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方军读书会
思维的乐趣(www.mindmeters.com),著名群组博客网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你关注的亚冬火炬手是谁? ·  2 天前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你关注的亚冬火炬手是谁? ·  2 天前  
甘肃公安  ·  节日我在岗丨海报里的年味是守护 ·  2 天前  
甘肃公安  ·  节日我在岗丨海报里的年味是守护 ·  2 天前  
梅特涅的信徒  ·  特朗普的经济战线再扩大:全球税收体系面临冲击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方军读书会

知识探索笔记:简单地读书与求知,像旅行一样

方军读书会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9-03-10 09:03

正文

三则知识探索笔记,讨论:简单的知识,求知旅程的比喻,以及读书的小建议。

知识探索笔记 038 知识的高深与简单

如果最近都在看这组笔记,大概你已经知道,这段时间,我对“高深的知识”很看不上。

这个看法有两个场景:场景一,我们所在的这一行——知识付费或知识服务——所提供的知识产品,好像特别关注喜欢的知识。

我知道,这样的东西,用户会“买”。但总觉得哪里不对,我是推己及人:我这样热爱高深的知识的人,都用不上,你们被劝着买了,能有多大用?

场景二,对我个人来说,可能近期累了,翻书休闲时,总选不那么高深的。

比如读书,最好一本书就那么一小点东西吧,一个简单的概念,一个小时就翻完。

甚至,一本书就那么个标题吧——比如昨晚翻阅的松浦弥太郎《关键是品味!》,其实标题就够了。又比如恰好想起以前读过的山下英子《断舍离》,标题足够。

当然,标题是不够的。手上没拿松浦的书,翻阅的时候的确想说,写一次摘要笔记,把一些觉得有启发的话留几句出来。(摘几句的,下次有书的时候。)

他讨论的所谓品味,并不是高深的品味,而大概是“让人觉得舒服、愿意再见一次”的日本式和人交往的品味。

讲实话,看着普通,但好难做到。比如他说的,早上跟人打招呼,别只是“你好”,而能是“某某,你好。”

换位思考, 如果你身在较高的地位,你观察一下,人家跟你打招呼时是不是说名字了?

这是松浦弥太郎作为相对年长而在高位,愿意絮絮叨叨分享出来简单道理吧。

比如他说的,跟同事说话,用敬语。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别说,“小王”,而是说,“小王先生”。理由嘛,是因为跟同事讨论,你难免会严厉、批评,敬语其实是表示,这是对事不对人。

比如他说的,又或别的地方看到的,在容易搞出巨大声响出来的地面,比如硬木地板和瓷砖地面,别穿那些加剧声响的鞋子。不是针对性别,我发现女性的鞋子很容易特别响,硬底皮鞋?

很多事情,说来简单,做到好难,持续做到更难。比如说一两个小事。上下电梯,能让人先下。开门时,帮人拉下门。周围能做到的不多。

这是我想说的“简单的知识”,幼儿园的知识。现在流行的,是博士班的知识。

知识探索笔记 037 求知的旅程

最近的伴读书是两位日本学者各写一半的学术随笔《带你踏上知识之旅》(中村雄二郎、山口昌南),一位是哲学家,一位是人类学家,他们的共同点是把求知的过程,看成是探险、旅游等等。

人类学家这位(山口昌南),一再引述这样一句话,因为他把自己的学术旅程(知识认知上的,和现实世界中的学术旅行)看成是“充满了岔道、绕道的旅行”。他反复引述谷川俊太郎(日本诗人):

“即使走过了目的地,也还是想要继续走下去。”

关于知识,我这几年关注的是两方面,一是自然是向前探索,不一定是人类知识的向前探索(这是学术的范畴),但至少是个人知识的向前探索。

另一个,则是如何把自己了解的知识,变成其他人能懂的。这个既有自己在做,也有协助别人做。

就第二个方面,我想,旅程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类比,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对照自己的感想。

比如,最近我觉得,怎么样把知识变得易懂,让人(用户)能够参加轻松的旅程很重要。这可能是好的旅行指南或旅行服务干的事,去东京,告诉你10家要去的餐厅,一家一家的吃过来。

又比如,博物馆里面的语音导览,按着数字,一个一个地听了,可以大体上有一个了解。

但是,我们去了一家博物馆,听了所有的语音导览,我们就完成一次好的博物馆之旅吗?

很难讲,可能是很差的博物馆之旅。

又或者,去听一个古典音乐会,我们看了详尽的节目单,甚至听了先导的介绍课。但这些可能跟自己的体验没多大关系。现场听了才知道。

也可能,反复地听了录音,然后有一天才有点感觉,听到妙的地方了。很有可能,我们根本讲不出妙的地方,只能说,它真的很好!

知识产品,适合哪种求知之旅?如何做,让它更好地服务相应的求知之旅?沿着这个比喻,应该可以讨论很多。

以前,关于知识产品,我有个比喻是咖啡豆、胶囊咖啡、挂耳咖啡、饮料咖啡、速溶咖啡等等。

旅行,也是一个好类比,用来说知识产品的场景。

关于「伴随性阅读」的说明:

关于用一本书伴读的好处,我以前有过讨论,就是在做其他一件大件工作的时候,拿一本还不错的书,反复地读,伴随整个过程。如果项目长的话,这本书甚至会读几十遍。好处是,手上正在做的项目,和书里的东西,会形成一种奇妙的对照。

知识探索笔记 034 致读死书的我(你)

知识付费热潮里,很多产品是和读书有关的,比如各种各样的读书会,比如图书音频解读。

读书,终究是好事。多年前我们编辑经观《书评增刊》时,当时主要从供给这一方考虑的,我心里的一个假设时,不批评烂书,因为好书很多,谈好的就够了。唯一要批评的是伪书,但那不是我们的范畴。

最近看了一些人的读书体会,既有原来爱读书的人(以读书为乐的人),也有这一波浪潮里开始跟着读点书的人,突然很紧张,就想起开头这句话:致读死书的你。

以前王强出过一本书名很好玩的书,《读书毁了我》,书我没读,我知道书名是为了搞笑。但我觉得很好,因为有人说,读书重塑人生,那天天拿读书当饮料喝的人,可以开个玩笑。

- 读书别那么一本正经。

致读死书的你,这是第一句话。还记得吗,以前填有什么爱好(hobby),不少会写读书。对的,读书,就是一种爱好而已。

随便读读,随便看看。你们那么一本正经读书的样子,我都想笑。如果不是在求学期,那就没必要用求学期的方式读书。即便是,那求学期读的书,和现在增长见识读的书,也不一样啊。

- 别读那么多。

最近看到一位老一辈人文学者写的回忆文章,题目是,我们都曾是“书的饥民”。以前的中国有一段时间,的确存在书太少的情况。

但现在,读者们遇到的情况是,书太多了。一下子想读太多,从这本跳到那本。多读挺好,但另一方面,看到喜欢的,多读几次会不错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