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盗自匡时董国强总票圈)
高铁上看到一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媒体人》,归纳了避免成为一个油腻媒体人的六点意见:
1、 不要只写通稿
2、 不要成为一个跑会记者
3、 不要成为企业枪手
4、 不要养成迟到的习惯
5、 不要熬夜与透支身体
6、 多尊重公关
都有道理,但实在是一个过时的版本。比如前三条都适用于
10
年前的媒体,第五条属于少不更事或不食肉糜,第六条高度怀疑是夹带私货。
全部看下来,除了第四条稍有点诚意,基本上能难用来面对和指导十八大,不,十九大以来的新时代媒体战线上的新情况、新问题。
下面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联系目前日新月异的伟大斗争形势,结合解剖我自身的黑五类经历,来写一个
2.0
版的如何避免做一个油腻的媒体人,简称七要七不要,请各位战友给予革命的指导:
1
、要认清形势,不要回避现实
我一直觉得,中国媒体时代应该以
2012
年作为最清晰的分界线。
2012
年之前最火热的时代应该是
2002
到
2003
年,长平等办外滩画报,沈颢和文新办
21
世纪环球报道与东方早报,程益中戴自更办新京报,姜军孙凯办瞭望东方周刊。
事实证明,这些都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成为
21
世纪环球报道——要认清这个历史。
凡是
2012
年之前就已经主动收手的,基本混得不错,
BAT
里该卡位的都卡上了,北上广深置业早完成了,全球资产配置也差不多了。比如谁谁谁(此处省略
204
个名单)。
凡是
2012
年到
2017
年之间已经收手的,也有望混得不错,比如谁谁谁(此处省略
172
个名单)——要认清这个现实。
2017
年之后就无所谓了,转行不转行都是参与新时代里的伟大斗争和火热生活。我就是喜欢你无可奈何却不得不跟我一起建设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样子——要认清这个未来。
认清了就好办了。你若没有勇气说清气浊,也不情愿夸颜色好,那就当他不存在,抬头谨慎看天色,低头仔细过时光,敬畏你当敬畏的,坚持你该坚持的,陪伴你应陪伴的。
2
、要提高情商,不要见个人就叫老部下。
既然都这样了,就不要总习惯着显摆媒体圈那套老掉牙的资历,见个人就是老部下,发条票圈就是我手下,接受个采访也改不了这陈腔腐调。
职场里的上下级关系,多少是能力决定,多少是你痴长几岁卡位导致?自己要心里有数,情商要与时俱进,以前媒体圈里混日子还有个签版权限卡着,大家也就将就着。现在新媒体时代里
KPI
数据在这摆着,成王败寇啊,没准哪天你就是人家的新部下了。
所以,永远不要装老大不要叫人家老部下、我手下。这个称呼啊,只有人家在你面前自称才算数,甭管他是拘着面子装客气呢,还是衷心佩服你。
3
、票圈要有节制,新人不要满世界批发点赞拜码头,老人不要条条都是自己公司那点破事儿,新人老人都尽量不要发不靠谱的消息。
媒体早就废掉了,微博早就玩残了,现在最大的媒体就是票圈,这是个半熟人世界,你也得长进啊,好歹也是媒体人的出身,别老玩那套让人厌烦的招数。
新人呢,不要看着是个百度百科里有词条的人就纳头就拜,加了票圈就满世界批发点赞,生怕错过了哪条。这个低成本社交模式啊,因为廉价,所以难看。
你的社交圈的拓展程度,一定是和你的资历、年龄与能力正比例相关。以为票圈里加上了牛人名人你就拥有了靠谱的社交资源,就和以为上了个中欧或者长江就得到了几十个富豪校友资助能买得起北上广深房子的想法一样不靠谱啊。记住,机会主义与功利主义害死人。
老人呢,甭管你十八大以后是否收手了,甭管你还在媒体还是做
PR
了创业了,一定照顾一下票圈的丰富性,以前编报纸时还有头版、深度和副刊之分呢,你不能条条都是你家那点破事儿吧?尽管保持沉默,莫要惹人烦扰。记住,没人怪你城府深,多人烦你广告多。
甭管新人老人,好歹都是或者曾经是媒体人,你本人的水平如何,你平台的读者可能不知道,用户也未必清楚,可是你票圈就是别人最直接看出你水平的管道啊,辨别信息真伪的媒介素养好歹要高过跳广场舞的大妈吧?
看到票圈里多少声名赫赫的媒体大佬兴致勃勃地转发一条又一条的谣言,别告诉我你认识我呀。记住,若要少露怯,就要多藏拙。
4
、要有自知之明,有错就要认,不好意思认也不要一边左右开弓地打脸一边无所畏惧地吹嘘。
做媒体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判断力,判断偶尔失误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实在不具备认错的能力就算了,但还要躺在粪堆上自吹自擂,除了让人鄙夷你,看不出还有啥效果。
死不认错的特权,只归属于元首。你我皆凡人,何况还是或曾经是媒体人以及是自媒体人,有什么可能不犯错?有什么资格不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