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家哥的小黑屋
互联网公司的野望,线下零售的忧虑,商业地产的彷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海龟社区  ·  我看好这个概念的潜力! ·  昨天  
淘股吧  ·  惊魂!尾盘大跳水...... ·  昨天  
投资眼老A  ·  炸了,有人砸盘! ·  2 天前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  数据中心越建越大,怎么办?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家哥的小黑屋

地产减税,不算大的大新闻

家哥的小黑屋  · 公众号  ·  · 2024-11-13 21:53

正文

今天晚上又出了个地产行业的新闻,减税。

说大,因为涉及到地产交易成本这块,给出了很大的政策力度。

说不大,是因为咱们从9月底跟踪下来,这样的力度不让人意外。

我在9月24号就提过地产的问题。

但是不少朋友还是提到:“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做地产这种夕阳行业”。

没错,地产在未来,随着人口问题更突出、购房者对买房子更理性,确实爆发力没了,整个行业也得收缩。

但不意味着我们的市场不需要地产公司。

而那个时候市场给到地产公司的估值是怎样的呢?

港股的民营龙头,经营和债务偿还能力都没问题的情况下(也就是说不会倒闭),pb0.2几。

也就是说市值是账面价值的20%。

当然,懂财务的都知道,账面价值和你卖得出去、卖不出去那是2件事情。但至少这样的估值给了投资者很好的安全垫。

如果你相信最终地产行业还能剩下个谁,那这个投资的性价比就很高。

在9月底以来的这轮次中,地产是教科书一般的“困境反转”。

这就好比是回收废品的,一般人不会想着去买废品。但如果是价格够低呢,当然也有价值,否则回收废品也做不成一个产业。

如果价格特别特别低呢?

那就有大价值。

有人说困境反转,也没看见反转啊?

很多朋友理解反转,就是V字型,现实生活中除了很多人发帖子,观点V型反转,其他领域很难找到一下子就转弯的例子。

咱们开车掉头还知道要有个减速段,然后找个路口才能掉头呢,资本市场要想有“困境反转”,总要有个过程。

我们现在所处在的位置,是政策的实质拐点。

对地产行业有跟踪的朋友应该知道,过去1~2年地产行业的政策,很类似于“挤牙膏”。

这种效果并不好,我在其他平台上写,挤牙膏会导致购房者进一步期待更多的政策,反而强化了观望态度。

9月开始的这个轮次,我们明显看到了政策的力度和速度的提速。

这个和其他领域也是一样的,在更大的尺度下政策加码,作为经济核心问题的地产当然就更是这样了。

如果是做地产的,政策转向到落地当然需要时间,钱不可能今天开会明天到账,但股票投资人可不需要时间,立刻就可以基于预期做判断。

所以也能看到,第一轮政策的拐点行情来到的时候,并不是谁业绩好谁涨得多。

而是那些确实马上要倒闭,但是看政策,很有可能就活下来的——更好。

要么就是直接受益,问题能直接解决的——更好。

投资是一个“预期——预期证实/证伪——再预期”的过程,困境翻转要到第二波的时候,才是真正因为政策,业绩回暖的企业表现更好。

也有朋友对地产行业是悲观的,感觉信心不足,政策作用不会明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和预测,不相信这个逻辑也正常。

我个人则是把这件事情拆成2阶段去考虑。

第一个阶段,就是限购、贷款比例、利率、税收等各个方面的政策加码,而且效果不好的话,根据目前的大形势,还会“加量”。

这个阶段老老实实做估值反弹、情绪修复就好。

第二个阶段,当然我也会去看是否行业和选择的公司真正走出来。

走出来,那就看继续进行下一步预测;走不出来,逻辑证伪,那就收手。

相比于第一个阶段的“要信早信”,第二个阶段则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现在说起来为时过早,不过我认为商业地产做得好、运营和产品力做得好,更有机会。

房子建出来,他们自己员工都不愿意买,都觉得品质差的,大的行业趋势向下,基本没戏。

未来的地产,更像是制造业+服务业,金融属性会下降很多。

同样的水泥砖头沙子,你做的东西耐用、好用、成本能压低,就是优势;

同样的房子,你管就比别人管多用15年,老化得慢,就是优势。

在日本考察的经验是,好的管理公司,好的开发商,都能做几十年的生意。

美国、日本、欧洲这些发达国家,地产高峰都早就过了,但地产行业并没有消失,只是行业的属性发生了变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海龟社区  ·  我看好这个概念的潜力!
昨天
淘股吧  ·  惊魂!尾盘大跳水......
昨天
投资眼老A  ·  炸了,有人砸盘!
2 天前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  数据中心越建越大,怎么办?
4 天前
青年文摘  ·  你那么孤独,却说一个人真好
7 年前
超神助手  ·  LPL夏季赛改革:将取消降级制度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