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康石石
做艺术留学,更做艺术教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康石石

体验过上海+阿联酋+纽约三地教学,下一站我要去代尔夫特!

康石石  · 公众号  · 艺术  · 2025-03-31 09: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能体验三地教学,因为我本科是上海纽约大学!

除了多数时间在上海校区上课外,其余有两个学期我们会分别前往 美国-纽约 ,及 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 游学。北美中东的风景都看过了,自然想换个地方体验一下。 下一站,就 去代尔夫特吧!



本期分享人:S同学


H·ART 24届学员

本科 上海纽约大学 交互媒体

GPA:3.83

托福:107


OFFER (截至发稿前)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交互设计 MSc
香港理工大学 多媒体创娱 MSc

上下滑动查看offer



01
在上海纽约大学的读书体验是:

我在上纽读的专业叫 交互媒体 。如果大家熟悉 美国纽 约大学的I TP 士课程 的话,你可以把ITP理解为我们专业的Plus进阶版。

这点在我前往 纽约校园 念书那学期,得到了充分印证。

坐标:纽约时代广场

美国教育比较注重“差异性”。无论是交互媒体,还是ITP它都努力在帮助大家塑造独特的人格。

我们班每一个人的发展路径都不同: 有人学媒介理论、有人做游戏设计、有人喜欢偏艺术一些的东西、然后也有人在做UI/UX…… 学校不拘束学生,反正你只要能把学分修满,想上什么课上什么课,自由探索的机会非常大。

像我对偏艺术的东西就不太感冒,兴趣偏向于 3D和网页编程类 ,就选了很多这样的课。导致我在学校期间做的项目基本都是一大堆 Uni ty 和 front end web。

真光大楼

比如我作品集中自己比较 喜欢的一个项目,就是通过 XR技术 带领用户 沉浸式体验上海外滩的真光大楼 。真光大楼是上海当地的一个爆款景点,由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

但每次去,我都感觉大家好像没有很认真地享受这个空间,因此想创造了一种 新的交互体验模式 ,带领游客认真体验空间、及建筑背后的邬达克的一生。

学校的动捕设施

所以论学校的资源,那是真的很好。

原本世界上每一座城市都富有独特的地域色彩与人文情怀,我们前往的地点还是 三个国家最繁华的地区,到哪里都有看不完的展览 。上海和阿布扎比有它们各自的art center,数不清的workshop和讲座。而纽约校区胜在合作资源丰富,纽大的研究生校区也在那儿,可以提前接触到很多高阶课程。

所以后续我能 快速花3、4个月完成作品集 ,本科的确给予我很大的加持。

但是交互媒体这个专业呢,它本质上仍旧具备一些 “数媒”本科的通病 ,就是基本盘盘的太广,杂而不精。同学们都感觉有必要继续深入探索 下去,需要继续 读个研


02
要是能早点来H·ART就好啦

我最初对找机构做作品集这事呢,想的特别简单。

因为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定位偏重以 就业 为导向,想 往交互设计方向偏移 。但多数我心仪的理工大学,它们的设计风格更具备落地性,需要 补充一些产品的基础进去

所以我最初就只是想找个机构 学习做一个产品设计项目 。然后再让老师帮助我 审核一遍本科的作品,有专业人士看着改会比较安心~

坐标:上海

又因为当时大三下学期,我 人还在阿布扎比 ,课又忙。心想,哎呀算了,晚点报机构也来得及 (虽然当时距申请也只有半年时间了hh) !还是我妈看不下去了,她特别给力地在国内调研机构,帮我报名了H·ART。

