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奥兰多迪士尼的演出让我印象深刻,一度让我“热血沸腾”。
当超宽屏幕上的解说落下帷幕,屏幕中央缓缓升起一尊林肯的蜡像。他庄严肃立,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带领观众穿越时间,回到那段历史。他开口道:“一百年前(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舞台上的演绎复杂得多。林肯的目标并非为了解放黑奴,而是为了阻止南方的独立。在给《纽约论坛报》编辑格利雷的一封信中,他毫不掩饰地写道:只要能够维护国家统一,他既可以选择解放所有奴隶,也可以选择不解放任何奴隶。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北方的三个州仍然允许奴隶制,却未受到任何影响,而林肯只解放了南方敌对州的奴隶。这一选择更多反映的是政治策略和战争需求(即,统一国家才是重点),而非单纯的道德追求(即,解放黑奴只是策略)。
尽管如此,这场演出通过灯光、音乐和氛围的巧妙设计,依然深深打动了许多观众。美国式的爱国主义在这种场合表现得淋漓尽致,唤起了观众对国家历史和价值观的情感共鸣。
然而,这种对历史叙事的“消费”,常常伴随着某种盲目崇拜(如:林肯太伟大了,为了解放黑奴)。许多人更像是“消费者”——欣然接受经过包装的理念与情感,却缺乏对历史真相的深度反思和批判性解读。
真正的主体意识不在于被感动,而在于能够独立思考,对那些被精心设计的叙事提出质疑,看清其背后的逻辑与意图。
我突然想起,在伦敦的某一堂课上,授课教师将“爱国主义”定义为一个贬义词。这种观点虽然犀利,却令人深思。
我不会因为赴美留学,然后盲目鼓吹美国的天然正义,然后痛骂中国,展现自己的优越感。
我一直认为:
整个人类,都是一个屌样。
当然,坚守内心且周旋于现实,的少数人,还是值得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