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俨然成了社交互动标配,甚至有人说“自拍是种病”,但当“自拍死”变成一种新的死亡方式出现时,不得不让人感到担忧。
“自拍死”事件频发
平均年龄仅21岁
研究显示,“自拍死”最常见的原因是从高处摔下,其次是溺毙。自拍致死受害者中,平均年龄为21岁,76%死者为男性。这可能是因为男性更倾向于参加“风险娱乐”活动所致,而女性则更多参与普通自拍。自拍致死已对全球人口造成影响。过去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自拍致死趋势没有任何减速的迹象,这更令人感到担忧。
俄罗斯自拍达人吉利尔·奥勒什金,2015年在高楼上自拍时,不小心掉落致死。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今年8月,全球自拍致死案例达127例,今年前8月的死亡案例更是超过过去两年之和,自拍死案例飞速增长的趋势必须引起所有自拍迷的注意。
爱自拍的你
知道所谓“自拍”是由何而来吗?
1839年,美国摄影师罗伯特·科尼利厄斯拍摄了第一张自拍照。
人类历史上第一张自拍照其实早在1839年就出现了,照片的拍摄者是美国摄影师罗伯特·科尼利厄斯。这张自拍照之所以能成形,也是因为当时的相机非常迟钝,按下快门后,相机大概需要一分钟或者更长的反应时间,摄影师罗伯特就利用这段时间走进镜头内,摆好pose,给自己拍了一张照片,当然那时他还不知道这就是几百年后大热的“自拍照”。
爱自拍小心成为精神病
你了解吗?
2014年7月,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将“自拍成瘾”定义为强迫症,其特点是常常想恶搞并将照片上传至社交网络,以弥补现实生活中自尊心的缺失。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将这一精神疾病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即情景自拍型。一天自拍至少三次,但并不上传至社交网络。第二个层次为严重自拍型。一天自拍至少三次,并上传自拍照至社交网络。第三个层次为长期自拍型。抑制不住想自拍的冲动,一天上传自拍照至少六次。
美国有研究人员计划开发一款手机应用APP,一旦手机监测到有人在铁轨和其他危险场所自拍,会跳出警告,包括此地曾经发生的自拍死亡事件。这款应用甚至可以在感应到危险自拍地点时,强制关闭手机自拍功能,希望可以对人们起到警醒作用。
这个研究小组用他们开发的一种算法对3000张自拍进行了测试,再匹配各地曾经发生自拍伤亡的比例,发现这种算法在识别有风险自拍上的成功率超过70%。
目前研究团队正在对全球“自拍死”易发地进行标记,包括因自拍死亡和受伤的案例,这款APP计划于2017年下半年推出。
为了减少“自拍死”的发生率,2015年俄罗斯发布了《安全自拍行为指南》,提醒人们几大自拍危险地,包括悬崖、楼顶、水里、行驶中的交通工具、靠近动物的地方等。这些红色的禁止图标演示了一些俄罗斯人自拍时的危险举动,其中一些可能令人意想不到,比如和野生的狮子老虎等合影,比如站在房顶抓着电视天线自拍。
印度作为“自拍死”发生率最高的国家,已经在孟买设立16个“禁止自拍区域”,想借此警告人们不要为了拍出好看的自拍照而冒不必要的危险。任何人进入禁拍区都要被处罚12.5美元(约合人民币86元)。
1.迪士尼
全球所有迪士尼主题公园都禁止使用自拍杆。“自拍杆不论是对游客还是对表演人员来说,都是很大的安全隐患。”迪士尼主题乐园发言人曾这样说。
2.博物馆
英国国家美术馆禁止使用自拍杆,主要为了保护绘画作品,版权以及参观者的整体体验。在此之前,英国国家美术馆已经禁止使用闪光灯和三脚架。法国地标凡尔赛宫也禁止使用自拍杆,目的是为了保护艺术作品以及其他游客的安全。
3.古迹、建筑
莎士比亚故居禁止使用自拍杆,因为他们担心长又笨重的自拍杆会损坏那些古老而脆弱的建筑,而且故居房间小,自拍杆太占地方。
4.艺术活动
美国科切拉音乐节同样要求人们把自拍杆留在家里,就用手自拍。科切拉音乐节每年在加州的沙漠里举办,在加州本土举办的三大音乐节中,科切拉音乐节最盛大。
5.体育场馆
英国温布尔顿网球场,售票处通知上这样写道,“和其他许多体育比赛、娱乐活动以及文化景点一样,温布尔顿网球锦标赛也不允许带入自拍杆。”
6.美国白宫
白宫规定,参观者可以拍照记录下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时刻,但是不能使用自拍杆。
7.故宫
故宫博物院建议尽量不带自拍杆,并表示使用自拍杆拍照存在安全隐患,如果距离玻璃展柜较近,可能会对藏品本身和观众参观带来不安全因素。
根据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发布的报告,美国大约6.2万例司机在驾驶时玩《口袋妖怪GO》的事件,这些司机还在社交网站上发文炫耀,造成了很大安全隐患。2016年8月,伊朗已成为第一个完全禁止“口袋妖怪”游戏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此前已禁止警察在工作时间玩游戏,而以色列当局也对军事基地的军人作出了类似决定。
为避免司机驾车时玩手机导致交通意外,美国政府11月23日要求智能手机制造商在手机设置上添加“驾驶模式”,关掉容易让司机“分神”的应用软件和某些功能。
温馨提醒:
“臭美”有风险
自拍需谨慎
来源:新华网山西频道
编辑:谷朋、高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