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龄的焦虑,似乎在我们进入25岁之后,就会时不时的冒出来。
从“1988的中年女子”,到赵雷称自己母亲“34岁老来得子”,再到“1992年生人已经正式步入中年”,曾经距离自己还很遥远的中年危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杀到了80、90后面前。
曾经夜夜笙歌的人儿,还有多少保有当年的那点激情、梦想、和斗志?
中年,代表着中庸、妥协、和半点不由人的颓丧。一个人有没有遭遇中年危机,往往从他的一些体态和行为、乃至思考模式可以看出来……
曾经的摇滚男,现在的保温杯男?
你会觉得整天泡在酒吧里的那些年轻人,除了浑身用不完的荷尔蒙,和脑袋里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不知天高地厚、满以为自己热血在胸真理在握、对他人充满了不屑一顾和攻击性。连笑声和动作都显得那么轻浮和张扬,除了矫饰和夸夸其谈之外,没有任何有营养的东西。
你规避一些社交场合,不再喜欢端着水晶高脚杯侃侃而谈,不再讲究喝酒的仪式,不去健身,不在意体态美,甚至大半个月也想不起来喝上一杯。
你从白酒改喝葡萄酒是为了保健,而不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没有兴趣了解不同级别、不同产区、不同风格的葡萄酒,仅仅唯法国酒至上。
遵循着一天不超过250ml的数字原则,无关乐趣,把酒当药,更别提和朋友杯杯痛饮。
远离了烈性酒的辛辣刺激和变幻莫测,换上了温润的茶水,用上了色彩单调、身形壮实的保温杯,在茶叶里不忘撒一把鲜红的枸杞,一口口啜着,在升腾的雾气蒙上眼镜的那一刻,朦胧的看着这个世界,仿佛从来没有接触过它一样。
你循规蹈矩,在社会的角色分配中演一个稳妥和善的好人,一个好员工,好领导,好父亲,不再正视自我生命匮乏的枯燥,就像那些日常散播于周身的讣闻、八卦、喜宴、股票、申请书等等。
你也偶尔会对身边迎风摇曳、神采奕奕的美女探出身子,却并不靠近,那种蠢蠢欲动意味着太大的风险,失序的人生,和难以掌控的边界。
那些年纪尚轻的90后,也正在被物化的社会施予更高的欲望和刺激,在与欲望不相匹配的落差中,早衰。
在已故著名摇滚歌手科特·柯本遗书里,有这样一句话:“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fade away.”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像烟花绽放,从容燃烧。”
柯本这句话实际上代表了绝大多数人对所谓青春的看法。美好的、热烈的,不顾一切。而张爱玲笔下的中年呢?中年虽然是人生的鼎盛时期,但这风光的背后,却是:“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前者是及时行乐的悲观,后者是寒凉刺骨的悲观。
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中年危机,大概是能在这两种状态之间自由切换的。
一方面积累了些经验,一方面积累了些厌倦。
人到中年的疲于应付,那种乏味和空洞能消蚀灵魂。来时的路历历在目,要去的路也逃不出想象,也清楚归途,却并不清楚意义。
万事停滞,生命像被镀上了一层暮色,远离灿烂,情怀苍凉。
是的,在墨尔本冬天寒冷的街头,酒哥和几位移民朋友一起聊天,看到那些熟悉的亚洲面孔,那些为了改善生活、求学打工来到异国他乡的人,突然就升起了这样一种感受,这是在国内匆忙的快节奏状态中感受不到的东西。
有的人,或许是灵魂流浪得太久,太遵循强壮有力的人生哲学,没有机会去重建内心,才会遭遇所谓的“中年危机”。
如果,每个人懂得学会和生命中的无力并存,在混乱中保持一些耐性,将危机从潜意识中解放出来,不至于让危机在内心泛滥成灾。
只有不理解黑暗的人,才会恐惧夜晚。统一的标准和规则,把人逼向压迫、贪婪和孤独。这世界所有的评判都指向成功,葡萄酒世界的千姿百态却告诉我:聪明征服世界,单纯却征服灵魂。
当你老了,要喝酒,还是喝枸杞红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