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点自卑
做人难免有点自卑,过日子还是要有点趣味-V-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有点自卑

女性拼搏与婚姻的反相关,该怎么看待

有点自卑  · 公众号  ·  · 2019-03-26 09:00

正文

啊哈哈,看见这个题目有没有觉得一丝……伤感啊。


前几天还看到条新闻说,去年江浙地带结婚率3.X%,已经是多少年来(忘记多少年了)最低什么的


结婚率为什么那么低?


其实也不是坏事啊,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思维的转变,大家都挺优秀独立的,不再需要早早进入婚姻,依附于婚姻红利而生存了嘛。


以前结婚率高,离婚率低,是因为生产力不是以个人,而是以家庭、以集体为单位的。


集体就是单位,或者合作社,大家分工赚钱,你爸爸退休了,你进来顶班。按理你退休了,你有儿子,儿子进来顶班。失去这个集体,你基本上找不到其他工作的地方。


家庭也是一样,你没有后代,你的岗位给谁顶班啊?而且那时候没有余力去发展服务业,电器也不多,在工作之余,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自己做饭(还有人会生煤球炉么哈),洗衣服,各种搬运东西比如打热水倒马桶什么的……以家庭为单位分工让大家的生产力提高。


结婚率肯定高,活的也踏实,但是大锅饭就是吃不长久。


因为人性本身是多样化的。


后来国企改制,改革开放,服务业发达,贫富差距拉大后,城市里就开始有了新中国第一次的离婚大潮。


贫富差距和服务业发达会让大家本能地把另一个曾经被压抑住的女性消费品属性需求给释放了。


当然这种古老的需求本来就不是简简单单能被制服的。


金钱买到的东西和服务越来越多,那么金钱就会越来越重要。而金钱既然越来越重要,我自然希望他能买到的东西和服务越来越多。


深耕于男性基因中的对女性资源消费的渴求及占有,就蓬勃而出了。


如果说针对女性的消费主义宣传还停留在旅游啊护肤啦买衣服啊的小打小闹,那么针对男性的消费主义宣扬永远是,获取甚至独占一个年轻女性的性资源。


所以目前而言,女性的成长道路上,总要面临一个挑战,我是选择做一个消费品及时行乐,还是培养自己做一个合格的生产力行走人间。


对于男性来说,这个选择不存在,无论是婚姻,还是社会身份,都需要男人以做生产力优先,只有有了生产力,你才能去做一个合格的消费者。是消费者,不说消费品——消费者的意思是我可以拿着我通过生产力换来的现金流,去买我希望获得的消费品。

消费者,对于消费品提出了诸多需求。


比如年轻,比如漂亮,比如健康卫生,比如能生儿子。


消费品的价格是根据供需关系来衡量的,当消费品越稀缺,而这个稀缺属性越被买方看重,这个卖家就可能越高。


如果女性把自己当成消费品,那么青春就是稀缺的,最容易获得高卖价的场景,绝对不是年轻的时候和一个普通男人互相承担首付啊房贷啊生活啊的结婚。


一样是提供给男人性及生育的消费品,当然是给买家市场出价高的。


而出价高的男性,同时又有很强的话语权。比如被称为从直男癌到田园女权反转的徐老板,根本就喊出了月薪三万以下的男人如果不把90%的薪水给女人,就不配有后代的口号。


男人本身就是以生产力定胜负,贫富差距让出价高的男性不仅可以自身出价高,还可以用资本把其他男性当成自己的生产工具给圈起来。我让你996,我让你8107,我让你担心35岁就得失业,我告诉你女人就能拿房车和彩礼来买,你要钱,你来加班,你加班,你还得看病,你有时间去出价么?


你过得那么苦,就去买一个女人,你买得起么?你用得起么?


于是想做消费品的女性一计算,肯定宁做富人妾,不做穷人妻啊,所以这部分女性,对婚姻的观念就会越来越淡泊。一方面用要房要车要彩礼的手段来博傻,一方面先用短期消费品红利起来再说,反正钱到谁手里就是谁的,女人的资产不再需要依附于一个男人保护,消费品行业中的佼佼者,换个城市配置不动产,换个国家都行。


那么如你我这样想做生产力的女性呢,我个人认为,只有打破了对婚姻的幻想,才能真的安心于自我发展。


因为生产力的培养,的确需要时间的。而时间的消逝,是女性在择偶市场上的一个不利因素。


当今社会,做个生产力,不是有力气就能干的(而且我也没啥力气),高等教育的培养,深造,3-5年工作经验的累积,自我目标的调整——我可以肯定30岁的我状态比20岁的我好许多,但是如果一个男人仅仅把女人当成消费品,他肯定不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我同样需要花时间寻找,找一个同样尊重女人当生产力的男人。


当然我很幸运,找到了,但是如果我先生现在要移民,或者四大皆空要出家,或者喜欢过了其他的生活方式——我认为自己是没道理也没动力去阻止他的。


因为就目前而言,我不认为我有什么非需要婚姻带给我利益不可得东西。


有责任感,哪怕离婚,我们也会是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彼此可以理性交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