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格隆汇
格隆汇旗下公众号。分享和探讨港股、美国中概股以及少量估值确有吸引力之A股的投资线索、投资机会与投资心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秦朔朋友圈  ·  五十岁,还能做什么?之内核发达 ·  3 天前  
第一财经  ·  特斯拉最新回应:假的! ·  5 天前  
飞鲸投研  ·  医药中的大雷,乐普医疗,瞒不住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格隆汇

从寰宇变“千”看香港电影消亡

格隆汇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1-19 18:48

正文


不久前,一则新闻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寰宇影片把自己的电影库(包含202部电影)卖给了北京爱奇艺,作价1.78亿元人民币。




寰宇?就是那个小时候经常出现在电影前面小片段里的寰宇?就是那个当年以《少林足球》获得超过6000万票房,成为当时香港史上最高票房华语电影的寰宇?


查阅之后发现真是那个寰宇,其母公司寰宇国际金融(1046.HK)称,卖影库得来的钱,其中一小部分拿去还集团的贷款,剩下的钱则将用来发展集团的证券交易及孖展融资业务。


再往前翻,发现集团在16年7月份的时候为了让自己名字听起来和现有业务更有相关性,在自己名字后面加了“金融”二字,变成“寰宇国际金融”了。


根据其2016年财报(其会计结算日为每年6月30日),与电影相关的业务(电影发行及放映、授出及转授电影版权)的业务收益已经由15财年的58.5%降低到37.2%。卖了片库没几天后,就在1月18日,寰宇国际再次宣布拟配售3.2亿股筹资1.59亿港元,用于发展该集团的孖展融资业务。


这样一看,曾经风光一时的寰宇电影业务,已经逃不过被寰宇渐渐打入冷宫的命运了。

 

>>>> 一路走来的寰宇


寰宇也不是一开始就制作电影的。1986年,林小明与妻子赵雪英创立的寰宇激光录像有限公司,当时只是一家小型录像发行商。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涉猎电影制作与发行,通过把电影版权转售给国内音像出版社,借此建立新发行网络,并成立世纪创作室有限公司、纵横制作有限公司、数码节目制作有限公司和寰宇影像国际等公司进行电影制作。1999年,寰宇国际成功在港交所上市


算历史,寰宇远不是香港资历最老的电影公司,但它运气比较好,正好赶上了香港电影繁荣的好时候。寰宇制作的电影不乏良品,比如《少林足球》、《双雄》,《三岔口》等,有超过2,500套电影节目的庞大电影库。笔者在广东长大,小时候看的电视台经常来来回回地播香港电影,片头的片段便常常有寰宇的标志,印象颇有深刻。当时寰宇的日子可说是过得相当舒适。


但随着时间推移,根据现在在网上能找到集团最早的年报,2006财年时,集团的录像发行业务占总营业额的41.5%,电影放映、授出及转授电影版权占51.8%。再看看这块寰宇原本的重要业务近十年的变化,会发现它每年跌宕起伏的增幅就如同过山车一样刺激。但如果我们只看最近2016财年的收入,再对比07年的收入,会发现十年过去了,寰宇在电影相关的业务收入却下降了足足41.84%。而在国内电影业狂欢的2015年,它的相关收入也并没有很理想。

     

 

然而这块业务在16财年之前,在寰宇国际总营业收入里占比一直在50%以上。寰宇这些年的经营状况,在此可见一斑……




>>>> 苦求变,屡屡不顺


电影营收的不确定性太高了,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还不寻求其他出路,很可能最后就是“死路一条”。从公开资料上也可以看出寰宇这几年一直在寻觅可以扩宽自己营收来源的门路。一开始,它的尝试都没有离“老本行”太远,都是纵向或横向地扩展自己的产业链覆盖。


13年底的时候向持有贵州多彩城52%权益的两公司发行可换股票据引入两个贵州民企,倘若票据全部行使,这两个公司就会成为寰宇的第二大股东。当然多彩还有另外一层关系,其余下的48%是由贵州省国资委组建的贵州产业投资集团持有,当时多彩手上有一个总投资420亿元人民币的多彩贵州城的大型文化、旅游项目。根据协议,寰宇可以在城内供游客参观的电影特效制作基地,电影拍摄基地,电影创作、演出及制作人才的培训基地及3D、4D高级影院等等。此举估计一方面纵向扩宽自己的产业链,另一方面也想着攀上国资委的“树荫”好乘凉。然而这个合作一再延期,先是推迟到14年底,再拖到15年底,直接合作协议失效终止。


之后又与骏科网络(8081.HK)组了个合资公司,尝试电影和手游的结合。这个方向的投资后来如何了?按照目前的新闻来看,并没有看到太多成绩。骏科网络也几经改名,先是改为中国手游文化,现名为互娱中国,从近两年的它们俩时不时互相入股的情况来看,且不论成绩如何,倒是成了互相帮衬的“好兄弟”。


再往后,寰宇拓展业务的范围显然“任性”了许多,收购频率高,业务也多种多样,然而依然有一些最后并没有如期实行。


14年下半年,寰宇国际接连表示拟开拓汽车租赁业务,收购中港手表业务,眼镜架生产业务,以及组合资娱乐企业来拓展其中港娱乐业务,不过最后汽车租赁没有后文,眼镜架生产谈判终止。15年转而涉足眼镜产品零售连锁业务,分别收购了香港茂昌眼镜和海越的权益,用可换股票据的方式增持了寰宇钟表。8月份的时候先后收购了彩耀国际娱乐和股份以及永锋证券。10月份,购入教育及培训业务公司爱拼集团51%的股权。


至此,寰宇“自救”般扩张终于告一段落,从它后半段的收购历程来看,无处不反应其又“慌”又“乱”的阵脚。

 

