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日直播 一键预约
作者:主创
团·牧青野
你有多久没参加过同学聚会了?
我有近20年了……
前段时间,好友发来同学聚会的信息。
我正准备和往年一样,下意识选择回绝。
结果正要打字,就被客厅里儿子和女儿的吵架声打断了。
于是我一边跑去给兄妹俩判官司,一边在意念中回复了信息。
等兄妹俩终于和好如初了,我也拿起手机去了厕所躲清静。
不曾想手机一打开,大数据就像我身边的监控器一样,精准推送了一条傅首尔谈论“中年后该不该参加同学会”的视频:
“作为一名已婚妇女,如果你的同学有妇产科主任,各种年级阶段的班主任,你爬都要爬着去同学会。在占便宜这件事上,永远不要谈自尊。
你混得普通没关系,为下一代加油。
人生本就是起起落落,总有人比我们优秀。
失意时给别人捧捧场,得意时听听别人的掌声。
人生海海,没必要在乎一时浮沉。”
一番话听得我既感慨又热血。
果断从儿子的一堆奥特曼中翻出很久没用的包,再从女儿的一排芭比娃娃中找到只剩了一点底的口红,最后把一手能抱俩娃的壮硕身材挤进十几年前的裙子里,风风火火就出发了。
有句话咋说来着,一次的勇敢,换来终身的内向。
没想到这次的同学会,竟然成了我的潘多拉魔盒,至今回想起来,都让我后悔不已……
盲目比较,是痛苦和焦虑的开始
那天到了聚会现场,才发现昔日的同学们一个个满面红光、衣饰精致。
唯独我自己,身材胖成桶,衣服旧到皱。
混得好的同学,聚在一起聊着我听不懂的各种商业词汇。
眼瞅着挤不进去,我索性找了几位女同学。
本想着大家都是当妈的,可以一起唠唠孩子,吐槽吐槽老公。
结果别人一开口,张家的孩子成绩很优秀,李家的孩子手握一堆证书,王家的孩子家里挂着一墙奖牌。
想起我家俩孩子中不溜的成绩,哪方面都不突出,两相一对比,难免心中有些酸涩,只能低头猛扒饭。
聚完会,回到家。
一推开门,就看见俩娃正挤在一起,嘿嘿笑着刷短视频。
我的火蹭一下就窜到了头顶,对着儿子就骂了起来:“你作为哥哥,每天除了刷短视频就是刷短视频,一点不知道给妹妹做好表率!”
转头看见女儿低头撅着嘴,继续骂道:“还有你,寒假作业一个字都没写,就知道跟着你哥瞎玩!”
看孩子们不情不愿地收了手机,再想起同学会上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优秀,我心里的火就更盛了。
于是追到儿子卧室门口继续说:“还有一学期就要中考了,就你现在这种学习态度,能考上才怪事!”
结果儿子啪一声关了卧室门,还送了我一句:“神经!”
那一天,最终在我歇斯底里的哭泣和删了所有同学微信中结束了。
有句话说,所有的焦虑,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普通家庭最大的宿敌,是“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不是圣人,有对比之心,也是人之常情。
当别人家孩子的耀眼照进我的双眼时,难免因为窘迫而产生了压力。可又无力改变现状,所以选择把怒火发泄给了无力反抗的孩子。
因为很难做到成为“别人家的父母”,所以很容易转头埋怨孩子为什么成为不了“别人家的孩子”。
心理学中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社会比较的本能。
往好的方向来说,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好的认知自我定位。
可一旦这种对比过了头,就会产生这两种恶果:
1、父母的盲目比较,容易让孩子不自信。
摧毁孩子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父母的“恨铁不成钢”和“你为什么不如别人”。
2、容易让父母陷入养育焦虑的怪圈。
消极的对比心态,会干扰我们原本客观的判断,开始变得容易随意挑剔、嫌弃、指责孩子。
是什么把父母困在了“比较”中
经历了那天的鸡飞狗跳,静下心后,我把孩子们聚在一起开了个家庭会议。
我认真道完歉,原本想着俩孩子应该立马顺坡下驴。
结果女儿倒是抱着我说:“妈妈,我早就原谅你了,我爱你。”
儿子却撇着嘴:“妈,你自己的道歉你信吗?你现在说得倒好,过几天看见别人家孩子优秀了,受刺激了,又会转头来骂我们!”
