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横贯线出品 文/李不是
从全面放开二胎,到全面放开生育,近几年来成了热点中的高频词,关乎着人口的未来,经济的未来,养老的未来。全面放开二胎后,人口不升反降,由此推进全面放开生育的呼声。今年3月以来,5个月的时间频频闪现“全面放开生育”信号。
01
五个月五大信号
今年3月以来,全面放开生育的迹象频频出现。
1:“计划生育”名称在国务院组成部门中被取消。
2018年3月13日,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出,“不再保留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这是自1981年以来国务院组成部门中第一次没有“计划生育”名称。
2:多个省份地区出台鼓励生育政策。
2018年6月25日,辽宁打响鼓励生育第一枪,第二天,新疆石河子市紧跟着出台产假、工资保障等政策,接下来,陕西、天津、湖北的咸宁、宜昌、仙桃等地亦纷纷出台补贴、就业等相关鼓励政策。陕西在《陕西省2017年人口发展报告》中提到,“适时全面放开计划生育”。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办刊物发布《全面放开生育刻不容缓》文章。
2018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中国劳动保障报社主办的《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杂志(月刊)2018年第6期刊发了《全面放开生育刻不容缓》的署名文章。
4:人民日报谈“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
2018年8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文称:“中国的人口红利基本已经用完,老龄化加剧,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也是国家大事。”
5:2019年生肖邮票现三只小猪宝宝。
2018年8月6日,就在人民日报发文的同一天,2019年生肖邮票公开,其中“五福齐聚”图中含有两只大猪和三只小猪。此事引起广泛猜测,原因在于2016年中国邮政发行猴年生肖邮票,其中一张“福寿双至”,图案是一只母猴抱着两只小猴。也就是在那一年,中国放开了二孩政策。
系列信号相互辅佐支撑,越发让分析者们相信,2019年全面放开生育将是极大概率事件。今年下半年,或许还将有更多的信号闪现,毕竟,中国向来发布政策之前,总是要做足前戏动作的。
02
高估了二孩生育
在曾经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下,一边是中国未来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一边是老龄化加快。
数据测算,根据中国生育率和年龄结构,中国人口大致在2028年前后达到约14.4亿峰值,然后开始减少,2050年降至13.6亿。
但与此同时,老龄化结构却是越来越严重,除去新疆,其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均已进入7%占比的老龄化社会,上海则已进入占比超20%的超老龄化社会,辽宁、成都、重庆等则进入超14%占比的深度老龄化社会。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订版)》预计,中国2025年前后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届时,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3.6亿,每4个人就有1个65岁的老人。
生育率和老龄化的严重不对等下,二胎政策应时而生。但从结果看来,效果不尽如人意。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曾表示,2013年提出“单独二孩”政策时,就已经出现实际生育数量跟预期之间存在颇大差异的现象。
因此,2016年继续推行“全面两孩”。彼时,舆论一片欢腾,媒体采访对象中,不乏“一定要生一对宝宝”的年轻甚至是中年夫妇们。根据政策滞后性预测,2017年出生人口应该多于2016年。
但是,舆论的火爆过后,得来的却是不升反降的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786万人,2017年则降到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了63万人,远远不及预期。
在这样的前提下,全面放开生育是大概率事件。
03
农村人口将快速增长?
尽管,全面放开生育势在必行。但寄希望于全面放开生育来遏制出生率下降的趋势,注定又将是一次乐观预估行为。
经济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生养儿女的成本过高,人们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过去是“愿意生”,现在是“不敢生”“生不起”“不愿生”。
此外,育龄妇女人数明显减少,根据全国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育龄妇女(指15-49岁的女性)人数的高峰期出现在2011年达到约3.82亿人,此后进入下降通道。2017年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16年减少400万人,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近600万人。
人口出现下降的趋势依旧难挡。屡次生育政策来看,人口趋势一旦形成,扭转起来相当困难。可以预测,全面放开生育效果依旧不大,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家庭来讲,二胎已经是绝大部分家庭能承受的极值了。
有专家分析,全面放开生育后,农村人口或许将快速增加。这一点,恐怕又是一厢情愿了。当前生育家庭多为80后和90后,一则他们多在城市打拼过,生育观念和城市其实已经没有多大差别;二则生活在农村的家庭,生养孩子的经济压力值上,和城市事实上也是同等意义上的。家庭“人多力量大”的观念,在这批80后90后小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了,他们并不相信。
农村人口将快速增加?这又是一个假想出来的结果。
04
变迁历史
曾经,生育激进到“人多力量大”、生10个孩子是“英雄妈妈”,再到严控“独生子女”,以及如今又要被逼迫到“全面放开生育”的道路上。中国的生育变迁历史,大开大合,几经变幻,多少说明了生育政策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和预判性不足等问题。
1949年,建国初期,政府一直鼓励生育。当年9月16日,毛泽东发表著名的《唯心史观的破产》一文,对美国国务卿“中国政府解决不了人多问题”言论进行反驳,文中写道,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这种人多力量大的人口观,奠定了新中国初期的人口思想。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鼓励生育政策出台。生孩子达到5个的,是“光荣妈妈”,生孩子达到10个的,是“英雄妈妈”。五六十年代吃“大锅饭”,“人多力量大”被认同,多子女的职工困难户可领取补助,按家庭人口分配住房。单位还会对生孩子的夫妇发放一定数量的津贴,对双胞胎及多胞胎给予奖励。
1953年6月,中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短短4年里,大陆人口总数达到了5亿8260万人,净增人口4600多万。这让中央高层开始扭转人口激进增长的思维。
1955年7月,马寅初在第一界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控制人口“三步法”:第一步要破除“多子多福”等陈旧观念和封建思想;第二步实行晚婚,女23岁、男25岁结婚比较合适;第三步要有行政措施,生2个孩子有奖,生3个孩子要征税,生4个孩子征重税。此后相当长时间内,都是在希望控制人口的“循循善诱”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