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上帝视角
传播真能量,另类视角看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宝  ·  突发利好,拉动投资超11万亿!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谁来为“无监护”老人的生死负责? ·  3 天前  
神嘛事儿  ·  要完了-20241011014550 ·  6 天前  
计量经济圈  ·  TOP前沿: 生成式AI最新进展概述,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上帝视角

“毒品”ICO吸金的背后是实体经济被抛弃的悲哀

财经上帝视角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9-06 18:34

正文

ICO被“团灭”是近期资本界最火爆的事件,没有之一。9月4日,央行联合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定性ICO为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这次,韭菜以及准备割韭菜的人都被监管层收割了。

监管层这次执法打击可谓十分到位。ICO热度还未到3个月就被及时遏制,这体现了国内金融监管力度的强化。在P2P、两融、场外配资、明股实债等一系列披着金融创新外衣实为泡沫风险的教训后,中国的金融监管水平终于开始成长了。笔者以前多篇文章中都曾提到,监管水平跟不上,金融领域还会发生更多悲剧。如今的监管升级不得不说是一种喜讯,至少就ICO案例而言,其坑害范围还停留在资本圈与高净值人群,还未波及社会大众。不得不说,这次监管行为得给个高分。(注:在很多人印象中,监管都是事后处罚行为。但仔细思考一下,事后处罚已经无法挽回损失,还不如事前预防。只不过,世人大多目光短浅,只会重视看得见、摸的着的问题,往往看不到那些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的英雄。许多人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背后其实有着一批无名英雄在保护着他们的“平常”)

回过头来看,有媒体称ICO利润比毒品还高,简直是暴利行业。从ICO的回报率及当前的诸多案例而言的确如此,许多ICO项目回报率都是几十倍上百倍。企业、项目发行的代币根本不对接任何权益就能被炒上天,资产溢价率远超毒品。但是,这种溢价率在我国的股市中早已有雏形。中国股市的新股神话应该众人皆知。一只新股发行后,溢价率如果没有十几、二十倍都不好意思说出去(新股溢价率是针对发行价而非原始股价,如果以原始股价估算,回报率也是上百倍)。

很明显,国内资本把ICO当做新的炒作工具了。尤其是去年国庆后,政府对于炒房的打压不遗余力。楼市投机资本开始撤出。Wind数据显示,1494家上市公司在半年报中披露了投资性房地产数据,其中,1163家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环比一季报减少。减少1亿元以上的公司13家,超过10亿元的公司3家。也就是说,有77.8%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开始抛盘了。这些流出的炒作资本并不会流入实体经济,因为习惯了之前炒房时代的暴利后,根本不可能看得上实体经济的那些回报率。而放眼国内投资市场,回报率能够赶得上炒房的屈指可数。如果纵容ICO的野蛮生长,结果必然是引发新的泡沫。

从数据来看,今年6月份是ICO项目爆发式增长的时间点。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自炒房团,还有一部分来自此前的创投资金。今年投资圈内,做VC的少了,做PE的多了。2年前还是创投领域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可随着贾跃亭这种PPT项目广为人知,创投者过热的脑子也冷静下来了。现在国内的创投环境中,成功率连5%都没有。这其实暗示实体经济的环境已经很糟糕了。

笔者本人对于ICO持中立看法。也许很多人在舆论的渲染下都把ICO与P2P划等号视为金融骗局。实际上,无论是ICO还是P2P本身是很好的金融行业,有问题的不是ICO或P2P,而是国内那些没有底线的操盘者。ICO作为一种融资工具本身没有是非对错,国际上有很多ICO对接实体企业的成功案例。最近,爱沙尼亚以政府名义ICO,这说明ICO不是什么骗局。真正的ICO对接的是股权或债权,是一种前卫的融资工具,问题出在国内的大多数ICO都是没有标的的“空气”,所以才形成了金融骗局。(注:所有正规融资工具对接的标的要么是股权,要么是债权,不存在其他可能)

现在,随着监管层一刀切的调控,媒体的舆论口径完全走向了极端。过分魔化ICO是当前的现状。其实,如果仔细观察那些拼了命骂ICO的媒体,有不少就是当初把ICO捧上神坛的始作俑者。正所谓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昔日的香饽饽沦为今日的臭痰盂。

ICO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对现今国内金融体系的挑战。数字货币的诞生影响了央行的货币控制地位;代币发行等同于数字货币的IPO,从而侵犯了证监会管辖的领域;数字货币融资则损害了银行利益,银监会肯定也会管。一行三会中,除了保监会外,其他一行两会的权威全都受到了挑战。这种情况下,ICO不死谁死?马云的支付宝已经对银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这种情况当局是不愿意再看到的。某些人已经不能再容忍蛋糕继续被分享了。

反过来思考,ICO之所以能火还是因为有资本的热捧。ICO项目靠着一份没有实质内涵的白皮书路演就能忽悠到大笔投资本身就不正常(白皮书路演等同于PPT路演)。贾跃亭的PPT骗局还近在眼前,资本难道看不清ICO的本质吗?实际情况是资本都在装傻,大家一起吹着共同的财富泡沫。因此,ICO丧失了融资的本质,沦为一场骗局。

