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青报旅游周刊
旅游产业的观察者、推动者、旅游资讯的收集者、分享者
51好读  ›  专栏  ›  中青报旅游周刊

传承的力量|孩子们眼中的中秋节

中青报旅游周刊  · 公众号  ·  · 2018-09-24 10:38

正文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唐朝时期成为固定节日。盛行于宋朝,中秋节寄托了中国人一直以来的团圆情,千百年来,未曾改变。


那么,孩子们眼中的中秋节是什么样子?

广东省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一小学 的孩子说:“在家乡,我们会先吃月饼和西瓜,还会把西瓜雕刻成莲花形状,晚上带着花灯在河边放。


听着孩子的讲诉,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美好又纯粹,夜色下的花灯,让人如痴如醉。


在中秋这一天,华夏儿女都会用最隆重的方式来赴这场千年之约。中秋节习俗荟萃于此,也成就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盛宴。


朗    诵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 传出阵阵抑扬顿挫的朗诵声。


公元1076年,中秋之际,皓月当空,思念十年未见的胞弟,趁酒兴之酣,苏轼写下流传至今的这首词 《水调歌头》。高音低音,拖长停顿,这里读轻后面读重……


千年后,孩子们在老师的教导下,在音乐的韵律中,延续着千古以来中秋思乡思故人的浓情。

五谷粮食画
▲▲▲

华北平原,素有北方粮仓之称,中秋节庆祝丰收的习俗,在这里延续了数千年。而当 唐山市丰南区尖字沽中学 张志利 老师在课堂上考查同学们对五谷的认识时,却意外地发现大部分农村学生也认不清五谷。深感痛心的同时,学校开展了相关的美育教学,让学生们到田地里观察小麦的生长过程,在收割小麦的同时感悟中秋丰收的喜悦,并就地取材,用五谷粮食做出一幅幅艺术品,让学生们在创造画作中加深对五谷的了解和热爱。


滚核桃鼓乐
▲▲▲

郝世勋 为了推广绛州大鼓,在 山西省新绛县新华学校 一呆就是数十年。结合当地实际和绛州大鼓的特色,他决定用绛州大鼓来模仿滚核桃的声音。这种鼓乐取用当地锣鼓曲牌滚核桃,惟妙惟肖的模仿了核桃晒干后,从房顶滚落而下的声音。既符合孩子们在生活中对滚核桃的生活场景的印象,也符合当地特色的文化习俗。听着鼓声,想象着一张张等待着核桃滚下来的孩子的笑脸,陌生与熟悉,丰收和鼓乐,绛州大鼓在孩子们的手中继续传承。

千年板凳舞
▲▲▲


喜庆的日常生活可以入乐,家家户户用来闲坐的小板凳也能入舞。在贵州,苗族用这种舞来庆祝中秋节丰收。 贵州省贞丰县者相镇初级中学 的老师 韦永梅 ,将体育活动和板凳舞相结合,千年板凳舞的声音在者相镇初级小学的操场,在孩子们的世界重新响起。


滚   灯
▲▲▲

绵阳市艺术学校 赵家慷 看来,中秋节的圆满就是能登上《滚灯》的表演舞台。《滚灯》是学校为了庆祝中秋,根据川剧三绝之一的“滚灯”编排的舞蹈。抱腿、顶灯、探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即使因为难以完成高难度的抱腿动作而上不了舞台,赵家慷也没有气馁:“可以跳就行了,感觉真的特别快乐。”如果说节日是欢乐的盛典,那么中秋节就是孩子们心中的白月光。


舞   狮
▲▲▲

中国很多地区会用舞狮迎接节日的到来,如今,在课堂上,孩子们可以参与到舞狮当中,亲身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和中秋的节日氛围。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民乐小学 的学生 小宝 从前总爱趴在窗台上看舞狮,今年中秋时,他已能在岭南武术界一代宗师黄飞鸿的故居前表演《狮道》。“坚持就是胜利”,小宝在舞狮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参悟这种追求圆满的智慧。


送中秋
▲▲▲

广东省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一小学 的孩子们以制灯笼迎接中秋。灯笼承载着亲人的祝福,承载着梦想,“象征圆梦的满月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星球,而是我们寄托美好未来的所在”。除此之外,孩子们还将钱鼓比作月亮,将与钱鼓配合的舞蹈当作与月亮的嬉戏,在舞蹈中孩子们梦想成真,在月亮上看书玩耍,不亦乐乎。


染缬技艺
▲▲▲

中秋瓜果成熟花好月圆,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的同学们采摘了新鲜的月季花瓣制作染料。染缬技艺是中国古代丝绸印染工艺,同学们希望通过复原染缬技艺为节日献礼,再现锦绣,传递盛景,助力构建通往中国梦的新丝绸之路。因为新生力量的努力,梦想也不再遥不可及。

“月光下的誓言, 纯洁无垢的心灵, 这是中秋节独有的美”

“月光下的誓言,
纯洁无垢的心灵,
这是中秋节独有的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