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夏时报
人道 公益 民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澎湃新闻  ·  黄某被策反,春节拜年当间谍 ·  昨天  
新华社  ·  面包糕点为何不再使用这种添加剂? ·  2 天前  
半岛晨报  ·  突然宣布:大裁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夏时报

青云科技优刻得三连板!DeepSeek点燃算力股,AI效率革命重塑算力格局

华夏时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25-02-10 09:28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青云科技市场总监王玉圆透露的关于DeepSeek-R1在基石智算CoresHub上线后用户量骤增的情况,引发了资本市场对算力股的关注。DeepSeek引发资本市场震荡,节后算力股表现强劲。同时,云服务商纷纷由传统云计算向智能计算转型,智算已成为战略布局的核心板块和业绩增长的关键引擎。文章还讨论了DeepSeek对算力需求的影响,引发了市场对算力供需平衡的思考。另外,本文还介绍了云服务商的股价表现、DeepSeek的开源性质对云厂商和用户的增值效应,以及算力需求是否减少等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DeepSeek引发资本市场关注

DeepSeek-R1上线后用户量骤增,引发资本市场对算力股的关注,导致股价上涨。

关键观点2: DeepSeek对算力需求的影响

DeepSeek改变了AI大模型爆火以来的高算力需求游戏规则,引发了行业追逐。虽然引发了市场对算力供需平衡的担忧,但业内专家认为供需格局仍然紧张。

关键观点3: DeepSeek对云服务商的影响

DeepSeek的开源性质为云服务商带来了增值效应,整合DeepSeek将为其产品矩阵带来显著的增值效应。专家指出,DeepSeek的成功不会分流现有用户,反而将扩大云计算市场的用户基础。

关键观点4: 云服务商的转型与智算业务规模扩大

云服务商纷纷强调智算在提升业绩中的作用,并将继续扩大智算业务规模作为未来主要发展目标之一。

关键观点5: 市场需求增长与中小云服务商的加码智算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中小云服务商加码智算,行业加速推进超万卡集群智算中心的建设。


正文

华夏时报 记者 石飞月 北京报道

「观云」青云科技优刻得三连板!DeepSeek点燃算力股,AI效率革命重塑算力格局

“昨天晚上大概8点左右,671B 满血 DeepSeek-R1在我们的基石智算CoresHub 正式上线,到夜里一点多资源(算力)就跑满了,同事们今天早上又在紧急扩容资源。”2月8日,青云科技市场总监王玉圆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自2月4日上线DeepSeek以来,该公司平台的用户量骤增。

正因为如此热烈的市场反馈,DeepSeek引发的资本市场震荡仍在发酵,节后算力股表现强劲。2月5日-7日,青云科技和优刻得均收获三连板,首都在线则实现了两个涨停。在AI大模型的风潮下,云服务商纷纷由传统云计算向智能计算转型,在近期他们公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中,智算已成为战略布局的核心板块和业绩增长的关键引擎。

如今,从电信运营商到互联网巨头,从中小云服务商到跨界布局的算力租赁企业,国内算力规模正以年均近30%的复合增长率快速扩张。然而,这种爆发式增长叠加DeepSeek低成本模型引发的AI效率革命,也引发了业界对算力供需平衡的深度思考:在效率革命和技术演进的双重作用下,算力资源是否会面临阶段性过剩?云服务商又是否会受到影响?

算力股表现强劲

截至2月7日收盘,青云科技股价为58.87元/股,优刻得股价为23.9元/股,首都在线股价为18.52元/股,相较于节前收盘分别上涨了73%、73%和50%。

这与节前DeepSeek刚刚爆火时的表现不同,彼时,DeepSeek引发市场对算力过剩需求的担忧,芯片、算力方向集体下挫,尤其是英伟达股价遭遇打击。

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就此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虽然DeepSeek对英伟达造成了一定短期冲击,但年后英伟达股价已强势回升至每股120美元以上。“这一市场表现印证了算力产业的韧性:尽管部分跟风投资者因短期波动选择抛售算力相关股票,但行业基本面依然坚实。纵观整个大模型产业链,从英伟达、博通、AMD到英特尔、三星,在芯片设计、制造、调试、封测等核心环节,以及后端软件配套领域,优质供给仍然稀缺,这种供需格局预计将在今明两年持续存在。”

记者注意到,节后云服务商股价大涨,一方面得益于市场情绪,另一方面,他们近期都上线了DeepSeek的模型。2月6日晚间,青云科技公告称,DeepSeek系开源大语言模型,任何用户皆可免费基于该模型开展训练工作,进而进行个性化开发或模型优化,以满足不同用户在多元场景下的特定需求,公司旗下部分产品也进行了DeepSeek的接入,但目前相关业务情况及对公司未来业绩贡献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首都在线也快速上架了DeepSeek-R1模型,还提供了为期 1 个月的免费使用权限;优刻得私有云平台UCloudStack目前已全面提供在本地私有化环境安全、合规落地使用DeepSeek系列模型的方案。

