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特朗普对中国3000亿美元商品加征10%关税时,当时作为总统参选人的拜登批评特朗普“短视”,认为对中国的反制将损害美国消费者和制造业的利益。2020年,拜登竞选总统时承诺一旦当选将削减、甚至取消特朗普加征的这些对华关税。但拜登执政三年不但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关税,还宣布对中国18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其中,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将增加三倍,力度甚至远超特朗普。
特朗普对华加征关税时,美国股市一般出现不同幅度的震荡,商界也会有一些反对声音。但拜登此番对中国加征关税,国际社会和市场反应相对平淡。对中国可能的反制举措,美国贸易代表戴琪似乎也不担心,并和财政耶伦等人一致强调,美方无意升级和中国的贸易紧张关系。美国商界此次总体上也保持了沉默。
▲
上图:5月14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他执政以来首次对华关税举措;下图:美国贸易代表戴琪14日接受彭博社电视台采访宣传拜登对华关税举措时表示,对于中国如何反制,她本人有兴趣看一看。
这种表面上的平静并不让人意外,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拜登对中国加征的关税有一定的针对性,聚焦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战略性产业,短期冲击力度有限。中国向美国出口电动汽车很少,中国钢材在美国进口总量的占不到1%。这轮关税的后续影响可能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现。个别税额调整要持续到2026年,给予中国相关产业较为充分的缓冲时间;二是拜登已经就这轮关税举措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舆论造势,包括财长耶伦、国务卿布林肯访华期间和他们同欧洲同僚炒作借中国的所谓“过剩产能”问题,都在为推出这一政策做铺垫。拜登团队还就此次关税举措提前知会了中方,国内外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总的来说,美国对华贸易战已经持续6年之久,拜登在临近大选之际效仿特朗普打关税牌,核心目的是为了迎合铁锈地带制造业选民。
自特朗普打关税牌以来,美国国内的一些研究报告就认为,加征关税并不能改变中国的贸易政策。全美零售联合会(the 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呼吁拜登废除这些对华关税,认为“随着消费者继续与通货膨胀作斗争,政府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对进口产品征收额外的关税,这些关税将由美国进口商和最终由美国消费者支付。”
《经济学人》分析称,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相比,拜登此次加征关税的举措似乎更无视贸易规则。特朗普启动“301条款”调查,认定中国损害了美国商业,比如知识产权的问题,然后通过加征关税予以补救。现在拜登提高关税时还是基于对最初的301条款的关税审查,但关切点已经发生变化,转向了电动汽车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国领先美国,并不涉及知识产权等方面问题。
就电动汽车而言,拜登加征新关税可能不会对中国企业产生直接影响,因为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大多被汽车关税拒之于美国市场之外。但是,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反而不利于美国发展绿色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拜登上台以来将电动汽车作为其经济振兴和气候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戴琪和耶伦的表态来看,美国瞄准中国电动汽车是一种“战略”举措,因为若等到中国电动汽车“涌入”美国市场并形成成熟供应链时再增收关税,代价和反对声可能更大。
由此来看,拜登此番关税举措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属于大选年的政治权宜之计,目的是为了争夺制造业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