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加坡眼
眼观新加坡国事家事大小事,一眼千年,一眼万里|网站:www.yan.sg |微博:新加坡眼 |Facebook:新加坡眼 Singapore Eye |联络我们:[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新加坡眼

“AI教母”李飞飞直言不懂AGI和AI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人性的声音”!

新加坡眼  · 公众号  · 新加坡  · 2025-03-28 20:1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 新加坡眼,点击卡片关注,加星标,以防失联


3月26日下午,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穹顶下,斯坦福大学教授、斯坦福HAI联席院长、AI领域世界顶尖学者李飞飞与新加坡的AI创业者们,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公共对谈。主持人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 Mohan Kankanhalli 教授。这位被誉为“AI教母”的科学家,用她一贯细腻而真挚的叙事,缓缓展开了一幅关于科技与人性的对话。


“斯坦福实验室没有一块A100或H100”


当被问及算力竞赛,李飞飞平静地说:“斯坦福实验室一块A100或H100都没有。”



实验室关注的,不是如何跑分,而是:如何用有限资源,解决真实世界的难题。比如,提升癌症早筛的准确率,或让机器人在自然灾害中能读懂废墟下人的姿态。


科学 ,而非科幻:AI必须落地现实,而非成为炒作的泡沫;

务实 ,而非意识形态:政策要平衡创新与风险,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争论;

生态共建 ,开源社区、学术界与产业界缺一不可,“围墙花园会窒息AI的创造力”。


比语言更古老的智能:5.4亿年的感知进化


人类用5.4亿年进化出感知世界的本能,而语言仅有数万年历史。


如今AI的研究,却大多把精力投注在语言大模型上。“本末倒置了。”李飞飞直言。

她理想中的基础模型,必须能够捕捉“比语言更细微的人类感知”——一个眼神中的犹豫,一次指尖触碰的力度,甚至是面临气候灾难时,沉默的共情。



语言智能: 符号系统如何承载情感与伦理?

感知-行动智能: 具身智能 (Embodied AI) 能否像婴儿般,通过与世界的互动,真正理解物理世界?


“如果AI学不会这些,它永远只是工具,而不是伙伴。”


“Is this what you really want?”


李飞飞的故事,总缠绕着两股张力:科学家的理性,和移民的韧性。


12岁随父母移民美国,在中餐馆打工的小女孩,或许不曾预料,自己会在30年后成为AI视觉领域的定义者。但在她提及的“至暗时刻”里,最常浮现的,却是母亲反复追问她的一句话:“这是你真正想要的吗?”

这份追问,也塑造了她的AI哲学:

技术终归要落回“人”身上;

她期待,AI能在不同行业真正解决具体问题;

她真诚地关注气候危机、社会不平等,和那些在系统背后未被看见的人;

面对年轻学子,她笑言:“热情比算法更重要”,因为“所有追随好奇心的旅途,都是值得的”。


AGI是什么?她坦言:“不知道”


问答环节,当观众纠结于“AGI (通用人工智能) 与AI的区别”时,李飞飞坦率地摇头:“我不知道它们的区别。”


比起术语之争,她更关心更现实的问题——

如何防止AI加剧社会不平等?

如何让清洁工和程序员同样被AI赋能?


这种“不完美”的真诚,反而让听众动容。当被问及 World Lab 是否是行业领先的AI企业时,她只淡然一笑:“我最认同的身份是科学家。”

她不是企业家,只是一个对所关心的事物极度好奇的人。而顶尖的科学家,不必扮演预言家,他们只需成为一个真挚、关怀人类命运的普通人。


让文明的弧线偏向仁爱


她的答案,早已藏在她的研究之中——当AI能感知疼痛的温度,触摸的善意,它才可能成为文明走向仁爱的杠杆。



在AI轰鸣的浪潮中,人性的声音依然值得被聆听。


而我想,如果宇宙有性别,也许是女性——包容万物,却不纵容失衡。




作者:Ellen





创业者、投资人,长期关注AI行业,正在打造一款面向全球创新者的社交网络产品 (smallwod)

相关阅读



Ellen丨作者

Alex丨 编审

Alex MA丨图源




免责声明:

1.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属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新加坡眼”。

2.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转载”、“编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或编译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有价值资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想第一时间了解新加坡的热点/突发新闻,可关注新加坡眼旗下 “看南洋” 微信公众号,同步下载新加坡眼APP, 不失联。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Read more
新加坡眼官网 看新闻 更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