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档叫做《青年面对面》的节目,播出了一个名叫杨一的22岁男孩的访谈,让人深受触动。他年仅17岁就做到了了经济独立,曾经月入15万。大一时做新媒体,仅仅一年,就年入百万。但真正让人感动的,还是一个细节。
视频里,杨一认真地看着手表,回忆母亲半年前离开他的时间。他眼神温柔,语气和缓,但你能分明感受到说话间的那种深情与思念。这是当今互联网上少见的一种成熟稳重——在理性而克制的前提下,清晰准确地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杨一说,他每天晚上11点睡、6点起,清淡饮食、开车慢点,因为这些都是妈妈生前的嘱咐,而这些原则也将是他一生的座右铭。面对主持人的提问,他有两句话让万千网友泪目。一句是“我可能想不起来她具体的话,但这已经潜移默化塑造了现在的我”。另一句是“我在成为妈妈的样子”。
我们经常说要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杨一正是那种在爱滋养下的孩子,长大后的模样。
其实,小时候杨一成绩并不好,但他的父母并不焦虑,他的家庭条件很好,父母也没有拼命鸡娃,而是更关注他的三观、人品和身心健康。
父母看到了杨一的经商天赋,就主动培养孩子的挣钱能力。六七岁时让他读财商书籍,亲自去摆地摊,给予各种鼓励。当看到孩子十分上道,17岁时,爸爸果断地断了他的生活费。
看起来很绝情,事实却是父母完全相信孩子的经营能力,放手让他去走一条最适合的自己的路。唯有如此,孩子的才能会得到更充分的施展。
前几年曾经看过的一部很火的电视剧《都挺好》。
姚晨主演的苏明玉从小生长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受了很多苦。但她长大后通过奋斗成为成功人士,之后用铁腕手段和奇葩的一家人“斗争”。
例如,苏母对儿子和女儿区别对待——给儿子的早餐是火腿加鸡蛋,给女儿的永远是泡饭;鸡腿、鸡翅全夹给儿子,也不让丈夫苏大强给女儿夹鸡腿。
宁可卖房凑几十万送儿子出国读书,也不愿花一分钱让女儿读清华大学。她的理由是:因为你是女儿,迟早要嫁人,不指望你给我们养老。好在苏明玉从小坚强,开创自己的事业,摆脱了原生家庭对自己的束缚和伤害。
苏明玉的故事固然体现了当代女性自强自信,独立自主的可贵品质,但明眼人都看出来了,那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生活在那种“奇葩”原生家庭,能出现“苏明玉”只是小概率事件,杨一才是我们看到的教育最理想的样子。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他的超级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中告诉你,“为何家会伤人”是在家庭、孩子、父母、夫妻关系经常遇到课题,有时发生在家庭中的伤害难以避免,需要找到一条走出阴影的道路。
家是什么?文学家会用优美的语句描述:家是一
副
重担,家是一份责任;家是彼此的真诚相待,家更是能够白头偕老的慢慢旅程……那,为何家会伤人呢?
这是因为,中国人的情感模式普遍都是在找妈妈。男人找老婆就像是在找妈妈,只要一个女人给他温暖的感觉,他很容易就被收服了。
女人也是如此,她们渴望无私的爱和照料。无论是萝莉找大叔,还是通常婚恋标准中让女人放心的忠厚男人,其实都是“妈妈”——一个被阉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
《为何家会伤人》 作者:武志红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年11月
恋爱时,有人喜欢找与自己相似的恋人,有人喜欢找与自己相异的恋人,这取决于你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一致程度。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较大的人,很容易产生迷恋。然而,他们迷恋的并不是那个真实的恋人,而是自己投射到恋人身上的“理想自我”幻象。
不管找到什么样的伴侣,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还是夫妻关系,它直接影响着婆媳关系。
正常的婆婆希望看到一个疼爱自己儿子的儿媳,如果儿媳整天跟儿子吵架,老人除了着急上火,怨恨儿媳之外,不可能对儿媳有什么好感。夫妻关系甚至会影响未来儿子长大后的婆媳关系。
声称最重视孩子的中国父母,往往最容易忽略孩子。溺爱表面上是父母牺牲自己而满足孩子,可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的真实需要,而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无限制地给予,其实是无限制地在给予自己,也是一种极度自私。
你看,在家庭里,光是夫妻关系,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不好,将会连带着影响家里其他一系列的重要关系。而只有把关系处理好了,你才能说,我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关于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作者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再亲密的两个人,也是两个人。”如果不懂分离,两个关系亲密的人就会黏在一起,这是很多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因此,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
父母主动与孩子分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并让他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亲子关系如此,师生关系、情侣关系等亲密关系莫不如此。
美国心理治疗大师斯考特·派克在其著作《邪恶人性》中讲到了一个故事:安吉拉是一名11岁的女孩,要她的妈妈仍然不能接受她有任何的自主性,她的寝室永远不能关门,妈妈任何时候都有权利走进她的房间。
一次,妈妈心血来潮,想把安吉拉的头发染成金黄色,但安吉拉喜欢自己原本的乌黑秀发,而不喜欢金黄色的头发。可是,无论她怎么反抗都没有用,妈妈最后还是强迫她把头发染成了金黄色。
安吉拉讲话的时候,妈妈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命令她立刻闭嘴。如果一时心血来潮,妈妈又会拼命去挖掘安吉拉的内心世界,问她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结果,30岁的时候,安吉拉不能说话了。她是一名教师,本来可以流畅地讲课的。
书中分析,与妈妈的关系让安吉拉形成一种潜意识的模式:关系越亲密,她就越没有自己的空间,而她维护自己空间的唯一方式就是不说话。
她只要不开口,妈妈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在这种潜意识影响下,安吉拉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关系,当从疏远变成亲密时,她就会“失语”。这只是为了捍卫自己的隐私空间。
很多孩子因为家长的一句“要懂事”,喜欢的衣服不敢张嘴去要,有爱不释手的玩具也不敢要求去买,长大了,明明自己很为难,被人要求帮忙时却还是答应......