不仅这三家,近日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金山云、360数字安全、云轴科技等多个平台也宣布上线DeepSeek大模型,用户可以在各大平台上调用DeepSeek-R1、DeepSeek-V3等模型。

王超指出,作为开源模型,对云厂商而言,整合DeepSeek将为其产品矩阵带来显著的增值效应,这种技术赋能既增强了服务能力,又提升了用户体验;从用户角度来看,能够以更低成本享受更优质的AI服务,无疑是双赢的选择。

算力需求会减少吗

值得一提的是,DeepSeek正是以低成本、低算力的效率革命为外界称道,可以说该公司改变了AI大模型爆火以来所遵循的高算力需求游戏规则,并引发了行业追逐。按照这样的趋势,算力还会像过去两年一样,像自来水般被市场所需要吗?对云服务商来说,到底是向上的机遇还是向下的拐点?

王玉圆就此对记者表示,DeepSeek确实将成本打下来了,但这里的成本主要是大模型自己的训练成本和推理成本。“因为DeepSeek是开源模型,算力成本又低,最近各大云服务商都在接入,还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发者也希望通过该模型实现低成本的创新和应用的AI改造,有些想要落地知识库,有些想要落地代码助手,所以应用范围持续扩大,需要用到的算力资源也在增加,至少在我们看来,目前用户需求量非常大,算力也很紧张。”

此外,王玉圆还提到,DeepSeek的出现改变了算力的结算模式。“过去都是直接租GPU服务器,按照多少卡、多少台,几个月或者几年的方式来计算,现在有了更小的单位,我们以调用API的方式,直接计算token的数量,创新的成本更低了。”

王超也对本报记者指出,DeepSeek低成本模型的出圈并不会削弱云计算行业的收入潜力,反而将推动行业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从用户规模来看,DeepSeek的普及将吸引大量新用户进入云计算市场,这种‘鲶鱼效应’不仅不会分流现有用户,反而会扩大整个市场的用户基础;从技术实现角度来看,虽然DeepSeek支持本地部署,但其部署门槛较高,基础版与专业版对算力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且模型参数规模呈指数级增长,这种技术特性决定了大多数用户,尤其是中小企业,最终仍会选择云端服务来实现其业务目标;从行业生态来看,DeepSeek的成功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创造了多方共赢的局面,云计算厂商将受益于更大的市场规模和更丰富的应用场景,而用户则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享受更优质的AI服务。”

《华夏时报》记者也就此采访了优刻得和首都在线,截至发稿二者均未给出回复。

算力是否已经过剩

不过,AI大模型时代,传统的算力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在近期公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中,云服务商纷纷强调了智算在提升业绩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并将继续扩大智算业务规模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青云科技预计2024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9790.73万元,比上年同期减亏7216.51 万元。该公司表示,公司的AI算力云服务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且已经在持续贡献收入和毛利。

优刻得预计2024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38亿元左右,与上年同期相比,亏损将减少1.04亿元左右,亏损同比减少30.45%。优刻得称,该公司在AIGC领域的持续投入,使得智算产品收入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并且随着两个自建数据中心分期投产,机柜托管业务增长显著,盈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首都在线从2024年开始全力实施 “一体两翼” 全面智算转型战略,智算业务收入同比大幅上扬,成为公司的第二业务增长曲线,预计2024年实现营收13.2亿元—14.4亿元,比上年增加6.17%—15.82%,亏损2.81亿元—3.16亿元,比上年同期亏损减少7.08%—17.37%。不过,转型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首都在线指出,智算业务尚处于初期阶段,相关收入占比的提升仍需时日。

中小云服务商加码智算,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这三大运营商已经在加速推进超万卡集群智算中心的建设。此前还有媒体报道称,小米正着手搭建自己的GPU万卡集群,将对AI大模型大力投入,不过小米未就此回应。

然而,对算力的大力投入,也引发了市场对供需不平衡的担忧。王玉圆就此对本报记者坦言,其实在DeepSeek出现之前,是有对算力过剩的担心,但如今看到这么多企业和个人有创新的需求,这种担心已经消失,目前看算力还是短缺的,至于未来会不会再次陷入过剩危机,现在还不好说。

王超则认为,当前算力远未达到过剩状态,其发展遵循着清晰的演进逻辑。“从行业转型路径来看,ICT相关行业率先拥抱大模型和云计算技术,随后普通行业逐步跟进,最终市政服务、人工智能及普通大众都将深度应用,这种递进式的发展模式决定了算力需求的持续增长。尽管目前用户基数相对有限,导致部分市场观点认为算力供给过剩,但考虑到全球80亿人口基数,未来算力基础设施将如同水电气一样普及,市场需求将呈现指数级增长,同时,大模型技术的快速迭代对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技术驱动因素进一步确保了算力需求的长期增长空间。”

本期编辑:孙琪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华夏时报视频号


推荐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