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章鱼读书
我是陈章鱼,读书达人、知乎52万关注答主、领英/分答头条特邀专栏作者、分答第一批答主。 来和我一起读书吧!聪明地读书,才能读得聪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慈怀读书会  ·  只要心灵不老,岁月常美常好 ·  2 天前  
慈怀读书会  ·  撑不下去的时候,就去读读蔡磊的《相信》 ·  4 天前  
书房记  ·  解读路遥永远是进行时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章鱼读书

怎样把别人的成功故事变成自己的一针鸡血?

章鱼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10-30 06:00

正文


1

本周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著名广告人小马宋老师的《朋友圈的尖子生》。在这本书中,小马宋介绍了他的十三个有趣的朋友,也是外人眼中的成功者,比如搜狗输入法之父马占凯、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李叫兽、「得到」的CEO脱不花等等。

然而这篇文章,我不想只限于介绍这本书。我想通过这本书和你聊一个更大的话题:我们要用怎样的态度,去读别人的成功故事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止需要定理,还需要例题,我们往往是通过例题来理解一门学科或者这个世界的。

对于人生,也往往如此。成功者的故事,就是我们的「例题」。

有的时候是道理太高深,必须要通过模仿他人怎么做,我们才能找到方法,有的时候干脆就没有找到那个一定之规,我们只能亦步亦趋跟在成功者的后边。

小马宋老师的这本书写的是成功者的故事,我们每天在手机里看到的大量文章,也是成功者的故事,连「二十四史」也多半是故事。

可是对于很多人,往往有这样的感觉:在读故事的时候,感觉受到鼓舞,感觉受到启发,但是放下书或者手机,他还是他,我还是我,自己还是没有变化。

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让这些故事对自己产生影响呢?

我的建议是,你要有意识地去寻找三个点。


2

第一个点:在别人的成功故事中,寻找你的「痛点」。

所谓「痛点」,就是那些持续困扰你的问题,它让你感到焦虑,你却没有解决的办法。

《朋友圈的尖子生》这本书,就解决了我目前一个很大的痛点:如何和更厉害的人成为朋友?

这半年的时间,我认识了很多厉害的人,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收获颇多。但是也有很多厉害的人,我是交臂失之,有时候互相加了一个微信却找不到共同的话题,最多只能在他发的朋友圈下边留个「哈哈」「不错」「好厉害」,成为最最低级的「点赞之交」。

在《朋友圈的尖子生》这本书里,小马宋一一描述他和这十三个朋友都是如何认识的。

其中有非常主流的情况,比如和马占凯老师认识,是托朋友从中牵线。和青山资本的总经理李倩认识,是因为他们都在「在行」的一个行家微信群。和李叫兽成为朋友,是当年李叫兽在小马宋的微信公众号留言,约他见面,因为李叫兽当时已经在业内有了知名度,所以小马宋欣然应允。

不过有一些情况,就明显多了一些设计,比如小马宋在书中介绍他是如何认识罗振宇和脱不花的。

2014 年,罗辑思维推出月饼,并且根据官方的说法,集齐十盒就可以「召唤」罗振宇,小马宋借此机会去到罗辑思维办公室,和罗振宇见了面。

结果当天来了 20 个人,搞成了粉丝见面会。对于小马宋来说,这样泛泛交谈没有意义,他必须引起罗振宇的注意。

所以他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拿出了自己最硬的内容:奥美的副创意总监、蓝标的策划总监、在戛纳广告节获奖。

