因素,一直都没有实现巨大的突破,这也是电视厂商陷入亏损或盈利大幅下滑的主要因素。

数据显示,乐视超级电视的用户规模一直遥遥领先互联网电视阵营,但是直到2016年都还是处于亏损状态,海信电器2017年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净利润2.69亿元,同比下降49.46%。

盈利效果有待验证

对于电视厂商来说,快速提升非硬件业务的营收十分迫切。而共享电视则为此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据梁军透露,就在上周乐视超级电视的广告收入又创历史纪录,一周的订单金额超过2016年的一个月。

梁军此前指出,2017年,乐视超级电视将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核心就是减少硬件亏损,提升互联网营收,最终使整个乐视超级电视业务实现盈利。共享电视模式,或许正是乐视为此而做出努力的一项举措。

对于智能电视今后的发展,梁军则认为,随着开机广告、场景广告、轮播频道、App等广告形式涌现,智能终端入口价值即将爆发。

近年来,电视售价不断下跌,面板价格节节攀升,盈利方面,整个彩电市场可谓哀鸿遍野。对于发展已有四年之久的智能电视来说,寻求合理的商业模式,保证企业盈利迫在眉睫。

至于共享电视模式,能否为智能电视提供新的盈利,助力整个行业发展,还有待时间来验证。

来源:腾讯科技、北京商报


5月31日上午,CINNO Research 将在ComputexTaipei展会期间,与Computex合作推出展会同期 2017 CINNO光电显示及半导体行业论坛。点击“阅读原文”进行论坛登记注册。


  • 相关阅读:

直击CES 2017 | 全品类消费电子显示科技最全报道!看这一篇就够了

2017年3月 CINNO Research 全球液晶电视面板月度出货排名

2016年中国市场AMOLED手机销量近1亿部  暴增144%

郭台铭出走引爆台股掏空危机!台湾企业中国排队等上市...

中国首秀!JDI携FULLACTIVE全面屏高调现身,瞄准中国市场寻求突破

苹果的台湾神秘兵团,独家曝光直击桃园龙潭研发基地



行业

研报

深度掌握产业脉动,更多行业研究报告敬请致电 021-34647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