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民谣与诗发起了《我的诗篇》众筹观影,没想到应者如云,反响热烈。
《我的诗篇》导演吴飞跃说,“如今,电影市场存在着一个问题,我们常常听到观众想看某一部影片的呼声,可是他们在家附近的影院里却根本看不到;影院经理却说,我排片了呀,好像没有人来看啊;发行公司则说,你们在发行上花的钱不多,宣发费也不多,我怎么帮助你来做呢?”
是的,在当今时代,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人很多,但生活在同一座城市、还有着共同的爱好、甚至连一些微小的偏好都相似的人,实在是难找。
而今,《活着》的导演范俭拍了一部小众的纪录片,记录余秀华老师这两年来的点点滴滴——《摇摇晃晃的人间》,这部纪录片已经在全国完成了百城点映,接下来,我们要让这部片子被更多人看见。
关于这部片子,我们看了最早的点映,也是觉得,片子真好。
文章请戳:余秀华:我始终不能象她们一样去爱
一部偏文艺、偏沉静的影片,不会没有人喜欢,只是要找到喜欢它的观众,并把他们聚集起来,很不容易。他们的观众多散落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纪里,要彼此嗅识相认,谈何容易。
我们觉得,既然每一座城市都有热爱诗歌、热爱纪录片的文艺青年,他们未必会非常关心院线排片很足的商业片,甚至他们日常观影的渠道,都很可能不是电影院,而是一些小众的网站。
但电脑上看怎么会有电影院那般的观影效果呢?
好的纪录片,是值得在电影院去看的。
于是,我们决定,发起《摇摇晃晃的人间》的“万人观影计划”。
无论你是谁, 在哪座城市,只要你对余秀华、对诗歌感兴趣;只要你能够联系到合适的电影院;只要你能聚集起百十个跟你一样的同类去看这部纪录片,那么这个接力棒就交给你。
于是我们与大象点映联合发起了这场“万人观影计划”——我们的目标是在全国发起200场点映,将这部优秀的纪录片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看见,也让诗歌真正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摇摇晃晃的人间》
余秀华的人和她的诗歌是一样的,有雪有火,既浪漫又粗野。她能随时随地制造金句“活着就是胜利”,又能悄悄“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一颗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导演范俭在着手拍这部片子时,她已走红全国。但她那时仍住在武汉横店村的农舍里,也没有离婚,她的母亲也还好好地活着;
彼时她的生活里,一头是虚妄的名利,一头仍是破旧的村舍。
拍完这部纪录片,她已搬到新农村,成功离婚,母亲罹患癌症过世……
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她仍然一刻不停地在做两件事:写诗与期待爱情。
“我已经42岁了,但我现在所期待的爱情,跟我十几岁时候,是一模一样的。”
至于原因,在这部片子里,你能找到答案。
去年,有“纪录片界奥斯卡”之称的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IDFA)评委会就把评委会大奖颁给了这部中国纪录片,其颁奖词毫不吝啬赞美:
“想要制作有关诗歌的影片而不落俗套很难,但《摇摇晃晃的人间》做到了,它如诗一般,以细腻而富有启迪的形式描述了一个非凡的女人。”
88分钟的电影,像是一首漫长的诗。导演用独特的视角,聚焦了这个饱受争议的女诗人。细腻而真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余秀华与诗人身份相违和的农村女性的爱与人生,以及她面对不完美的身体和命运的抗争历程。源自内心的力量,让现场观众一次次为她鼓掌。
这个女诗人先是意外走红,而后名利加身,然后她想要离婚。她的离婚引来很多争议,甚至非议,余秀华一一坦然面对。
她说:“所有说我不应该离婚的人,他们是没有经历过这些事,要不然就是他们觉得婚姻本身对一个女人来说非常重要。还有一部分人觉得,我是出名了,有钱了,抛弃了糟糠之夫,但是我觉得所有的舆论与我现在获得的自由相比,自由更重要。”
她强调说,自己内心可以感受到的东西,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的,“相比我的名声是好是坏,我更在乎的是我从这个事情当中获得的真正的解脱和自由。”
电影《摇摇晃晃的人间》的英文片名叫作《Still Tomorrow》。导演范俭说,这个英文片名是全剧组上下一致投票决定的,因为它表达了人物很内在的情感状态,“渴望明天,又无处寻求的明天”。
影片以余秀华的一句诗结尾——“难道还有明天,可惜还有明天”。
前一句去日苦多,后一句来日方长。
——END——
个人发起众筹观影方式
1、点击阅读原文,填写相关资料。
2、如通过审核,工作人员会与你联系。
说了这么多,只想问一句
你愿意发起一场
众筹观影吗?
关注民谣与诗
遇见,相似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