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股市的关键词是华大基因,这家被称为基因界“腾讯”的基因测序巨头正式敲钟登陆创业板。
前一天,沉寂已久的精准医疗概念股接连躁动,荣之联、中源协和涨停,达安基因、*ST天仪、千山药机、安科生物、紫鑫药业、双鹭药业涨幅都超过4%。
此次上市的华大基因仅仅是华大系的一份子。根据记者梳理,华大“大而全”的生态版图近两年再次在海内外扩张,大有欲罢不能之势。这样的布局成本不斐,也需要突破层层政策掣肘。
大而全也是华大区别于一众华小公司的特征。华小是业内对从华大基因离职创业的一众公司的称谓,这批公司在基因检测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做研发突破,并大有在细分领域赶超华大的架势,例如已经借壳*ST天仪的贝瑞和康,是华大基因在无创产筛领域的劲敌。
而来自上游的竞争让华大的成长之路多了一股外力。上游测序仪和试剂耗材领域几年前形成Illumina为龙头、Thermo Fisher和Roche为主要玩家的市场格局,这些厂商近些年逐步往中下游渗透,尤其是华大最大的竞争对手Illumina,早已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完成全产业链布局。
家底有多少?
华大基因的高估值和众多机构抢投一直为外界热议。招股书显示,华大基因现在有43个股东,除了华大控股、华大投资、和玉高林,其余股东占股0.06%到2.24%不等。
其中,华大控股是华大基因的控股股东,而华大控股由华大基因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汪建持有85.30%的股权。具体为,华大控股直接持有华大基因41.33%的股份,同时,华大控股持有华大三生园95.00%的股权,华大三生园持有公司1.09%的股份,因此,华大控股直接和间接合计控制华大基因42.42%的股份。
记者注意到,华大控股控制的其他企业一共75家,其中除了13家“自设立之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未实际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之外,有17家在2016年全年度实现盈利,其余企业的净利润皆为亏损。
这75家企业构成了华大系现在的生态版图,涵盖10个板块:华大基因研究院、华大基因学院、国家基因库、GigaScience杂志、智造、科技服务和临床医学、农业应用、司法、水产以及基因孵化器。前4者为非营利性机构,主要从事科研。汪建曾公开表示这4大机构不会商业化,将来也不会上市。
而科技服务和临床医学业务合并成了此次上市的华大基因。
对手有哪些?
在华大基因不断扩张的同时,它的竞争对手们也没闲着。
华大基因素来有“黄埔军校”的称号,众多华大基因高管、职员相继离职创业,这类创业企业被业内称为华小。根据华小成员之一基因慧提供的名单,2002年5月份至今去年年底,共计56家华小公司成立,涉及领域除了基因检测、液体活检之外,还包括投资机构、垂直社群平台、垂直招聘平台、人工智能等。
时至今日,不少华小公司已经在细分领域跟华大基因比肩。
基因测序已经形成明确的产业链分工:上游为设备和耗材供应商,Illumina等少数外资凭借技术垄断市场;中游为第三方测序服务供应商,需依赖设备投入、运营管理与终端维护开发,是目前中国企业最具优势的一环;下游为生物信息分析服务商,现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数据分析的技术瓶颈日益突显,待发掘的市场潜力最大。
国内基因公司在中下游领域竞争优势明显,第一方阵的企业包括四家:华大基因、贝瑞和康、达安基因、博奥生物。其余较为知名的企业包括安诺优达、诺禾致源、凡迪生物、百迈克等。其中,贝瑞和康、安诺优达、诺禾致源、凡迪生物、百迈克都是华小公司。
今年4月26日,证监会正式审核通过了成都天兴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相关事宜,标志着贝瑞和康成功借壳上市,赶在华大基因之前成为基因测序第一股。
相比之下,上游厂商的竞争给华大基因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困扰。
而华大基因则不断在往上游走。在推出超级测序仪Revolocity、BGISEQ-500之后,去年11月5日,华大基因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高通量台式测序系统BGISEQ-50.
华大基因执行副总裁、华大智造执行总裁牟峰彼时向记者表示:“BGISEQ-50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已完全具备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测序技术和。”
由于测序仪技术壁垒极高,华大基因进军上游的方式是并购上游设备公司CG,并实现技术的再研发、国产化。
招股书显示,CG公司2016年全年净利润为1.43亿元。此外一众新设立的子公司皆处于起步期,华大智造2016年4月13日成立,净利润达94.86万元;武汉智造2016年8月29日成立,净利润为-72.45万元;香港设备2016年2月25日成立,净利润55.87万元;华大设备2015年8月25日成立,自设立之日至 2016年12月31日未实际开展生产经营活动。(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