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米拍
米拍,就做新青年,就要玩摄影! 不要墨守成规,不要千篇一律,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摸摸艺术书  ·  《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图录 ·  1 周前  
摸摸艺术书  ·  装饰艺术年鉴三卷(50s、60s、70s) ·  5 天前  
摸摸艺术书  ·  约瑟夫·寇德卡摄影集《废墟》 ·  1 周前  
摸摸艺术书  ·  香奈儿的收藏与创作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米拍

他在城郊边界行走5年,拍的照片就是中国拆迁史的缩影…

米拍  · 公众号  · 摄影  · 2017-09-16 11:17

正文

生活中“界线”无处不在。但能将隐藏在社会变迁中的“界线”拍清晰的摄影师,编少觉得大概只有他一人了!



朱林,中国摄影家、藏地人文作家。著有《红军长征民间记忆》、《画说西藏》等多部图画文字集。



1988年他购买了人生的第一台相机,开始了摄影之路。

 


摄影近30年,他从早期深入高原、行走藏地,拍摄当地最朴实的人文风情;到影画结合,用影像叠加的方式更清晰的呈现个人感受;再到如今,回归摄影本质,用镜头记录反映中国社会现状的影像。



除了摄影,他还在警察学校当老师;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的作品具有强大的内核。朱林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收入镜头。




 《界》 


短短5年,他走家串户,亲自拍遍了成都的城郊地区。除了记录中国城市化的拆迁,也拍下了住在城郊的老百姓生活。



他对编少说:“城市化飞速发展不断制造着城乡间的缓冲地界,形成了非乡非城的混搭区域——城郊,作为一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变化标志,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们,总在拆迁与暂住的焦虑中磨练心智。”



城郊城郊,非乡非城。城市和乡村一直都是唇齿相依、彼此牵制。朱林将这些照片命名为《界》,从更客观的角度,去探寻中国城市化大背景之下小人物的生活。


 

他对编少说: “刚开始拍照的时候,人们的戒备心很重。不过看我每天都来,慢慢就开始跟我打招呼聊天。”




他特别提到一个小姑娘:“在贫困、落后的环境中,她身上却有城市孩子比不上的好学、努力。” 



城市化的催进下,拆迁使城郊人口的流动性很强。生活在这里的人,指不定哪天就要面临房子被拆的情况。



他们为了生活努力打拼,想在城市博得一席之地,可现实却是所挣的工资无法赶超不断上涨的房价。



棚户房的外围是豪华楼盘的广告,影像冲突如此强烈,映射出社会存在的矛盾。



朱林将目光投于中国社会的变迁之上,时刻对生活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



《界》是他长期拍摄的一个项目。照片里蕴涵不少隐喻,他选取了很多寂静荒芜的瞬间,以此来反应人们在城郊生活的真实细节。



在寻找、记录“界”的过程中,他对时间和空间都有所留白;通过镜头,留下对社会现状的提问和思考。



坚持拍摄《界》的原因是城郊的普通人,他们的热情和真实深深吸引着朱林。最令他感动的是城郊一户人家递给他的“一盆清水”。



他对编少说:“有年夏天非常热,我站在树下休息,对面有户人家正在乘凉;很热情的招呼我过去坐,立马递给我一盆清水,让我擦擦汗凉快一下。”


“擦手的帕子很旧,看得出用了很久。他们既然肯给我这条帕子,就说明没把我当外人,这个细小的举动,让我内心一阵暖意。”



也许正是因为现实的残酷,这些温暖的小事才更令人动容。



朱林在城郊行走,观察得比旁人都透彻。


正如他所说:“站在城乡之间能目睹城市怪兽般袭来,恍惚中总是粉尘弥漫,游走其间你会察觉一种‘界痕’存在,它在生活中给人制造难题,提取那些看上去荒诞喜感的画面时会遇见隐藏在现实后面的残酷。”

 


《界》不单单是记录拆迁的过程,还有大环境中努力生活的普通人。


……

 


将于近期开幕的第17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朱林的作品《界》即将展出。欢迎大家前往观展。


展览时间:2017年9月19日至9月26日

展览地点:柴油厂展区B6(院)






[ 推荐阅读 ]

点击阅读世界最顶级天文摄影赛事公布,4位中国摄影师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