炒房、炒股、炒债、炒理财、炒期货、炒影视再回到炒房……这几年,投机炒作资本延着这条路径蓬勃发展。甚至有不少实体经济的资本被这暴利吸,纷纷往坑里跳。国内资本从炒房开始就染上了“毒瘾”,盲目追逐财富效应导致国内资本相比国际资本越来越幼稚。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实体经济不赚钱,资本信心低落所致。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整体呈现缓慢探底趋势。年初以来,货币政策持续收缩,5月同业存单余额净减少3300亿,意味着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的融资出现萎缩,由于无米下锅,使得房贷利率大幅飙升,此外表外非标、信用债发行也持续萎缩,这些都意味着金融去杠杆正在从紧货币步入紧信用阶段,而第三季度经济下行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从今年上半年央行的宏观货币政策调控中可以看出,上半年货币政策属于中性略偏紧的态势,但到了6月份,货币投放再次增加,从新回到了宽松环境。不过,相比去年的货币政策而言,今年央行的货币调控温和了许多,以前那种大起大落的调控在今年没有重现,这的确算得上“稳健”的货币政策。

不过,下半年央行货币投放再次增加也说明了实体经济流动性缺失的事实。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底线是“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实体企业大面积倒闭现象不能再出现,尤其是规模庞大的企业更加不能倒。为此,即使出再多钱也得救这类大而不能倒的企业。(这其实就是绑架经济)

事实证明,以往那种政府拼命往实体输血,民间资本争相逃离实体的现象依旧存在。就当前的局势而言,只能说这种现象有所缓和,而称不上逆转。

就上半年的数据而言,全社会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下降。民间投资增速在今年年初有所回升后再次出现下滑态势。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上半年央行实施中性略偏紧的货币政策后需要重新回归宽松政策。

还有另一项证据可以证明现在实体经济的现状。从固定资产投资的来源看,今年上半年还保持固定投资增长的是来自政府及银行贷款的资金。由于银行贷款投资固定资产的项目中大多数属于拥有国企背景的项目,因此这类投资其实也是国姓。

根据2016年末数据,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占据主要比重。结合上图就能发现,今年自筹资金投资固定资产的规模明显下滑。这其中与政府落实“去杠杆”的调控政策密不可分。实际上,在以前的统计数据中,不少企业利用自筹资金名义融资后把钱投到虚拟经济的案例比比皆是。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在国内屡见不鲜。

此外,今年以来环保限产力度显著加强,今年10月至明年3月的采暖季期间,“2+26”个城市将面临钢铁限产50%,电解铝限产30%的压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确定了“2+26”城市的实施范围,提出 19项治污措施。其中重要的是要求石家庄、唐山、邯郸、安阳等重点城市,采暖季钢铁产能限产50%,而各地电解铝和氧化铝企业采暖季限产30%以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更是要求在上述“2+26”个城市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PM2.5平均浓度、重污染天数均同比下降15%以上,明确提出污染不达标最高可问责当地市委书记。如果限产政策严格执行,将导致同期钢铁和电解铝产量缩减15%-20%左右。

很多实体经济因为环保原因而被迫减产、关门。央视对此曾发声呵斥,“我要你查环保!谁让你乱关厂了?”李克强总理更是直接批评这种行为属于“懒政”。不过,这种现象也是先前产业结构扭曲留下的后患。中国长期以来依靠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模式所沉淀的产物怎么可能在段时间内逆转呢?

不管什么原因,在资本信心本就十分低落的情况下,在行政上不予支持反而进行打压又怎能不让人心寒?这也就难怪实体经济的资本会加速流向虚拟经济。

更重要的是,监管层可能还没意识到现象背后问题的严重性——国内资本的急功近利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习惯而且这种现象还在不断蔓延。任何一个国家的实体经济要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资本的扶持。这其中,政府干预的部分肯定不是主流。像中国这种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助推经济发展的模式必然不可持续。其副作用是债务规模扩大、财政压力骤升、经济结构越来越扭曲。政府投资支撑经济的模式是仰仗税收增加作为前提。税收增加势必会增加企业与个人成本。这种运作模式下还指望消费带动服务业发展支撑经济,这不是扯淡吗?

眼下最可怕的是,国内资本把高回报视作一种标准,对于一些周期较长、回报较低的项目不削一顾。可能连华尔街投行的项目在他们眼中也是一群low逼。因为比收益率的话,国内投机炒作的收益率的确远高于国际常规投资。从资本角度考虑,逐利是天性,但资本逐利过程中也有一个原则——风控为王。如今的国内情况是,大部分资本眼中只有利润没有风险,更糟糕的是,在不少资本概念中,为了利润可以无视法律。在九州大地上,圈钱真那么容易吗?这种风气一旦形成是很难逆转,因为在暴利的诱惑以及实体经济低利润环境现实的正负因素强化下。这种现象只会越来越疯狂。如果采取强硬封堵手段,最后的结果就是引发资本出逃(笔者已有文章论证过资本管制根本管不住资本外逃)。如果控制手段不够严厉则根本无法解决问题。事到如今,监管调控等同于在走钢丝,前面的路越来越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