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富安敦认为阿罗憾可拟音为Wahrām。伊朗学家塞雷蒂(C.G.Cereti)认同此说,指出钵罗婆文启示录性质文献《本达希申》(Bundahishn)和《赞德》中记载了救世英雄瓦赫兰(Wahrām)的历史。[40]受其启发,马小鹤认为阿罗憾就是《本达希申》与《赞德》中瓦赫兰的化身,可能为波斯国王萨和二世(KhosrauⅡ,?-628)之孙。[41]
Bundahishn意为“原始创造”,是琐罗亚斯德教宇宙观著作,被认为是据《阿维斯塔》(A-vesta)编写,成书于9世纪,主要记述琐罗亚斯德教创世神话,即最高神阿胡拉·马自达(
Ahura Mazda
)与恶本原安格拉·曼纽(Angra Mainyu)的斗争,并记载了很多萨珊波斯历史。[42]《本达希申》流传有印度与伊朗传本。印度传本残缺不全,被称为小《本达希申》;伊朗传本相对完整,被称为大《本达希申》。
大《本达希申》第33章记载了萨珊波斯历史与救世英雄凯·瓦赫兰(Kay Wahram)。大《本达希申》将萨珊波斯融入琐罗亚斯德教历史中,称世界历史有六千年,第四千年是琐罗亚斯德时代,在第12~21节记载:
第四个千年开始,琐罗亚斯德从阿胡拉·马自达处带来启示……阿尔达希尔(Ar-takhstar)出现……推动了马自达崇拜的启示。沙普尔(Shapur)统治时期,阿拉伯人出现……卑路斯(Peroz)统治……卡瓦德(Kavat)统治……然后是耶兹迪格德统治……不能抵抗阿拉伯人,逃到呼罗珊,被杀害……阿拉伯人颁布了自己的宗教……削弱了马自达崇拜的启示。[43]
此段所记即在第四个千年,琐罗亚斯德受阿胡拉·马自达启示传播正教,萨珊波斯开始统治。从萨珊波斯创建者阿尔达希尔确立琐罗亚斯德教,历经沙普尔、卑路斯、卡瓦德与耶兹迪格德统治,直到阿拉伯人征服波斯。
第33章第23~29节记载了瓦赫兰事迹:23有人在经书上说:“他们邪恶统治将会结束。
……
25一个坏人将从东部出现……持续数年邪恶统治。
26之后突厥入侵伊朗……
27当罗马人前来行使一年主权时,一位王族的人将从迦布罗斯坦(Kavulastan)来,即凯·瓦赫兰(Kay Vaharam)……他甚至统治印度斯坦、罗马、突厥……复兴琐罗亚斯德教……
28同时帕舒坦(Peshotan)与150位圣人……将消灭秘密偶像圣殿……宣告和恢复启示。”
29然后乌希达尔(Ushedar)第五个千年将开始。乌希达尔是琐罗亚斯德之子……整个世界将更加自由与和平。[44]
此段记载将瓦赫兰事迹与琐罗亚斯德教融合,称经历突厥人、罗马人对波斯统治后,凯·瓦赫兰恢复波斯统治与琐罗亚斯德教,同时帕舒坦(琐罗亚斯德教末世论的一位宗教人物)也会恢复启示,并在第五个千年,即乌希达尔时期,琐罗亚斯德教将会复兴。瓦赫兰被称为Kay Vaha-ram,Kay意为国王,波斯传说中有一个凯扬王朝(Kayanian Dynasty),凯扬国王在《阿维斯塔》中被视为英雄,凯·瓦赫兰意为瓦赫兰国王,说明其具有凯扬王朝血统。
《赞德》是一部关于琐罗亚斯德教末日说的论著,以阿胡拉·马自达与琐罗亚斯德对话展开,成书于12世纪。关于萨珊波斯历史,第2章19~22节记载:
黄铜时代是阿尔达希尔统治……铅的时代是瓦赫兰·古尔(Vaharam-i Gur)统治······钢的时代是卡瓦德之子胡司洛(Khosraw)统治……混铁时代是邪恶统治。[45]
关于瓦赫兰,第3章第12~23节记载:
琐罗亚斯德问阿胡拉·马自达:“创造者!……应以什么方式摧毁他们?”
