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早争朝夕,策马扬鞭开新局。即日起,《中国城乡金融报》及其新媒体平台开设
“新春走基层”
专栏,记者和通讯员们走田间、进企业、探园区、访商户,用脚步丈量城乡大地,用镜头捕捉奋斗故事,见证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感受文化中国年的浓厚氛围。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我们将记录他们的努力,聆听他们的心声,分享他们的喜悦,传递他们的温暖。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作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的首个春节,农历乙巳蛇年春节散发着浓浓的“非遗味儿”。
延安市安塞区,地处陕西北部黄土高原,是中华始祖黄帝氏族文化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集中。春节前夕,记者在这里看到,打腰鼓、剪纸等非遗活动各具特色、热闹非凡,演奏着过大年的序曲,洋溢着满满的迎新春氛围。
▲点击查看视频
陕北冬日的阳光明亮又温暖,透过窗户洒进挂满剪纸、民间绘画和奖状的工作室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纸香。
余泽玲坐在长桌前,神情专注,手里的剪刀在红纸上熟练地翻飞。剪刀起起落落,仿佛在欢快地扭着秧歌。纸屑纷落间,一幅生动的画面跃然纸上——一条盘旋的蛇环绕着一只憨态可掬的兔子,宛如抱着熟睡的娇儿,让人不禁赞叹她的技艺之高超。
“老话说,‘蛇盘兔,必定富。贴上蛇盘兔,种下摇钱树’。这是今年的爆款。”余泽玲微笑着说,“我设计制作了一系列生肖剪纸产品和民间绘画册,备受大家喜爱。每到临近春节时都供不应求。”
余泽玲是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在余泽玲“一纸一刀”剪出匠心传承的过程中,得到了金融力量的支持。“制作绘画册一次要印几千本,再加上用的材料好,成本很高,是农行的贷款让我更有底气。”余泽玲说道。
她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从“陕北民俗”到“窑洞新貌”,从“退耕还林”到“大棚蔬菜”,从“全民健身迎奥运”到“‘一带一路’共发展”,一幅幅惟妙惟肖的作品,不仅传递着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气息,更让人在欣赏剪纸的同时,强烈地感受到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好的保护就是传承。”余泽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近年来,她无偿向人们传授剪纸技艺,先后培养了三十多个徒弟。如今,这些弟子大多已成为剪纸业的领军人物,很多人获得了国家级大奖。
安塞腰鼓历史悠久,与剪纸、民间绘画合称“安塞三绝”。逢年过节或是家里、村里有了喜庆的事儿,这里的人们都会打起欢快的腰鼓,抒发心中的喜悦,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热爱。用安塞本地人的话说:“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没有不会打腰鼓的。”
在安塞区体育场,一群八九岁的小朋友正在为春节期间的演出紧张地排练着。他们一个个斜挎腰鼓,手中紧握鼓槌,彩绸随风轻轻飘动。一位女老师身姿挺拔地站在前方,目光炯炯有神。她一边声音洪亮地向学生们强调着重点,一边示范动作要领。“注意啊,敲鼓的时候,手臂要这样挥动,打出我们豪迈的气势来;还有头,摇起来一定要带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