尤其他提到了一点,引起了罗振宇的注意。

小马宋说他有一个公众号,当时只有 2 万粉丝,而他出了一本书叫《一本全是广告的书》,在他的公众号卖了 1 万本。

而当时罗辑思维拥有数百万粉丝,卖得最好的书不过 5 万册。罗振宇当时就说,你这个真的很厉害,我们应该聊一聊。

在聊到罗辑思维的节目时,小马宋提出来可以帮他策划一期广告专辑,并大概说了自己的计划,这样,他成为了那20个人里,唯一和罗振宇交换手机号的人。

接下来,他为罗辑思维策划了「甲方闭嘴」活动,自此,和罗胖以及脱不花都成为了朋友。

看完这一段,你会明白,想要和你认为厉害的人成为朋友,你至少要寻找到三个理由:初次见面的理由、建立联系的理由、持续见面的理由

而像我之前提到的,只能沦为「点赞之交」,那就是我没有找到后边两个理由。

更有意思的,是他讲述怎么和马佳佳认识的。小马宋在书里很坦诚地提到,在写这本书前,他并没有和马佳佳聊过。最后他的解法是,从中间人那里要到了马佳佳的微信,趁着要写这本书采访的名头,顺利见到马佳佳,一番深聊之后,两个人成为朋友。

这就不禁让人感慨,原来还有这种操作。

读完这一段我就在想,我也在写一本书,我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和哪些人建立联系?

在这些成功故事中着重寻找你的痛点,你最容易把他人的智慧投射在你的生活中。因为痛点的焦虑会促使你主动,
主动思考,主动移植,主动行动,也就避免了故事和你不产生交集的尴尬。

当然,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就是你需要知道自己的「痛点」是什么。往往只有两种情况:

要么是有些问题真的痛到你无法忽视,要么就是你有意识地在积累自己可以改进的方面。


3

第二个点:在别人的成功故事中,寻找你和他的「焊点」。


所谓「焊点」,就是一些共同的特质,让你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能牢牢绑在一起。


人是趋同的动物,天生会对和自己有相似特点的人产生好感。「孕妇效应」也让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有「焊点」的故事之中。

学习的第一步,正是信任和倾听。想象一下,如果你现在有 20 个老师,你会从哪一个老师那里学到更多?

一定是那个你最喜欢,又最能引起你注意力的老师。

对于我来说,我和书中人物的焊点,就是阅读。

在这本《朋友圈的尖子生》中,算上小马宋本人,一共写了 14 位,其中正好一半的人都提到大量阅读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包括李倩、马文亚、李叫兽、马占凯、冯鑫、剽悍一只猫和小马宋本人。

所以这一半人的故事,我看得格外仔细,因为我想了解,阅读对他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把读到的知识真正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比如李叫兽的方法让我印象深刻,他在一本讲神经心理学的书中看到这样一个结论: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这句话读来最多花 5 秒钟,可是李叫兽对这句话研究了一个小时,他问自己:我遇到的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所解释?他要求自己至少找到 5 个现象。

他想到著名的广告文案,比如 iPod 的「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 M&M 的「只融在口不融在手」。

他又挑出文案,发现流传的谚语也遵循这个规律,「一石二鸟」、「惊弓之鸟」、「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他又发现连谣言也是视觉化的信息,比如 WIFi 能杀精……

这样,他就和这个知识点建立了联系。而后他在写自己的文章时,也在努力应用这个原理,比如他在分析文案写作的文章中,没有直接使用「追求语言华丽的人」「追求用户影响的人」,而是使用了「X型文案人」和「Y型文案人」。这样,就让人一下子记住了。

甚至,他说他要在求婚时,也要使用这样的话术,不说「我想和你永远在一起」,而是「我希望有一天我们都七十岁了,仍然能手牵手走在沙滩上」。

之所以这一段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因为我找到了我和李叫兽之间的「焊点」。

焊点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帮助我们抛掉很多自我怀疑。

我们每个人,虽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一无是处,我们一定有值得坚持下去的方法、思想和品质,不幸的是我们经常会自我怀疑,我们也不知道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质是不是应该坚持的。

而故事中的「焊点」,往往能指向我们和故事中人物的共同点,当我们发现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质,同时也是别人身上的闪光点时,我们自然就可以更加坚持了。