阿胡拉·马自达说:“当恶魔出现时——这个恶魔有赫什姆(Eshm)后裔那样的分头,[46]首先在东方出现黑色征兆……
凯将诞生[凯在宗教文献中被称为瓦赫兰·瓦扎万德(Vaharam-i Varzand)];凯的父亲将会去世,他们会把他带到国王女仆身边,这个女人将成为统治者。
凯30岁时带有大量横幅的军队,中国与印度高举横幅的军队……快速奔袭到韦赫(Veh-rut),直到巴尔赫(Balx)河,[47]……这些军队向凯效忠[有人说来自塞斯坦(Sigistan)、法尔斯与呼罗珊……]。[48]
他们来到伊朗,将杀死大量赫什姆后裔的谢达斯普(Shetaspans),有两条狼腿、战线很宽的恐怖军队与系着皮腰带的妖魔……为支持伊朗,将有无数呼罗珊士兵竖起横幅……当此周期结束后……将恢复我创造的伊朗地区。”[49]
《赞德》关于瓦赫兰记载,更具宗教神秘色彩,提到了瓦赫兰父亲及其被国王少女抚养的情况,最为重要的如《本达希申》所记,瓦赫兰恢复了伊朗秩序。
马小鹤认为大《本达希申》与《赞德》所记瓦赫兰与阿罗憾事迹相符。其一,阿罗憾出生于616年,其父应出生在6世纪下半叶。563年前后,萨珊波斯与突厥瓜分嚈哒,不久突厥将嚈哒旧境据为己有,成为波斯劲敌。大《本达希申》明确提到瓦赫兰降生前突厥对波斯的破坏——《赞德》所记有赫什姆后裔那样分头的恶魔即指突厥人。因此,瓦赫兰降生前的时代与阿罗憾父亲时代相符。其二,瓦赫兰为王族后裔,与阿罗憾身份相符。瓦赫兰被国王女仆抚养,这个女人后来成为统治者,可能为普兰(Boran)或阿扎米杜赫特(Azarmidokht)——普兰与阿扎米杜赫特为库萨和二世之女,在629~630年与630~631年分别统治波斯,因此阿罗憾可能为库萨和二世之孙。其三,瓦赫兰所涉区域,主要指伊朗东部和中亚,此与阿罗憾相合。其四,瓦赫兰主要依靠中国与印度军队:龙朔元年王名远与阿罗憾是在唐廷派往吐火罗军队支持下设置羁縻都督府,同样得到了中国军队支持。其五,中国军队开往的韦赫指阿姆河,巴尔赫河为阿姆河支流。这一带为吐火罗故地,为阿罗憾活动区域。君权授予瓦赫兰时,塞斯坦军队支持瓦赫兰,卑路斯的波斯都督府即在塞斯坦;瓦赫兰来自迦布罗斯坦,即喀布尔河流域罽宾—犍陀罗国,此地长期抵抗大食,为流亡波斯人主要活动区域。大《本达希申》称瓦赫兰要夺取印度、罗马与突厥—此处罗马应为吐火罗,这一区域与唐代设置羁縻州府的地域相合。最后,塞斯坦、吐火罗等地曾为萨珊波斯领土,与波斯在宗教与文化方面有着深厚渊源,阿罗憾、卑路斯等波斯王族才以这些地区作为复兴波斯希望,宗教文献预言中的救世英雄以阿罗憾为原型,是因为他在这些地区有超过常人的号召力。瓦赫兰的敌人,包括两条腿的狼与系着皮腰带的妖魔,分别为大食与突厥人;阿罗憾的敌人也是大食人,为了在吐火罗建立立足之处,自然要面对突厥人。因此,阿罗憾事迹在钵罗婆文献中演变为救世英雄瓦赫兰的传说:大《本达希申》中虽然瓦赫兰出现在萨珊波斯败亡后,但实际描述的是龙朔年间的中亚形势;《赞德》关于瓦赫兰的传说,应是被萨珊王族作为宣传,为伊朗合法君主复辟制造舆论。[50]
通过大《本达希申》与《赞德》关于瓦赫兰记载,可大致勾勒瓦赫兰生平,即在瓦赫兰出生前,波斯处于动荡中,受到了突厥入侵;瓦赫兰出生后扮演着救世主角色,战胜突厥与阿拉伯人,恢复了波斯统治与琐罗亚斯德教。如马小鹤所言,瓦赫兰身份、活动区域、主要敌人及承担复兴波斯与琐罗亚斯德教等,皆与阿罗憾事迹相符,阿罗憾满足成为瓦赫兰原型人物几乎所有条件。但最大不同在于瓦赫兰获得了成功,阿罗憾复兴波斯大业未成,很难被称为救世英雄。