很多孩子正是从小被父母要求的懂事和听话,造就了不懂拒绝的性格,一生都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在多子女家庭,很多父母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不懂事”的孩子身上,对于懂事的孩子,因为一向体贴父母不添麻烦,父母会觉得她的懂事都是理所当然的,偶尔有一次不懂事,就会被父母严厉地斥责。
于是,恃宠而骄的孩子只知索取,父母给予他的一切都觉得理所当然;而不被重视的孩子却表现得更加懂事,因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获得父母哪怕一丁点的肯定和赞赏。
再来说说教育。从十二三岁开始,直到青春期的基本结束,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二个“叛逆期”。青春期的孩子都会表现出较强烈的叛逆来,不听父母的话,什么事都要自己来。
他们只是为了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脱离对父母及重要亲人的依赖。以正常的速度走完这个叛逆期之后,在18岁左右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他们开始约略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这也意味着他们终于基本成为一个成年人了。
有了这个“自我”,他们就会有较强烈的欲望,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从而不需要监督也能有很强的动机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标。
然而,那些过于好的“好孩子”,他们的父母控制欲望太强了,一直让孩子按照他们的安排来学习和生活,而根本没有给孩子独立的空间。这些好孩子的青春期就没有一个正常的“叛逆期”。这会造成两个恶果:
一是叛逆期推迟。有位男士,到了36岁才开始他的叛逆期。他离了婚,因为婚姻是父母安排的;他辞去工作,因为工作是父母安排的。最后,他理智地对父母说:“我已经36岁了,这之前的前半生,我完全是为你们活着,什么都听你们的,但后半生,我想为自己而活,我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请你们理解我,不要再控制我。”
二是缺乏生命力。太好的“好孩子”,会有一种通病:缺乏激情。因为,他们努力学习也罢,努力工作也罢,都不是发自内心,而是为了满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
这是一种强迫性的努力。父母要督促他们,他们也要经常督促自己,才能继续努力下去。但是,他们仿佛对努力来的结果,譬如好成绩等奖赏没有什么热情。
为了防止青春期的孩子陷入抑郁症,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长和独立的必然阶段。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那么这种叛逆心理就会减轻。如果父母不尊重,那么这种叛逆心理反而容易变得更强。
第二,给孩子充分的独立空间。在正常情况下,不必太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青春期是一个心理变化非常剧烈的阶段,因为他什么都想尝试,今天是这种心理状态,明天可能就变成另一种样子了,做父母的不必太为孩子偶然出现的异常行为而焦虑。
第三,不再做孩子的“神”。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们会重新崇拜新的偶像。这种心理的转变,会让孩子们变得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大大下降,父母应做好这种思想准备,明白孩子这种心理转变背后的积极意义。
第四,尊重孩子的决定和选择。不要对孩子偶尔出现的强烈叛逆行为,譬如离家出走、早恋等大发雷霆,要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适当反思是不是对孩子控制得太厉害了。
第五,不要再把“乖”“很听话”还当作优点来看。相反,做父母的应该感觉到焦虑和担忧,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把孩子推向独立的世界,减少他的依赖心理。
第六,谨防孩子陷入严重的抑郁状态。孩子比较叛逆,起码不用担心他会想到自杀,因为叛逆的孩子一般会有较强的生命力。相反,如果孩子非常听话,那父母倒是应该有所担忧。抑郁症的一个重要源头,是本来向外的愤怒不能表达,转而指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