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王晶跟想象中不太一样。
”
记忆中的王晶,是个俗人。
拍电影,他追求以制片人的眼光控经费,能花十块决不花十一。
电影拍过180多部,水平有高有低参差不齐。
说得狠的,会给他安一个“烂片之王”的名头。
同时,他又很会抓取女演员的美。
邱淑贞的风情万种,出自他的镜头。
人家说他“色”字当头,他倒将其使用成一种艺术,会引导、会抓取,更包装得漂漂亮亮。
尤其过了多少年,还能“冲冠一怒为红颜”,不愧对女神毒唯的美名。
饶是褒贬不一,他到底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了影史上。
但这次《圆桌派》里的王晶,却跟记忆中有点出入。
也许是我们都太深陷刻板印象的作用,总觉得王晶跟他的电影一般,像个尘世里热热闹闹的酒肆。
其实想来,也许他更像酒。
王晶,真会聊。
窦文涛问他,王家卫和贾樟柯更喜欢谁?
他回更喜欢王家卫,因为贾樟柯技法不行。
窦文涛说那王家卫喜欢拖,老亏钱。
王晶就说:
那你理人家什么呢?
人家自己找钱来亏,那是人家的准则。
寥寥几句把准了王家卫的脉象。
联想到前几天网络上调侃 “被王家卫迫害的演员综合征”,原因就是他拍戏无剧本、等灵感、周期长。
可行内的王晶来看,反过来那就是做事的准则。
谈到电影们面临的各式各样的评价,他的观点也很有趣。
“影评界从来是最没有规格的。
任何人都是影评人。
有什么参考价值呢?
”
也真聊得深。
比方聊喜剧,就聊出了喜剧丛生的规则。
人为什么会为“喜剧”而发笑?
桌上的嘉宾说,这种好笑和惨必须不具有代表性,一有代表性就会笑不出来。
窦文涛总结,一有感情,就不好笑。
窦文涛说,喜剧好笑的点在于所谓的“反转”。
怎么对付“十年以后我在李嘉诚的别墅里看着你”,改为 “哼,十年以后你在那里的佣人房里看着我”,那种情绪积累后的解锁,就会产生喜感。
王晶则觉得,那是小规律,不是大规律。
喜剧的大规律是:
推翻规范。
所谓的规范的靶子可能是政治、宗教、性,但这些其实又是不可说的。
而现在还有多少人想逗观众笑?
王晶觉得,想要逗笑观众的人越来越少了。
他举例,“比如《飞驰人生》里的沈腾,他开始演爸爸,他想死。
”对比《夏洛特烦恼》里的夏洛,确实那时想逗乐观众的心,好像分量更足。
但王晶自己现在也不行。
“现在没有一个我满意的喜剧演员,所以我不敢拍。
有跟你想法一样的喜剧演员,你才能拍出最好的喜剧。
” 顺带轻飘飘打散人们对他与周星驰往事的狐疑,其实原因特别简单,就是“大家都想做一件事,都想当导演了。
”
在他以为,喜剧是所有表演里最费神的,喜剧电影也是所有电影里最难拍的。
拍喜剧最难的地方恰恰是:
你要说服自己这样做。
王晶,也是真睿智。
一场节目下来,他几乎解答了人们对香港电影和导演大部分的问题。
让人刮目相看的,就是那份在世事沉浮之后留下来的智慧、清明和率真,当然是无法被复制的。
香港电影为什么没落了?
王晶说,香港电影的崩
溃根本不是因为素质,是因为最大的买家,台湾崩溃。
他以为,香港导演来内地拍电影还是可以吃得开,但还是没有像“开心麻花”一样,做到那种程度的“情绪共振”。
“大家用同一种共振长大的,终归是好一点。
”
窦文涛提了个非常经典的问题,为什么电影市场钱越来越多了,环境越来越好了,反而片子的质量没跟得上?
王晶说俩字,“状态。
”
“导演跟运动员一样的。
”
“以前你回去睡一张单人床,吃一块面包就回来了,状态好。
现在你住大别墅了,开奔驰了,然后给你特别多的东西配合。
你状态下去了。
”这就导致很多以前能做到的事,现在做不了了。
从王晶的谈吐里看到的,是一个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形成的「大家」。
懂行情、懂自己、也懂众生。
说的道理,甚至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通用的。
他们活成了千万人口中的样子,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