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时候,身处局中的人,往往意识不到。只有事后回顾的时候,才意识到,他们那时经历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
前几天,上证指数又一次突破3000点。这几天又稍稍回落。刚好快到年底了,我觉得有必要从更长的时间周期里,审视一下当下,我们身处位置的历史意义。
这几天,把A股30年的历史,又比较系统的回顾了一遍,我越发有一种感觉:
我们似乎正在经历,A股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
而3000点,正是理解这个所谓的重要历史时刻的关键词。
说起3000点,可能很多人是有些不屑的,毕竟十年前,2009年的今天,上证指数也是3000多点,甚至比较现在还多一些。因此,给人一种,A股十年都没长进,始终兜兜转转的直观错觉。
然而,风起于青萍之末,量变到质变,需要时间的沉淀其内部的结构变化。换句话说,这个3000点,可能和十年前的3000点,并不一样。
给大家看一张很重要的图:
这是上证指数过去全部30年的走势。
之前,很多人喜欢用周期的框架的解读它,今天我们另一种角度,用箱体的角度来解读它。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肉眼可见的,
从底部的角度看,A股的阶段性底部是在不断提高的。
底部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底部,就是情绪+价值双击下形成的一个随机数字,比如1664,998等等。
这种底部其实没有太大的复盘价值。因为它可能是998,也可能是955,是随机产生的结果而已。
还有一种,是一种区间底部,它必须经过很长的时间考验,反复试探,最终形成的一种区间底部。
这也是我们今天重点要探讨的事情。
在30年里,它经历了4个重要的,久经考验的区间底部。
第一个重要阶段底部:
500点。
500点的底部之前,是上证指数以100点推出,然后一路价值发现,最高涨到1500点,随后进入了漫长的回落和反复的寻底过程。
从1992年5月一直到1996年5月,历经了4年,中间5次的反复寻底试探,上证指数才真正的告别了500点。
第二个重要阶段底部:
1000点。
1996年,A股真正摆脱了500点这个底部之后,开始了第二个星辰大海的探索,这一次,同样经过了反复的试探,纠缠,摆脱。
从1996年到2005年,我A整整花了9年多的时间,才真正摆脱了1000点这个底部。
很多老股民心心念念的05年的998大底部,就是最后一次1000点,有谁能想到,那一次的告别,是永别。
同时,这个1000点的阶段底部的形成很有意思:
类似于一个长达9年的圆弧顶:96-97年之间反复在1000点上下磨蹭,然后99年离开,直到2005年,才时隔6年后,最后一次回到最低的998点。
然后就指数就一飞冲天,A股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牛市就此诞生。
整个过程,像不像一个圆弧顶?记住这张图,后面会用到它。
另外,这里需要记住一个事情:虽然这十年里,指数的底部是1000点,但是它的中枢是1500点。也就是这十年里,大多数时候,都是在1500点上下徘徊。
第三个重要阶段底部:
2000点。
纵观上证指数的走势,你会发现一个事情:长期来看,决定A股质量的不是它有多高,而是它有多低。
从998上涨之后,A股一年多时间,直接涨到了6124。涨了5倍之多。但是这仅仅是一次试探,它很快回落了。
爬得越高,跌得越狠。我A又花了一年时间,从6124跌到了1664。
但是,在1664之后,开始了第三次反复寻底的过程。这次寻底花了6年时间。
从2008年一直纠缠到了2014年。随后再次一飞冲天,完成了A股历史上的第二次牛市。
注意看,这6年时间,依然像一个圆弧顶,但是跟上一个圆弧顶不同的是:上一个是前面先反复纠缠,然后上涨,最后一次回落。
而这6年,是先第一次触底,然后大反弹,一直到2012年之后开始反复在2000点磨蹭。
而实际上2013年开始,虽然上证指数走势很弱,但其市场内部已经在孕育着良好的赚钱效应,(主要以创业板为首的中小盘股)。
第四个重要阶段底部:
2500点。
同样的历史再度发生,2015年上证指数暴涨半年,一路涨至5178之后,才是暴跌。
而这一次,它反复寻底的底部是2500点。
已经四年了。
而这四年的走势,与之前两次,也有非常相似的地方:
依然是一种圆弧顶的走法。2015年,股灾打出2600+的低点,随机反弹3年,直到3年后,再一次回落到2500点附近,然后再反弹。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这几年指数处于2500底部位置的时间并不多,它更多在3000点上下的中枢位置震荡。
