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关注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创新低,权益资产性价比提升的市场情况。文章还介绍了年末险资对红利资产的关注,特别是股息率在4%以上的资产。同时,央企红利类资产成为本轮行情的重点,机构参与者主要关注其可持续分红。文章还对比了港股通央企红利与港股红利类指数,包括指数编制方案、行业分布、成分股重复情况、股息率水平、权重股情况以及指数表现。文章最后进行了风险提示。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创新低,权益资产性价比提升。
近期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创下新低。与此同时,权益资产的性价比在提升,吸引年末险资的关注,特别是股息率超过4%的红利资产。
关键观点2: 央企红利类资产成为本轮行情的重点。
央企红利类资产在本轮行情中受到关注,机构参与者主要关注其可持续分红。央企与地方国企在分红连续性与增长性方面表现出色。
关键观点3: 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与其他指数对比。
文章对比了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与港股红利类指数,包括指数编制方案、行业分布、成分股重复情况、股息率水平、权重股情况和指数表现。结果显示,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在近3年、近5年表现上大幅跑赢可比指数。
关键观点4: 风险提示。
文章最后进行了风险提示,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投资需谨慎。
正文
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近期跌破2%创出新低,权益资产的性价比在提升。此外年末险资较关注股息率在4%以上的红利资产。截至12月17日,12月以来,恒生指数上涨1.91%,恒生科技指数上涨1.4%,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上涨3%,国新央企股东回报上涨2.62%。
央企红利类资产是本轮行情的重点,参与者机构为主,其选择红利资产时,重点关注其可持续分红。央企与地方国企在分红连续性与增长性方面更为优秀,其中,央企中超过一半的上市公司连续5年分红,接近五分之一的上市公司连续3年红利增长,体现其较高的分红质量。
高股息驱动的红利投资底层逻辑没有改变,红利资产仍是长期配置上的核心选择方向之一。并且后市如果出现小微风格向其他风格的切换,红利风格的表现有望再度占优。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央国企的投资价值值得关注。其一,本轮国企改革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目标,央国企并购重组、整合资源的进程或有所加快。其二,央国企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2025年普遍推行末位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增强。其三,提振资本市场的大背景下,央国企“市值管理”要求或被强化,央国企将更加重视上市主体的市场表现,加大分红力度、适时开启增持或回购等提振信心的行为将更加普遍。
从基金规模来看,目前规模较大的港股红利产品有港股通高股息率ETF、中证港股通高股息精选ETF、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ETF。因此,我们将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与上述三个指数进行对比。
由于编制方案的差异,各个指数的行业分布差异较大。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主要集中在央企相对比较强势且分红相对较高的行业,如石油石化、通信、煤炭、公用事业,由于编制方案的限制,在金融和房地产上的权重较低。
港股通高股息投资按照股息率进行选股,因此会相对超配交通运输、银行。
恒生港股通高股息率在编制方案上有微弱差异,包括剔除波动较高、近期表现较差的股票等,虽然也会相对超配交运、金融、房地产,但超配幅度有差别,房地产比例会更高且交运占比相对低。
港股通高股息精选在选股过程中,股息率仅用于负向剔除,选股时使用质量因子进行综合评分,因此会和几个指数有明显差别,会大幅超配非银金融和石油石化,且没有银行。
对比指数股息率,四个指数整体股息率水平较为接近,最新股息率均在6.6%-7.4%之间。
指数权重股有明显差异。
(1)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采用股息率调整自由流通市值加权,其他指数均为股息率加权,因此指数的权重会受到自由流通市值因素的影响,会超配大市值股票,权重也会更加集中。
(2)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均为国资委下属央企或者第一大股东属于国资委,不包含民企。
(3)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限定了金融、地产的入选,因此权重股当中相应的股票会更少。
综合来看,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权重股以相对大市值、高分红的央企为主,可承载的投资容量也更大。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年12月16日。以上仅为指数成分股介绍,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从指数表现来看,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在近3年、近5年表现上大幅跑赢可比指数。尤其是在政策利好央企投资叠加避险情绪下红利投资兴起的大背景下,指数表现突出。指数的整体波动率水平也更低。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年12月16日。过往表现不预示未来,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风险提示: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应详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