然后我就遇见了主带徐老师。 徐老师他教的非常好,经常能够帮助我补充一些设计思维上的欠缺。 我们大多数时间相处都很愉快,偶尔会有些“小争执”。

比方说当时因为我 作品集里收录的几乎都是个人项目,老师认为代尔夫特理工的性质比较侧重于合作,我需要一个小组项目来进行完善。就建议我去参加 H·ART的夏令营活动

纽约校区

但这不是我作品集里唯一的一个产品项目么,我怕小组合作无法充分给考官体现我个人的创作能力。

耐不住耳朵快被老师念出茧子了 ,我就去了。幸运的是 匹配到一组超搭的队友 我们这组伙伴大家都是 纯ddl战士 ,每个人都有一套完整成熟的思想。 大家特别默契地在前期一起头脑风暴、一起调研,然后分开发展成个人项目。

进度赶到了,想做个人项目的心愿也实现了,小组合作元素也有了,还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同学,体验感就蛮好的 。挺推荐大家都来试试。

看展

至于其他的,我基本都是用学校的产出搬过来修改的。当然其中的前期调研和流程还需要补充很多内容。

比如有个项目就 改自学校的一节web课程 ,让我们重新思考媒介多种的可能性 。我把维基百科的web界面设置为一种 可交互的游戏模式 。类似于通过躲避障碍物 的方式吸收知识, 或者在web上面放一个蒲公英,你可以通过麦克风把它吹走。试图让大家重新思考web的功能用途,将其变成一个可以玩儿地方,而不单单是一个检索知识的途径。

看展

技术性是够够的,但是呢,一来是有些太过“数媒”,我作品集里的项目几乎都是此类,与 我想申的专业多少还是有些出入 ;二来现在 每个项目体量都不大,明明 多花点时间是可以把内容精进地更好

我现在回想直接把 学校作品搬上作品集这事吧,有一丢丢后悔。 要是能早点来机构,如果从大一就来H·ART准备,没准能申到更好的学校…… (:比如哈佛,大胆做梦


03
做作品集的经验:多学、多走、多看

去阿布扎比之前,我对中东人的认知也很片面:保守、吓人,但有钱!

去了后发现, 有钱那是真的有钱! 特别是当地的土著,感觉他们的生活完全不用怎么奋斗,有一种天生就很有钱的气质,完全符合咱们的刻板印象。

连我们上纽在阿布扎比建的校区,感觉都比其他城市的要豪华一些。

阿布扎比的美食还是挺好吃的

不过其他方面与我的认知还是有很多出入的。比如中东人并不是每个人都围面巾,取决于他们的个人偏好,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然后 环境也挺安全的,生活交通都非常便捷

后来回国,我以这种反差为灵感,制作了一款 VR旅游项目 。帮助用户可以坐在家里沉浸式体验中东旅游的快乐。

坐标:阿布扎比

所以如果有什么建议送给学弟学妹的话,那就建议大家背起行囊,多走走、多看看、多感受世界吧!

也因为走过看过,我对自己的定位一直都很明晰。在择校时更多挑的是这所学校的匹配度。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特点, 我想去欧洲的原因,也是出于欧洲大学很精于 设计策略 服务系统协同创新 。代尔夫特尤甚。

另外也 建议大家学一点技术 。类似数媒这样的学科,如果我们不学技术,基本上你的项目只能停留在一个prototype的阶段,差很多意思。技术可以让我们用一种更适配的视觉形式展现出来,是一个能够让别人更好了解自己想法的过程。


我在 面试港理 的时候,当时三位老师就问了三个问题:你为什么来这个学校?你未来的发展方向? 以及一个技术相关的问题 。港理IME还是挺看重这点的。

软件这种东西呢,学起来可能会稍显枯燥,别硬学。 其实大多数CS的知识,如果以目的为导向进行吸收的话你会更快乐一些 。比方说大家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你觉得到这个阶段可能需要用到一个什么样的软件,那届时再想办法去学、去实现,效果会更好。

诸位学弟学妹,大家加油吧ヾ(◍°∇°◍)ノ゙!

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 艺术留学、保研、就业、 作品 集创 作、背景提升 等相关问题 ,可以继续 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康石石老师: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