历史上萨珊波斯与突厥多为不睦,双方战争主要包括571年西突厥从高加索进攻波斯;588∼589年突厥处罗侯攻打波斯;597∼598年波斯国王库萨和二世讨伐嚈哒、贵霜,被突厥援兵击败,后又复攻;606∼607年突厥与嚈哒人进攻波斯;616∼617年波斯进攻吐火罗;627∼628年拜占庭与西突厥可萨部从高加索进攻波斯。[51]这些战争涉及突厥入侵波斯的有571、588∼589、606∼607、627∼628年,其中571与627∼628年突厥从高加索入侵,588∼589、606∼607年从中亚入侵。大《本达希申》与《赞德》记载来自东方坏人与东方黑色征兆,暗示波斯的危险来自东方,应指突厥从中亚对波斯入侵,那么只有588∼589、606∼607年两次入侵与之相符。其中后者被亚美尼亚王子史密巴特·巴格拉尼(Smbat Bagratuni)击退;[52]这次入侵未像588∼589年对波斯带来巨大破坏,亦未见拜占庭与阿拉伯人同时入侵波斯,诸多史实与瓦赫兰事迹无涉。
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波斯阿布卡西姆·菲尔多西(Abolqasem Ferdowsi,940∼1020年)著《帝王之书》,对588∼589年突厥入侵波斯记载尤详,其记:
霍尔木兹(Hormozd)统治第10年(589))突厥处罗侯率军从赫拉特出发……拜占庭从另一侧入侵波斯……可萨军队侵占了从亚美尼亚到阿尔德比尔(Ardebil)[53]……
阿拉伯军队一直入侵到幼发拉底河……[54]
在四面楚歌下,一位名叫瓦赫兰·楚宾(Bahrām Cˇōbīn)的人挽救了波斯局势—Cˇōbīn,意为高大,因身材高大得名。关于瓦赫兰·楚宾事迹,《帝王之书》记载:
占星家预言瓦赫兰将成为波斯救世英雄,霍尔木兹任命他为统帅。他凭借杰出军事才干,攻打到阿姆河,战胜突厥人,射杀处罗侯……[55]霍尔木兹担心他势力独大,设法消灭,瓦赫兰遂反。590年霍尔木兹死于宫廷政变,其子库萨和二世继位,被瓦赫兰击败,流亡拜占庭;590年夏瓦赫兰称帝。591年库萨和二世以让拜占庭统治波斯北部为条件,与之联合大败瓦赫兰,重新统治波斯……瓦赫兰逃亡突厥,被库萨和二世派人暗杀。[56]
瓦赫兰·楚宾来自波斯迈赫兰(Mehrān)家族—该家族为萨珊波斯七大贵族之一,为安息王朝后裔。在抗击突厥前,瓦赫兰·楚宾在波斯西北部与里海一带抗击拜占庭人,战功卓著,并以杰出的军事才干,抵御拜占庭、击退突厥,拯救波斯于危亡之中,在短暂统治期间(590∼591年)恢复了秩序,为波斯带来了希望。
同时,为了反抗萨珊波斯统治,瓦赫兰·楚宾以琐罗亚斯德教末日观念为自己辩护。《帝王之书》记载:“瓦赫兰·楚宾宣称萨珊人认为琐罗亚斯德的时代就是安息时期,阿尔达希尔出现在先知500年后,篡夺了安息国王阿尔达班(Ardavan,213∼224年在位)王位,历经500年统治,在千年之末与匈人、罗马人的战争导致动乱;此时会出现一位救世主,将伊朗从匈人与罗马人中拯救出来,重新恢复安息统治,开启下一个新千年,这位救世主便是瓦赫兰·楚宾。”[57]
