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阅读第一
“阅读第一”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我们是一群爱阅读、关注国际教育、重视家庭教育,持续学习、分享和成长的高知家长群体。我们不断改善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由“术”至“道”,致力于将孩子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太星小升初  ·  东西海朝丰等区小升初报名/志愿填报/材料审核 ... ·  22 小时前  
太星小升初  ·  东西海朝丰等区小升初报名/志愿填报/材料审核 ... ·  22 小时前  
中国教育报  ·  感动!张桂梅对学生说“老师们好” ·  昨天  
养育男孩  ·  2025年杂志征订!覆盖0-15岁,涵盖科普 ... ·  2 天前  
养育男孩  ·  2025年杂志征订!覆盖0-15岁,涵盖科普 ... ·  2 天前  
养育男孩  ·  适当保持“饥饿感”,孩子更爱阅读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阅读第一

我为什么坚决不让孩子上幼儿美术班?

阅读第一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4-29 21:30

正文


版权申明: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英华兰DrBing

(ID:HiDrBing)

如有想要了解的话题,也可以给我们留言。

毕加索曾说过:“我十六时可以画得像大师那样,但我却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儿童那样作画。”孩子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放胆地在纸上绘制出想要表达的想法。正因为他们的视角特别又纯净,非常需要保护。而偏偏美术班,就是扼杀他们这种天赋的存在。



1


有一次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自由画一张画。最后的结果很震惊,所有的画面惊人的一致,八张画都有太阳,而且太阳都从画面右上角或者左上角冒出来一个半圆,发一道一道的光,甚至冒出的角度、大小、形状、涂的颜色也一样。


当一个固定的模式,概念的成为孩子画画的一种理所当然时,真是令人揪心!


类似的模式还有很多,比如:每一张画都是蓝天、白云、小草地,我当时问:你学校里不是没草地吗?为什么还要画蓝天白云小草地呢?孩子回答:大家都这么画,我也这么画。我当时突然意识到有问题:这种固定思维是怎么来的?


2


我以前就说过,我是不赞成娃一早就去机构学画画的。因为在绘画方面,小娃娃个个都是天才,任何指导都是在磨灭孩子的灵气。


绘本大师杜莱的即兴儿童活动的成果

孩子们每幅画作都超级出彩


有人会说:分明就是美术班老师画得好,美术班老师就是有资格指导儿童。


真的吗?我来试着说一下什么叫做“画得好”吧。


大众认为的画得好,无非是“技巧很熟练”,或者“真实还原度高”,“画得像大家作品”,构图比较符合美学定律,形象较为接近模仿的对象。总之,就是看起来是“练过”的样子。


PS: 练过”翻译成网络语,就是“满满的都是套路”。


这幅儿童作品,技巧娴熟,很老成

但真正的优秀儿童作品不应该这样

请看后方多个肆意挥洒创意的优秀案例


而画画是什么?是对现实的概括和模仿。在此之上,如果还有表达,那就是佳作;如果还有感情的赋予,那就是精品;如果还超越了至今的表现形式自成一格,那就是大师级。


概括和模仿是技艺的阶段。举个例子,让各位对着自家娃画一个肖像,你可能会觉得有点难,不知如何下笔。但让你对着照片画,是不是觉得容易一些了?


假如有个简笔画的画家,已经给娃画了一个卡通肖像,你再照着画,是不是就更容易了?画完一看:哟,没想到我画的也不错嘛。


从照片到简笔画,这就是不断概括的过程。你看有些漫画家画的好像儿童画,比如高木直子:



但让你把你家也那样简单画出来,不要去借鉴她的笔触,你会发现很难做到。因为人家不是不能画复杂,人家是经过提炼和改造的。比如她透视关系你觉得好像跟照片不一样,那是因为她在表达这个房间时需要适当的变形。


你对着高木直子的漫画可以临摹的很好,很多人就会觉得高木直子这种漫画家“画功一般”。其实让你完全自己画一个,你会发现你根本画不出来。人家只是表现形式简单,实际一点都不简单。


高木直子的简笔漫画,不要以为很容易,“绘本天后”这个名头不是乱给的。


3


考美院的学生,个个都要在技艺上达到熟练。怎样达到熟练?就是大量的练习。以前考美院的学生经常会跑到火车站之类的地方,一画就是一整天。


画什么?画人。各种人物动态练得纯熟,提炼、概括地刚刚好,一笔不多也一笔不少。这个练习是为了对付一个叫做速写的考试,其余的还有素描色彩总之也是要大量练习达到纯熟,在此就不赘述了。


考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去迎合美院的标准,在这种压力下,还能保持自由表达心境的当然就很少了。


这也是陈丹青说美院学生进校时就已经“画死了”的原因。


4


接下来我们再说娃。


不知道大家观察过孩子画画没有。你会发现在没有人打扰的情况下,小孩是从来不会担心自己“画不好”的,也担心怎么画。


而且小孩都有提炼和概括甚至变形的能力,越小的孩子这方面能力越强。你会发现孩子刚开始画小人全是简笔画,他们会自然把嘴概括成一道线,头概括成一个圆。



孩子画虽然在具体形象上画得不像,但他们可以自由地用笔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所以儿童画都很有趣动人。这就是灵气。


