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研究的态度解读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跟我学个P  ·  我尝试用人话为你讲明白PPT配色 ·  2 天前  
中国中医  ·  甘肃:向中医药强省加速迈进 ·  2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筑基十一期招生开启——学习中医、厚朴筑基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科学报

观点 | 张道根:青年科研人员,要努力夯实理论研究基础

社会科学报  · 公众号  ·  · 2019-11-01 21:54

正文

点击上方 “社会科学报” 关注我们



【编者按】习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号召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这是对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辩证关系的自觉,也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与担当。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任务,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寄语青年科研人员——要努力夯实理论研究基础,提升决策咨询研究能力。


原文 : 《夯实理论研究基础   打造思想利器》

作者 |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   张道根

图片 | 网络


哲学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是有意识形态的,一定要把握好。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和人之间的问题,研究人类社会的问题。研究人的问题非常难,人是有民族、有国家、有不同文化、历史和思想意识认同的。人文科学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意识形态。东方人和西方人,以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同样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每个国家都有意识形态,每个人都有意识形态。在中国,一定要把握好我们的意识形态。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状况。 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人,走得太快了之后要静下来沉思,因为发展起来之后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比不发展时还要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经大跨步向前走了很远,也走得很快。发展到这个阶段,我们面临的新问题会更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我们是研究社会问题、人的问题、制度问题的,制度都是涉及人的。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在当前这个时代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相对滞后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更需要深入研究、深入思考。哲学社会科学提供静心思考的工具,也提供静心思考的方法和知识基础。



当代中国比以往更需要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高水平人才。 和发达国家比,我们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实际上,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我们在学科建设、理论建树上的差距更大,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升理论水平。当前,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看法大概有两类:

第一类,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人感觉到哲学社会科学无用。 在日常生活当中,在不同场合,我们都能直接、更多是间接地听到这些声音。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要勇于直面现实,看到不足。无用论是对我们哲学社会科学了解不够,但也反映出我们没有做出真正有价值、有影响并让人信服的研究成果。社科工作者一定要奋发努力,做出真正有用的成果来。

第二类,认为哲学社会科学什么都管用。 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但哲学社会科学不能成为“万金油”,哪儿都能抹一抹。要有专业性,突出理论专长,一定要把自己的根扎得深,把自己的理论根基打得牢,把自己的专业做得精,把自己的研究搞得好。一定要讲自己最懂、最了解、最有底气、研究最深的。要真正成为专家,基础理论不能丢。



一定要把我们自己从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作为一种兴趣,作为一个爱好。你对它有兴趣,它就对你更有兴趣。不管你走到任何地方,不管你以后是否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理论方法、理论思考,永远是你应对各种事情最锐利的思想武器,是解决各种问题最有用的基本方法。把这些理论基础融化到血液里,灌注到爱好和兴趣里,这是很重要的。研究中有时会碰到困难,理论上觉得深入不下去了,学术上觉得打不通任督二脉,这个时候很费力,但是,只要把它作为爱好和兴趣,将来是很有帮助的。



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认真。 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搞研究、写文章、做理论,不认真不行,认真就要用心去写。当你用心的时候就会发现,心在哪,人在哪,心里定了,眼睛会是雪亮的,脑子会是清透的。要静得下来、沉得住气,要平心静气、凝心聚神。每一个搞哲学社会科学的人,如果一辈子能够一直用心思考、用心琢磨、用心写东西、用心干活,必然能做出最好、最有用的研究成果。


理论研究要学以致用。 哲学社会科学从来都是把理论写在天地之间,写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不立足这片大地,不立足中国改革开放这样一个伟大实践,就很难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面向未来的精彩文章。搞哲学社会科学,要学以致用。要到实践中去、社会中去。比如研究社会学,就要到社会生产生活中去,到社会基层、到最底层去,去接触那些人和事。现在,我们比较多的是依靠大数据。我不反对大数据,但人和人之间的很多真实情感在大数据里是看不出的,人和人关系的真实情况必须当面交流。因此,一定要学以致用,要融入上海、贴近社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