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化学仿制药已经非常卷,一个好项目:无需BE,如间苯三酚注射液,五六十家去争相仿制;仅需一个无难度的BE,如富马酸伏诺拉生片,预计至少三十家仿制,走“集采”战略的药企们注定是一场厮杀,如果没有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极致的研发和生产成本控制,上述品种集采报价或很难有优势。
全球仿制药巨头:Teva早已布局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Sandoz已布局生物类似药,Sun已布局创新药,Cipla和Lupin都布局了高端制剂。早在2016年国内监管与制药企业启动一致性评价,2018年启动11个城市集中采购,先知先觉的药企就应该考虑未来的路该如何走,如今后知后觉的中国传统药企,在当下国家发文继续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
提质扩面
背景下,转型已刻不容缓!
传统药企转型之路,最容易实现的就是接CMO/CDMO,这是所有产能过剩企业的必选项但也是最没有想象空间的一条路,更别说大多数企业甚至连“D”都没有。如果条件允许,传统药企搞块地,单独建立新厂区和体系来承接项目,打造公司的子品牌,融入CDMO生态圈;但这也是无奈之举。
冲集采是很多企业(尤其是B证或者销售薄弱)立项或者买品种的重要策略,(CRO也靠着集采政策赚了不少,甚至是很多品种集采背后的推手)。如果有足够多的品种进入集采,可以保证企业能够生存,但活的会很辛苦且乏味,在内卷的笔者认为:有理想抱负的企业决不能只盯着集采一条道。
B证的监管亦日趋严格。
虽说市场空间有想象力,但冒然切换到中药或者医美赛道,需要考虑公司自身的市场营销和BD能力,更何况当下已经有点后知后觉了,这两年可能会有大量的同名同方和经典名方申报。
集采和国谈使得国内药企赚钱越来越困难,“出海”是这几年整个医药行业,无论是创新药还是仿制药讨论比较多的话题,创新药领域的License-out在资本寒冬的这两年似乎有了几个闪光点,但仍然是少数明星biotech和big pharma的游戏。出海的仿制药企集中度较高,近些年新入局的传统药企并不多,可以尝试东南亚、南美洲、东欧的机会,单打独斗不行,可以报团取暖,将“中国制造”走向海外。笔者认为生物类似药、多肽、肿瘤药、吸入剂、外用药、复杂制剂等高附加值品种应考虑出海这条路,如果仅仅是一些普药,应量力而行。
院外市场有着较明确的增量预期,传统药企可多立口服和外用慢病项目,即使未进集采,也能留一条后路。
维矿类补充剂、特医产品、药食同源类等大消费属性的品种不属于此次讨论范围。
直接转做创新药或者生物药,无论是研发理念、人才储备还是资金消耗,都是国内传统药企短时间内无法适应的(资金充裕的企业,或者与资本联合,在目前biotech艰难过冬的当下,倒可以去寻找一些嗷嗷待哺的优质公司或者项目“抄底”,毕竟有不少biotech公司的管线都停在那等钱呢!),退而求其次复杂制剂/改良型新药是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几年大大小小改良型新药的会议数百场,CDE的药学和临床开发指导原则也逐渐清晰,归根到底立项是关键。但如果是那种不改变药代特征的改良,其实门槛并不高,又会陷入到数十家厮杀的局面;如果仅仅是简单的改善依从性(BID改QD等),且不谈临床价值有多高,审评能否通过,在中国国情下商业化是很难兑现。如果在改善依从性的同时大大改善了安全性,典型的就是微球类产品,才具有明显的临床价值。当然啦,对于大多数传统企业来说,微球类产品具有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壁垒,毕竟需要搭建制剂技术平台,可能还需做验证性临床。
上图内容均来自公开信息,如有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但笔者认为:如果传统药企自身没有打造一个扎实的复杂制剂技术平台,仅仅是全委托CRO的话,其实是很不推荐的,毕竟研发周期长,药学和临床费用高,市场推广存在不确定性,性价比不高!有市场渠道和不差钱的可以忽略!
如果手头有资金但又很迷茫的传统化药企业,生物类似药也是一条很重要的选择!如果换生物药赛道力不从心,只想继续在化药3类和4类药上卷的话,笔者认为:低投入的品种大家都能做,倒不如关注那些需要开展验证性临床的仿制药,毕竟愿意花几千万做临床的传统药企是不多的,钱也是壁垒!其实,即使有钱,敢不敢花也要看老板的魄力!
以上转型路径,笔者最欣赏的毫无疑问就是恒瑞医药、正大天晴、齐鲁制药、华东医药、先声、石药、科伦的创新转型之路,以仿制药为基本盘,以仿带创,毕竟高投入,可能高回报!风浪越大,鱼越贵!当然这条路已经不适合绝大多数的传统药企。不过这些大型企业也在不断整合或者出售自己的创新资产,增强运营效率。
最后,企业转型完全要根据自身现有条件和资源渠道,不管选择哪条路径,适时动态评估,坚定执行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