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晓程序速报
原“通晓程序”,小程序爱好者的聚集地,小程序最新资讯、入门资料、运营攻略、案例分析,在这里都可以轻松获取。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晓程序速报

视频号扩大内测!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短视频品牌?

晓程序速报  · 公众号  ·  · 2020-03-10 15:31

正文





你收到视频号内测通知了吗?




作者 | Range



3月9日,多位用户向晓程序速报(ID:xcxsubao)反馈,当天收到微信团队发送的“已获得视频号内测资格”的消息,经确认,这些用户此前均无申请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自媒体“微果酱”不久前曾报道,视频号新增“邀请卡”玩法,被随机到的视频号主将收到视频号赠送的3张邀请卡,可以邀请3位认识超过3个月的朋友开通视频号。


▲图片来源:微果酱


从1月底正式上线,2月份开放自助申请入口,3月份扩大内测邀请,视频号无疑正在狂飙突进。


那么,如此“激进”的视频号,究竟有着怎样的宏愿?而要实现这样的宏愿,它目前还欠缺哪些能力?带着这些问题,晓程序速报( ID:xcxsubao )对视频号做出以下分析与判断。



视频号,只是视频号


视频号上线之初,不少自媒体分析称它是对标抖音快手,争夺短视频内容消费的用户时长。


确实有理,但可能并非根本原因。2020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曾反思公众号对内容创作的限制,认为微信生态在短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缺失, “微信的短内容一直是我们要发力的方向”。


那么,什么是微信的短内容?


在视频号还未问世之前,很多人猜测是首次亮相公开课的微信圈子,当然这也不能说不对,因为微信官方也不曾将短内容等同于视频号,更准确来说,微信的短内容包含了视频号、微信圈子,以及我们已经十分熟悉的朋友圈、视频动态、公众号短视频,甚至在微信搜索关键词,也有有“小视频”的结果分类,其视频基本来源于快手。



既然已有这么多短内容生产工具,微信为什么还要捣腾“视频号”?


我们先来看看这几款微信短内容工具(仅谈其短视频发布功能):

朋友圈, 视频发布时长上限10s,即使用上微视App,最长也不过30s,内容仅好友可见;


视频动态, 视频发布时长最长15s,24小时后自动删除,内容仅好友可见;


公众号短视频, 视频发布小于30min,非中心化分发,内容仅用户打开可见;


微信圈子, 视频发布小于5min,存在中心化分发,但目前效果不明显;


强社交的短内容工具有了,即朋友圈和视频动态,并且后者是前者在生活记录方式的补充,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用户存在的“朋友圈压力”,目前来说都无需替代产品;


社区型的短内容工具也有了,即微信圈子,但其内容更多还是图文为主,相较朋友圈,只是以兴趣分类进行了人群的聚合,目前同样无需替代产品;


而公众号短视频,由于其本身坚持的去中心化推荐机制,使得一些小而美的短视频在公众号是比较难被看见的。


综上, 微信生态内缺少一款能够对优质短内容,尤其优质短视频(视频时长在视频动态和微信圈子之间)进行中心化分发的工具,视频号应运而生。


它不是微信版“快抖”,不对标快抖之流,它就是视频号,是微信对短内容生态的补足,是为了更好地黏住用户。



人人皆可创作?


了解了视频号为何物,我们似乎也能理解它近来不断扩大内测范围的举动,就如张小龙在2020微信公开课所言,“我们很重视人人都可创造的内容”,相较公众号,微信生态缺少了一个人人可以创作的载体,“因为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天天写文章。”


人人皆可创作?视频号真能担此大任?


很难,至少目前很难。


之所以做出如此判断,是因为 短视频创作本身就是一个高门槛的活。 这也从侧面解答了为什么一个叫“视频号”的产品居然可以发图片(最多9张)的问题,因为张小龙想要降低用户的创作门槛。


只不过,这降低了的门槛依然有点高,因为大多微信用户都不具备持续创作能力。


很多内测用户不想错过视频号的第一波红利,但受限于上述门槛,于是一部分账号采取内容搬运的方式,这是很多内容型产品早期都会出现的问题,也是视频号目前正在面临的挑战。


而且挑战不止一个。尽管凭借着腾讯平台的强大背书,视频号目前已吸引了包括李子柒、薇娅、房琪等其他视频平台的知名博主入驻,但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些作品大多是这些博主在其他平台的旧作品。


对于这些知名博主而言,如今尚未跑起来的视频号,更多充当一个新的内容分发渠道,不会all in,也不太敢all in, 这会引发一个严重的问题,即视频号无法形成自己的内容特色,最终很容易泯然众视频产品矣。


不得不说,视频号走向“ 人人皆可 创作 ”的路上,确实困难重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