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政府提供了哪些政策支持?
在发展过程中,科研单位进行了那些制度创新?
科研院所在自转化过程中,对合作方和产业有什么建议和要求?
在创新药研发的热度浪潮中,该注意哪些问题?
10月10日,在
2024BIOCHINA华南
开幕式的
“产学研合作与产品转化”
圆桌论坛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2024BIOCHINA华南
于2024年10月10-11日在广州南丰国际会展中心顺利举行,邀请118位演讲嘉宾,一同创建了84场精彩报告。
10月10日开幕式会场,由惠正奇医药董事长兼CEO
回爱民博士
主持,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马大为院士
;广州国家实验室副主任
陈新文教授
;深圳湾实验室转化部部长、湾有引力总经理
赵柯禹女士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 Chair Professor
朱依諄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高级副校长(创新及企业)& 杨建文讲座教授(生物医学)
杨梦甦教授
作为嘉宾,一同进行
“产学研合作与产品转化”
的主题探讨。
在讨论一开始,马大为院士就提到了资本和政策支持的重要性:“国内要把科研成果进行到产品转化是一个漫长且失败率极高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
科研单位和企业要具备耐心资本
。特别是生物医药行业,它比其他产品战线更长,更需要一个优秀的市场环境。”
大湾区作为最活跃的经济地带,具有最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
等政策接连发布,使得整个区域在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上变得更高效,进一步推动着大湾区市场拓展和技术创新。
以香港为例,近两年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来鼓励科研成果转化。杨梦甦教授提到:“香港在去年推出了
100亿“产学研1+计划”
,政府用匹配的方式鼓励大学教授成立科创公司——如果公司吸引到1元钱的资金,政府就会对应匹配双倍资金,最高可达一个亿。另外,今年还推出两个新的举措,一个是
60亿生命健康技术研究院
,另一个是
大湾区临床协同中心
,政府希望能利用到大湾区的医学临床资源共同推进生物医药的发展。”
在最近发布的《行政长官2024年施政报告》中,香港计划
设立100亿港元的创科产业引导基金
,其中也包括生物科技。
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科研单位也制定了一系列创新政策,以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转化效率。
陈新文
教授
讲到:“广州实验室高度重视转移转化,强调技术研究、原始创新。所有项目立项之前,包括整个生命周期过程,都会了解它的
创新性、前沿性、以及未来可转化性
。同时也制定了科研人员激励政策,将85%的资金用于科研团队。同时对于科研人员积极培训,培养商业的观念和理念,帮助其快速成长。”
赵柯禹女士谈到深圳湾实验室与深圳科学医学院进行了合作方式的创新:“深圳湾实验室关注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这个领域, 深圳科学医学院关注医学临床研究,我们尝试
把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和临床研究打通,将其形成一个闭环
,提高科研效率,提升科研保障。”
在基础研究以及科研转化过程中,科研单位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和压力,需要企业、投资机构和政府为其提供一定的合作支持和风险分担。各大科研单位也在合作方式上进行这多种尝试和创新,在保障多方利益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研发速度。
“对于生物医药研发这种漫长的投入,很多民营资本不愿意与国企深入合作,所以我们成立公司时决定带领实验室持股,
公司股东会上中科院不再参与,所得盈利又能带动实验室的经济
。”马大为院士讲到如何在让科研单位持股的同时解除企业的顾虑,让资金更愿意流进实验室。
赵柯禹女士对此也表示了赞同:“考虑到国有资产的各种复杂性,很多投资机构和企业对于科研机构参与股权会有各种各样的顾虑,所以我们尝试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国有资产来单列管理,对于实验室持股的股份,通常不派股东、不派董事、不派监事,
充分尊重市场原则,由市场来决定公司如何发展
。”
科研单位作为研发的总平台,链接了政府、资本和企业等多方资源。不仅要具有基础科研的能力,还要了解市场。
“生物医药是一个生态体系,当中的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站位,当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与各方进行合作时,往往看中两点。
第一是大家能力的互补
,这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启发点;
第二是双方都要是一个‘双语者’
,例如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的时候,我作为企业方,既能够理解企业和市场需求,也能理解科研机构的运作逻辑。同理,和政府打交道亦是如此,这是双方能否达成合作的重要出发点。”赵柯禹女士强调了理解在合作中的重要性。
杨梦甦
教授
也认为合作双方需要互相深入了解:“首先企业要更深度更密切了解大学有什么创新,其次
企业要从一开始就要介入到研究中
,从产业、市场的需求端告诉科研团队需要做什么
。”
“技术的出口需要产出两类成果,一个是简便,价廉、安全的技术,并将技术转化成产品。二技术和临床的结合,并将产生的经验推广到基层。”陈新文
教授
强调了科研成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即使是基础的产出,也要看它长远的布局发展。另一方面,
我们还
要看现在市场上想要什么,要解决当下急迫的问题
。”
现在很多高校教授和科研团队根据源头创新的科研成果去成立一些初创企业,尝试将这些项目转化给产业界,大家科研热情是高涨的,但也要保持谨慎。马大为院士提醒大家不可过分热切,要对生物医药领域保持敬畏心:“绝大部分科研成果是没有做到转化的,第一是技术不成熟,第二可能是没有市场。
在投入前要有长远的规划、长远的思考、长远的设计。对于成果转化要好好甄别,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
朱依諄
教授
也在讨论中多次表达了原创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生物医药第二大市场,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真正中国人做的药得到世界认可,我们投入很多资源和精力,推出很多有利政策,但目前为止局面仍不太乐观。
医药创新发展真正的原动力是支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