这次,我没有反驳儿子,因为他的话,确实给我提了个醒。
为什么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忍不住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做比较?
好在作为一名学习型妈妈,这些年看过的育儿书也不少,翻了一圈,便也找到了答案:
1、盲目比较,源于“自我”的驱使
《家庭的觉醒》中写道:“父母生育孩子,往往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自我成分。”
这种天然的“自我”,会让父母对孩子产生拥有“所有权”的感觉。
从而产生,孩子优秀时,我们会把他的优秀归功于我们的教育;孩子不优秀时,就会把责任甩锅到孩子身上这种心理现象。
父母想要证明自己作为父母的成功,就需要孩子获得奖杯、成绩等世俗优秀标准,可这些,都会化成对孩子的压力,压垮他们。
孩子不是父母养育成果的展示品。
父母越“自我”,孩子就越没有自我。
2、盲目比较,源于对“现状”的不满
知乎网友
@空中飞鱼
说,自己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喜欢拿女儿和别的孩子作比较,最常说的话是:
“你看别人,弹琴弹得多认真,人家能掌握这个曲子,你为什么就是做不到?”
“你看你们班的那谁,人家脑瓜子还没你灵光,但比你认真,基础就是比你打得牢。”
直到后来她发现女儿的自信心被她的话一点点消磨殆尽后,才意识到自己所谓的“想激励孩子更好”,其实就是“不满意孩子的现在”。
很多时候,大人对孩子的不满,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满。
莫言曾说:
“人间非净土,各有各的苦。”
其实如今回想起在同学会上的所见所闻,终究是我自己太过敏感。
别人只是在随意聊着各自生活中的烦恼,是我把这些话,强拽进了自己的生活中,非要比出个差距,徒增烦恼。
我觉得自己的孩子太平庸,其实别人也可能正发愁自己的孩子还不够优秀。
现在细想,我的孩子虽然学习一般,但儿子有担当,女儿暖心,这未尝不是另一种方式的优秀。
3、盲目比较,源于父母的负罪感
一位心理咨询师分享,有位妈妈曾带她17岁的女儿向他寻求帮助。
女孩患有严重的胃病,医生的诊断结果是她的疾病和压力有很大关系。
咨询师和女孩沟通后才了解到,从小到大,女孩从父母口中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你要拼命努力,才能比别人优秀。”
父母的逼迫,成了女孩最大的压力源。
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她努力考第一,努力成为父母口中那个最聪明、最优秀的孩子。
咨询师后来也和女孩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她父母说:“我们逼她,还不是为了她!”
咨询师说,很多父母经常会觉得如果自己不逼孩子努力,就会有一种为人父母的负罪感。他们觉得自己无法为孩子的未来做好托举,所以就选择了把逼着孩子变更好。
可是,这些源于父母内心深层的恐惧,却最终会成为压垮孩子的大山。
父母的压力,终究不该让孩子承担。
就是最好的养育
经过这次的反思后,我也意识到,想要不陷入比较的困局,还得做到这三点:
1、关注当下确定的体验,远胜不确定的未来
网上的一个视频中,小男孩因为没有吃过面包,没有喝过牛奶,被同学嘲笑。
但他说:“没必要和别人比较。妈妈一个人干农活,养大我们三兄妹,已经很不容易了。我只想快快长大,好有能力帮助更多像我这样的孩子。”
你看,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脆弱,他们甚至是我们大人的老师。
就像有段时间,我因为自己的焦虑,疯了一样逼着两个孩子好好学习。
可俩孩子完全继承了我普通的基因,无论怎么鸡,也没啥大进步。
后来儿子的一番话让我清醒过来:“妈,你只是个很普通的妈妈,我和妹妹长成普通的孩子,本来就很正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