4

第三个点:在别人的成功故事中,寻找他的「污点」。

这个「污点」不是指丑陋罪恶的一面,而是你在阅读他的故事时,你发现自己最不能同意,或者最不能接受的一点。

前边提到,如果有20个老师,你会从自己最喜欢的老师那里学到最多,而我回想自己上学的经历时,我发现其实还有一种情况,我也能学到很多。

那就是我不喜欢这个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会想方设法把他驳倒,为此还会回去查阅不少资料,反而,我也学到了很多。

比如这本书中介绍的杨超,曾经一毕业就成为新东方西宁分校的校长。她在中国传媒大学时,曾经组织了一个「学渣联盟」,定期讨论如何不学习也能顺利毕业的问题。

她发现本校的期末评分 60% 是由考试决定,40% 是由比如社团、献血、证书等其他活动的因素决定。她在学校创办新媒体营销社,直接原因就是创办一个社团可以加50学分,当然加入学生会也可以加分,可是想要加到 50 分必须成为全校的学生会主席。

再比如书中的马文亚也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而他报考这所大学的理由和杨超惊人的一致,他们都是在调研之后发现,在这里读书最清闲,他们都是根据自己未来的舒适度选择大学。

看到这两段对我冲击很大,因为我身边几乎没有这样的人,大家都是根据未来的就业情况选择学校和专业。尤其是父母一辈,如果他们看到这些故事,一定觉得是离经叛道,是不务正业。

那么,在我用偏向世俗的观点看来,这一段就是故事中的「污点」。

而找到污点之后,我们要做的并不是简单粗暴地扔下一个结论,对或是错。我们还要更深一层的问下去,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们这样做的后果又是什么?

比如杨超,她在大二的时候已经成为新东方的托福讲师,同时还和「学渣联盟」的成员一起开了一个培训公司;

比如马文亚,他从高中开始就已经自学了大量的金融知识,并且通过炒房和股市获利颇丰,在大学里,通过炒股赚了几百万。

对于他们来说,大学是必经的阶段,却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在之前已经或多或少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和想要什么,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必然是如何用最少的精力让自己顺利从大学毕业,同时给自己更多时间,让自己做自己想要的事情。

而这样的后果也是他们接受的范围之内,因为他们早已经确定,他们并不会以自己的专业作为终生的职业。

而那些考试之外他们在忙的,其实才是「正业」。

是的,沿着「污点」发问,最后得出的答案对我们来说很可能是「毁三观」的。但这是好事,不破不立,你想要升级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必然就要「毁掉」一些旧有的观点。

尤其是今年,我放弃了自己的工程师的工作,成为了一名「全职读书人」。这之前做了大量的思想斗争,何为正业,何为不务正业的问题,在我心里也问过许多遍。

当然,我举这个例子,并不代表我希望所有的大学生们都别去上课,而是去办公司、炒股、写公众号。因为大部分人其实在大学之前,都没有机会了解并且验证自己真正擅长什么,也没有思考自己想要做些什么,这个前提不存在时,后边的所有问题也就没有意义。

但是好在并不是所有的故事对应的都是我们的过往,更多的故事对应的是我们的未来,那么在这些故事中,找到「污点」,去发问,去思考,去设想各种演变的情况,去试图驳倒故事中的主人公,或者被故事驳倒,找到自己的偏见,修正它

这,也是我们进步的开始。

5

「痛点」、「焊点」、「污点」,所有这些的关键,是和成功故事中的主人公建立联系。

只有建立了联系,他的方法才能投射到你的生活,你的思考才能进入到他的故事。而这样的相互渗透,才能让你从被动的浏览变成主动的阅读。

而「主动」,正是从任何书中获得智慧的关键

以后再去阅读别人的成功故事时,你可以尝试我的「三点式阅读」。

为什么我要恬不知耻地起这样一个名字呢?

因为人的爬行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啊。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