可以看到瓦赫兰·楚宾以琐罗亚斯德教末日观念为自己辩护的主张,完全与大《本达希申》《赞德》所记瓦赫兰一致:其中琐罗亚斯德时代即琐罗亚斯德教所言第四个千年,救世主瓦赫兰出现,通过打败匈人与罗马人—匈人具体应指突厥人,恢复伊朗局势,开启下一个千年,即乌希达尔第五个千年。
因此,可以看出大《本达希申》与《赞德》几乎照搬了瓦赫兰·楚宾的事迹,同时又增添了宗教神秘色彩—这在宗教文献中较为常见,很难以此判定瓦赫兰身份,尤其是并未见史籍记载库萨和二世有一位名为瓦赫兰的孙子等。其次,将瓦赫兰·楚宾记作Vaharam-i Varzavand,Varzavand意为强大,与Chobin(高大)对应,这应是为突出瓦赫兰作为救世主的强大形象,而非仅是外形上的高大。同时,大《本达希申》与《赞德》未提到瓦赫兰·楚宾认为萨珊波斯篡夺了安息的统治,这应是因为从宗教角度,萨珊波斯尊奉琐罗亚斯德教,是琐罗亚斯德教重要时期,瓦赫兰·楚宾则是借用琐罗亚斯德教从政治角度考虑推翻萨珊波斯的合法性。大《本达希申》将瓦赫兰事迹置于波斯灭亡后明显时代错乱,很容易让人认为瓦赫兰是波斯灭亡后的人物。琐罗亚斯德教在波斯灭亡后被伊斯兰教取代,琐罗亚斯德教文献将瓦赫兰事迹置于波斯灭亡后,显然是想借此说明琐罗亚斯德教将来的复兴,带有明显宗教情结,却罔顾了历史事实。
但是,对比大《本达希申》与《赞德》关于瓦赫兰征战记载与《帝王之书》稍有不同。《帝王之书》记载瓦赫兰·楚宾出现前,波斯遭遇突厥、拜占庭与阿拉伯人入侵—大《本达希申》(27节)记载罗马人行使一年主权,应指拜占庭入侵,非指吐火罗;《赞德》记载(12∼23节)战胜突厥后,瓦赫兰以伊朗东部与中亚为根据地,获得“中国与印度等地支持”(中国与印度高举横幅的军队……向凯效忠),从迦布罗斯坦出发,一度统治“印度斯坦、罗马、突厥”—瓦赫兰·楚宾打败突厥后,占领突厥属地,即印度北部、阿富汗等中亚地区,罗马则有夸大之嫌,应指其抵御拜占庭入侵;不同的是《帝王之书》所记瓦赫兰·楚宾并没有获得中国支援。对比而言,龙朔元年阿罗憾显然得到了中国军队支持,此与《赞德》所记瓦赫兰获得中国军队支持一致。
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救世英雄瓦赫兰事迹来源的另外一种可能,即主要以瓦赫兰·楚宾为原型人物,同时吸收了阿罗憾等与其身份、活动区域、主要敌人以及承担复兴波斯重任等相似人物的若干史实。塞雷蒂便认为瓦赫兰传奇具有多种来源,除了阿罗憾外,可能还包括波斯国王瓦赫兰·古尔(Wahrām Gōr)。[58]瓦赫兰·古尔(420∼438年在位)统治较为和平,仅与拜占庭、笈多王朝有两次短暂战争,427年取得了对笈多王朝胜利,将波斯东部边界延伸至阿姆河,在当地赢得了广泛声誉。[59]很显然与瓦赫兰·古尔相比,瓦赫兰·楚宾拯救波斯于危亡之中,并以琐罗亚斯德教末日观念为自己辩护等,更符合瓦赫兰原型人物形象,但或因瓦赫兰·古尔与拜占庭、中亚的战争又与瓦赫兰部分事迹相合,因此被塞雷蒂认为构成了瓦赫兰形象来源人物之一,阿罗憾亦因如此。因此,琐罗亚斯德教宗教文献中的瓦赫兰应是在瓦赫兰·楚宾原型人物基础上,吸收了与其事迹相似的历史人物而形成,甚至在叙述中出现了不一致或矛盾的地方,很显然阿罗憾、瓦赫兰·古尔等人有可能成为这种来源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