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要早期识别不同病因并进行针对性诊疗
青年AMI病因分为三类,需根据病因制定个体化方案:
动脉粥样硬化性AMI:
据统计50岁以下青年AMI患者不稳定斑块主要包括斑块破裂、斑块侵蚀和钙化结节,男性患者斑块破裂和侵蚀比例分别为57%和35%,女性患者分别为35%和57%,钙化结节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均仅有3%。组织学研究显示青年AMI患者更易出现偏心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0%的青年AMI患者可观察到淋巴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
原则上时间窗内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立即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根据首次医疗接触时间至导丝通过梗死相关血管时间是否大于120min,选择急诊PCI或溶栓治疗,特殊情况下当梗死相关血管解剖不适合急诊PCI时也可以考虑急诊CABG;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危险分层诊断后决定有创治疗时机。单支或双支血管病变通常首选PCI,对于复杂左主干病变或多支血管病变,考虑到CABG与PCI相比会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此种情况下倾向选择CABG。决定进行CABG或PCI的因素包括解剖病变、预期寿命和外科手术并发症等问题。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AMI:
包括
冠状动脉痉挛、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冠状动脉血管炎、成瘾性药物
致AMI等。例如:
-
冠状动脉痉挛:该综合征表现为各种原因所致的心外膜冠状动脉痉挛,引起血管不完全性或完全性闭塞,从而导致一过性心肌缺血,并伴有心绞痛或等同症状以及心电图的改变,持续和难治性冠状动脉痉挛最终导致心肌坏死。诊断依赖症状、心电图ST段动态变化及冠脉造影无阻塞证据,治疗以钙通道阻滞剂和硝酸酯类药物为主,戒烟是关键。
-
SCAD:SCAD导致AMI最主要的机制为冠状动脉壁内滋养血管破裂出血形成壁内血肿,或内膜撕裂后形成大的夹层压迫冠状动脉,影响真腔前向血流引发心肌缺血。好发于年轻女性,SCAD治疗方案多样化,大多数患者采用保守药物治疗,考虑到5%~10%的保守治疗患者因急性期夹层扩大可能出现复发性心肌梗死,建议将长期住院监测作为SCAD管理保守策略的一部分。对于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主要目标是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和SCAD复发。对于SCAD持续性缺血、左主干或前降支近端夹层、难治性心律失常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考虑紧急血运重建。选择CABG还是PCI手术,需个体化评估,主要取决于心脏手术是否可立即启动、冠状动脉夹层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根据血管造影的结果,SCAD主要分为3大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