>>>> 渐行渐远的香港电影


寰宇变成如同一个手足无措的孩子一样找活路,差不多就是香港电影的一个缩影。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由邵逸夫的邵氏兄弟把香港电影带到“飞起”,硬是闯出个“东方荷里活”的名声,称霸香港电影届近30年。后来邵逸夫经营思想渐渐守旧,70年代初,邹文怀、何冠昌等元老出走成立了嘉禾,带出了李小龙、许冠文、洪金宝、成龙等港产片巨星。彼时香港电影正好开始打开国际市场,嘉禾凭借旗下影星的作品很快成长为能与邵氏兄弟对抗的公司,其国际影响力远至好莱坞,成龙于80年代首次踏进好莱坞。




但是文化发展总是离不开物质发展。二十世纪60年代,香港电影的发展离不开出口加工业的发展。经济腾飞既促进了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又为电影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再加上香港的文化氛围更为宽松自由,香港电影的发展和繁荣都在情理之中。


然而到了90年代开始,美国电影产业的数字化浪潮极大地冲击了香港电影——更加逼真、更加炫酷的大片,我为什么不去看?于是香港电影原本的海内外市场全部受到严重挤压,这时候香港本土市场的限制就凸显出来了:这儿人就这么一点,票房最多最多也只能去到当年破纪录的6000万了。我也想要拍好莱坞那样的特效电影,要怎么筹钱?


后来97回归,大陆市场在香港电影面前,犹如一块未开发的宝地。对于当时只能通过影响复制品来看电影的大部分大陆观众来说,香港电影有着极高的辨识度和认可度,经典台词、香港影星和那几位著名导演都是经典般地存在。有着这先天优势,无论是大陆还是香港的电影人,都觉得香港电影是可以在大陆闯出一片天下的。


然而十多年过去了,香港电影在大陆市场,显然有点“水土不服”,一直不温不火。2013-2016年11月为止,每一年的票房前100位中,投资结构和演员地域构成与这两部类似的港味电影共27部,得出平均票房为3.82亿元人民币。




还有,07年的时候邹文怀决定隐退,嘉禾变成了“橙天嘉禾”,原先邵氏兄弟09年时宣布退市,现在的邵氏兄弟是16年重新借壳上市,和电视广播(TVB)一道都归了黎瑞刚。英皇电影和中国星在各自集团的“小角落”里,电影制作都不是什么主要业务,黄百鸣之前刚卖了一大部分自己一手创建的天马影视股份,寰亚传媒和比高集团,则市值均不达10亿。各大电影公司的日子都不怎么好过。


我们再来看看近几年寰宇国际在资金上的操作,就会发现他们的窘境,早现端倪。


先是2013年下半年的一套“组合拳”:6月中旬,林小明以180万港元价格出售大屿山物业,公告称筹得的资金将用作集团营运或制作电影及电视连续剧。仅仅两天之后,林小明又抵押了自己手上的所有股份(约占总股本50.19%)向金利丰贷了1个多亿。8月初,宣布更换财务总监。9月17日配售3.42亿份0.25元行使价两年期认股权证。10月3日宣布林小明0.27元场外协议卖出了5亿股,筹得资金的净额约为1.31亿,还了之前借的钱,林的持股量由原来的50.16%降到了20.97%。这套动作搞完之后,截止14年底,寰宇国际陆续发行可换股票据、出售物业、转让合资公司持股以及进行了两次配股。


到这里为止,公司的融资手段还是比较正常。然而,到了15年,公司的举动开始愈发耐人寻味。3月份股份十合一,然后马上把每股面值0.19元削减到0.01元; 5月份宣布1供2筹了3亿元,每手买卖单位由5000股变成15000股。16年3月份再一次十合一;4月份宣布更换会计事务所,由原来的四大之一普华永道换成了名声远不如前者的国富浩华;八月底再次1供2,这次筹了两亿多。除了合股供股,这两年期间寰宇国际还进行了三次配股。


是不是觉得这些行为如此熟悉?


堂堂一个香港有名的公司,最后还是落得要出老千的境地,无法不唏嘘。

 

>>>> 香港记忆


很多人的香港记忆都来自于小时候的香港电影和TVB剧集。里面有诸如“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一家人,最重要是齐齐整整”等等的经典台词,有维多利亚港、西洋菜街、海洋公园等著名景点,还有钵仔糕、碗仔翅、鱼蛋、臭豆腐等街边小吃,连同一张张熟悉的脸,伴随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构成一代人集体的香港印象,最后变成情怀。


所以说为什么香港电影在大陆却一直不温不火?


我想,原因大概和记忆中的食物差不多吧。我们都有一样小时候吃过的,被誉为世间美味,现在几乎找不到了的食物。辛辛苦苦,寻寻觅觅,如果真被找到了,吃下去的瞬间,就会发现它的美味不再如前。不一定是它变差了,只是我们的记忆,偷偷将它美化。我们所怀念的,都只是记忆中,不知不觉被美化了那样东西而已。而我们美好的香港记忆,可能也只是那几部电影,那几句话,那几个人,仅此而已。


或许导演是知道这件事情的,所以这些年的香港电影,总是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梗被炒冷饭,看着不一样的脸,不一样的身形在模仿同一个人,戴着同一套表情,重复同一套台词,乐此不彼。


但就算如此,它也不是原来的经典了。就算还是那个经典的王家卫,也有可能新拍出个一星电影。新的经典不出,旧的经典已死,香港电影还应该怎么盘活?


格隆汇声明: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


利益声明: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未持有该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加入格隆汇

 投稿给格隆汇:[email protected]

 添加微服妹妹微信号:guruclub_011

 参加格隆汇三大线下活动:汇说、汇路演、汇调研

 广告投放:0755-86332133-823 

 商务合作0755-8633213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