例如这副获奖作品把明显更靠前的观众刻意缩小,

丝毫没有讲究透视的原则


孩子画比大人画,只差在熟练度上。


模仿、概括、表达全都比大人高到不知哪里去了。所以,仅就绘画态度来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这话是毕加索说的,他有句名言:“我在十四岁就可以画得和拉斐尔一样好,而我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回到童年时的绘画状态。


给大家看一下拉斐尔的画,理解一下毕加索的这句话。


《椅中圣母》,佛罗伦萨庇蒂美术馆藏


《雅典学派》梵蒂冈博物馆


关于毕加索,很多年前毕加索画作在中华世纪坛展览。人山人海是当然的咯,其中还有很多学画的孩子前往临摹。


有个中年妇女带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那男孩对着毕加索一副画在临摹。只听那中年妇女一边愤愤地说:“这画得都是什么玩意儿!臭流氓!”(毕加索的画有很多都是裸体题材),一边低下头训斥她儿子:“好好画!你看你画得都不像!”


我常常想起这个中年妇女,我真的很好奇她为什么会让她的儿子去学画画——毕竟画家有很大可能会穷困潦倒,要是选手艺,还不如学个外语更能混口饭吃。


毕加索说他能和拉斐尔一样好并不是吹嘘,他十几岁就已经技艺非常纯熟。毕加索早期作品,写实能力可见一斑。


毕加索13岁作品


从毕加索对于儿童画的评价,可以看出他的确看到了绘画的最高境界。

毕加索晚期著名的《哭泣的女人》,你感受下回到儿童的境界……



5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普通人,也不想当什么艺术家。就想娃学着画好一点,所以从小开始练,不好吗?


答案是非常不好。个人感觉:学龄前的娃,不应该接受任何来自成人的绘画指导。因为绘画的技巧是非常容易练习的。它不像运动或者弹琴一类,需要肢体上的童子功。


作家和画家,都是任何年纪开始都不晚的职业。



而去幼儿美术班学画画,只会破坏掉孩子那可贵的灵气。这并不是说所有教孩子的美术老师都不好,而是很多事情是要结合社会现状来看的:


家长送了培训,花了钱就要真金白银看到成果,为了满足市场要求,培训机构只能把重点放在能出成果的方面(而早期教育的大忌就是见效快)——就是画出大人眼里“像样”的东西。




所以,机构根本不会(也没空)教娃什么是审美和艺术,只会把娃独特的理解和审美磨掉,并灌输全国统一的画法:亮部要暖色,暗部要冷色,近处要实,远处要虚,用笔要松动,形体要结实。反正要画出家长觉得“像样”的东西。


说白了娃学的只是手艺,机构培养的,只一个手艺好的工匠。



素养,偏偏不是靠技艺得来的。它首先来自大量的无意识接触,进而开始辨识、鉴赏,再结合知识,最后获得直观的艺术感受能力。获得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耳濡目染的过程。


有了素养,再结合手艺上的技巧掌握,可以无障碍表达脑海中的想法(这时才用到手艺,技巧),出来的才是艺术品。



只有真的热爱绘画,又恰好热爱教育孩子的人,才是最好的儿童绘画教师——仅仅热爱绘画的人更有可能会选择插画家漫画家一类可以心无旁骛画画的工作。



然后就算找到了这样的好老师,该老师每天让孩子自由地画,大胆表达,没有任何干涉,享受创作的乐趣,你觉得家长付钱会心甘情愿吗?那家长为什么不自己在家让孩子随便画呢?


逢年过节,三姑六婆一问:“你娃学画画啊?画一个给我们看看呗?哟,就画成这样啊!可没有XX画得好。”




XX上的美术班有很多套路练习,孩子都能画得“有模有样”。相比之下,你家孩子画的人眼睛比脸大,颇有立体主义作品之神韵——严重扭曲变形。


大家都付了钱,有几个家长能心理平衡?



有个钢琴老师跟我说过:“不是我不愿意让孩子多学点乐理,但你想想,一节课几百块钱,家长觉得我就在那里跟孩子说话,弹琴的时间短,人家不会觉得我在启蒙孩子音乐,人家觉得我在骗钱。”


所以,是没有好老师,而是好老师反而很难有好市场。吃力不讨好的事儿谁愿意干呢?




6


好的美学启蒙成果,可能要很多年后才看得见早期启蒙大多数领域都是如此。


因为很多家长都在追求表现,结果启蒙上,她们经常是在花费时间和金钱做一些效果为负数的事情


我不知道要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明白,孩子有太多天然之处是值得成年人去仰视和学习的。我从未见过一个完全没有灵气的儿童,却很少见一个有灵气的成年人。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值得家长认真思考一下。



阅读第一往期相关文章:

 杜克大学老师画了14幅漫画,诠释了每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

 孩子爱不释手的iPhone里,竟然藏着一个亿的免费英文学习资料!

 数学,中国教育最失败的学科!

 5岁就开始培养大学能力,美国老师上课到底有哪些套路?

    学龄儿童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如果你有想法、有文采、有深度,愿意分享,

欢迎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所有稿件一经选用, 会支付相应的稿酬(最高可达¥ 2000)

投稿文章要求请点击:此处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 思维与技能 ] 往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