且就像2013-2014年那样,指数虽然很弱,但是市场内部,以创业板为首的小盘票已经在创造出热烈的赚钱效应了。
同样的,当下指数虽然在3000点附近震荡,但是这些年,以茅台为首的核心资产已经走出了很强的赚钱示范效应。
从这个角度讲,
2500点的底部区间,极有可能是我们再也见不到的位置。
(反过来说,如果后边再给2500的机会,那大概率是历史性的最后上车低点)
回过头来说,2500点与3000点的关系,有点类似于,2008年-2014年,最低点1664与区间低点2000点的关系。
某种意义上来说,
可以把3000点以下当成是一个未来几年内的阶段性低点区间。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大胆的观点,一般人很难接受。因为我们处于这3000点的反复纠缠当中。
就像,5年前,2014年的时候,你很难相信,上证指数2000点,即将永远离你而去,你再也见不到了。
人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无法识别自己所处的时刻,很有可能是未来回头看,那个正在创造伟大历史的时刻。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最后,从估值角度,来看看当下的3000点的价值。
为什么说,当下的上证指数3000点与十年前2009年的3000点完全不一样。
2009年9月,上证指数3000点附近。
全部A股平均PE:32倍。沪深300市盈率27倍。
而2019年12月,上证指数同样在3000点附近。
全部A股平均PE:17倍。沪深300市盈率12倍,中位数大概在22左右。
也就是说,当下的A股,对比2009年,估值存在一半以上的低估!当然,这只是简单测算。只能作为大致的方向判断。
然后我们再回头来想想,过去这一年,我们是在什么样的局势下,摸到3000点的。是各种国际局势的恐慌利空夹杂下,艰难的,一次次的低开高走,顶出来的。
有一句话叫:那些杀不死我的困难,最终必将使我更强大。
这句话可以献给我A。
就像标题说的:
也许几年后,你回头来看,会怀念现在的3000点。
才看懂:当时指数位置真低啊。
如同2010年的时候,面对当时的房价,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很贵。只不过10年后,再回头看,才恍然大悟:
那个时候的房价,真低啊。
可惜,人生已无法再初见!
就像最近,频繁的被朋友惊叫:你头发怎么秃了。
我对着镜子,仔细端详自己的头发,确实有局部秃的迹象了。
那一刻,我无比哀伤,这特么是我逝去的青春啊。
回不到过去了,不知不觉,已不再少年。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了。
第二个事情。
前几周,我写了一篇文章:
介绍一个有点高级的东西
(点击可查看)介绍了一个马上12月31日就要下架的最后一批预定收益率4.025%的年金险。
我写完文章之后的这两周里,全网各大理财号,理财网站铺天盖地的推荐这类产品。
事实证明我的推荐眼光还是很好的。
当时主要是刚好给我姐夫一家做了方案,有人问了,顺带写出来,推荐给你们。
因为我对这个产品研究得相对还比较细致深入,(毕竟是帮姐夫一家买了500万真金白银的产品,可不敢乱下结论),而最近到处都在推荐这类年金险,其中有些我觉得讲的有些说的不太对,鉴于前面提过,要讲就讲清楚,这里我再补充多说两句。
-
年金险主要是给目前有一定资金积累,或者家庭现金流较好的人,用来锁定未来花销的产品。另外一种,就是有一定赚钱能力但是不擅长管理自己现金流,需要强制储蓄,又不想放在那里让钱白白贬值的人。相当于,现在投一笔本金,未来若干年后,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安全的,确定的,
获得2到5倍之间的收益
。
-
现在市面上预定利率最高的是4.025%,
5天后,这种收益的产品,会全部下架
。根据监管要求,以后的利率都很难高过3.5%。所以这基本是最后一批终身型高利率的末班车产品了。(哎,又是一个利率时代的告别仪式)
-
这个产品
不适合目前完全没有积蓄或者没有稳定现金流的人
。说白了,这个产品的本质是,现在的你和保险公司一起,给未来的你(或者家庭)发工资。
-
如果要买,假设总的本金预算是100万。
到底是一次性交,还是分5年或者10年交。
这个是根据自己的家庭现金流情况来做决定的。如果你对未来家庭收入非常不确定,那么建议一次性缴,或者5年缴。但是,对于大多数家庭,
如果未来家庭现金流相对稳定,那么建议分5到10年缴。
很简单的算术题,如果你现在一次性缴100万,还不如分10年缴,一年交10万,剩下的90万,可以做点稳健性投资(最不济存银行一年期定期),这样你还能额外,再赚一些收益。关键就是你对未来家庭现金流的预判。这个每个家庭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