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耕农庄,我们见到了一个不像农场的农场,庄主对土地全情投入的态度让我们感动(我们比较反感在农业领域的投机客)。微耕农庄是城市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典型模式,其中反映了休闲农业的产业趋势和重资本投入农业存在问题。和很多传统行业一样,农业在互联网的时代,需要更多的自我改变。由于本次考察没有拍摄太多照片,仅将见闻与思考分享给微耕庄主王先生和关心农业领域的朋友们,愿与大家多多交流
一、微耕农庄的启示
1、商业模式
微耕农庄是四川蒲江较大的一个农场,庄主最初的想法是为他的线上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做一个真实的线下体验基地。通过链接蒲江明星农户、农场,在电商平台销售有本地属性的农产品,如柑橘、葡萄、猕猴桃、茶叶等。农场本身以体验为主导,结合农产品的仓储、物流,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让微耕农庄可以跳脱出土地对农业项目的限制,成为了一个有自己特色的农场和具有地域属性的特色农品商贸平台。
2、自然教育的市场潜力
经过三十多年的城市化,各种弊端逐渐显现,各种“城市病”的蔓延使得逆城市化趋势在我国的一、二线城市日益明显,70、80后的父母大多愿意带自己的孩子在城市近郊的农场、农村度过周末,享受自然的环境,接受土地上的教育,接触真实的生产与生活,消费放心的食材。
自然教育依托农场生产而展开,在不增加过多硬件投入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农场获得额外的收益,甚至有些农场已经开始尝试劳动式体验,让消费者花钱来帮助农场干活,让教育和生产深度融合。
随着农耕教育逐渐走入校园,中小学生的学习团队可以有效弥补农场假日经济的缺陷,让自然教育成为一个可以持续支撑农场运营的重要项目。初次探访微耕农庄考察时,农庄刚开始研发体验课程并试运营,短短2个月后的五一假期就已经游客爆满,可见自然教育与农耕体验的巨大市场潜力。
3、用教育的方式培养目标消费者
自然教育的另一项功能是帮助农场潜移默化的教育目标消费者。
微耕农庄有自己的农品电子商务平台,出售自己农庄和蒲江合作农户的农产品,以教育为导向的体验活动,可以帮助农庄教育和选择优质的客户资源。在体验活动中,让消费者认识到,为什么要关注食品安全?为什么有机种植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化肥农药除草剂转基因的利弊是什么?
一个建立在真实诚信的农业种植与养殖基础上的农场一定是欢迎消费者近距离接触和体验的,而只有当消费者真正了解农场所有的努力,才会建立起信任,并持续消费农场的产品。
4、自然农法的价值
自然农法有许多门类,我所理解的自然农法核心是模拟自然生境的能量和物质循环方式,利用尽量多的绿量吸收太阳的能量,不施用外来的肥料以草养地,形成农田内部生物链以草养虫、以虫治虫,挖掘作物的潜能以适应环境抵抗病害。
自然农法相比较于常规的有机种植,省去了肥料这一环节,对人力的需求也更少,这大概是微耕农庄选择自然农法的重要原因,微耕有免掘耕作的意思,也有无机药物减量的意思。
作为一个体验型农庄,产量的需求并不迫切,以草养地的自然农法,可以帮助农庄的土地得到逐步的修复,也更容易上手。在微耕较为粗放型的管理之下,近乎野生的农田拥有更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农场的生态环境已经开始逐渐恢复,蝴蝶、蜻蜓、青蛙、鸟类等昆虫动物开始在这里安家落户,逐渐恢复的自然生境为农场自然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素材与背景。
5、庄主的农庄
微耕农庄是庄主独立设计并指导实施的,虽然园区在整体的把握上有一些欠缺,但园主人亲力亲为、在地务实的设计方式有许多值得专业人士学习的地方。
(1)因地制宜
庄主亲自上阵参与园区设计和建设,并非是为了省去一笔设计费,而是看不惯设计公司看图画图的工厂式做法。农庄的入口呈现出一个城市公园的形态,是农庄的休闲与集散区,利用低洼地建造水塘,多余的土堆成岛屿,小桥流水花木草坪,很有古代文人造园的风范。生产区利用步行桥连接起一块块被道路、别人的田分割的农田岛,保持了农场的相对独立,并用借景、迂回的方式拓展了农场的感受空间,让农场显得比实际面积大很多。
(2)传达主人的特征
庄主设计的微耕农庄中反映出了很多他对完美乡村生活的想象,具有较强的个人特色。停下来喝茶的田园茶座,沿路布置的园凳等基础设施充分的照顾到了游览的舒适性需求。岛上的茶室、花房中的小火锅、展览自然摄影的长廊、风车城堡葡萄园,都反映着主人的喜好。微耕叫“农庄”而非“农场”,差别就在这些更具私人生活性质的表达。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反思看图画图的工作陋习的同时,我觉得应该在设计中为主人留一些施展的空间,因为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不同,主人是带着情怀和生活参与进来的,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来承载。
公园形态的入口区
每个细节都源于庄主的设计
比传统的农场更具舒适性
乡土摄影作品
小型牧场
农庄腹地的一处香草花海
废物利用的小路
连接被分割农田的步行桥
草莓大棚——种植管理尚需改进
二、微耕农庄存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性规划的弊端
诚然庄主的设计有很多精彩的地方,但在系统性方面有较大的欠缺。就像我们常常独立设计自己的家一样,每个局部都很好,但合起来却是1+1<2的结果。系统性的缺陷表现在两个层面,纵向的层面是主题的缺失和定位的模糊,导致线下体验的定位没有形成贯穿始终的线索。横向的层面是每一个节点、景点、项目缺乏联系与互动,风格、功能很难达到统一。
2、农业生产的定位模糊
微耕农庄的自然农法实践现在还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产量,都无法满足农庄形象体验的定位要求,管理养护的技术积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庄主一方面有足够的热情和情怀参与自然农法的研究,另一方面他更需要跳出自己的农场去做更擅长的事情。既然无法安下心来专心经营农业,就该选择一个更为合理的方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同时也让微耕的事业表里如一,线上线下一体。
3、趋于雷同的体验内容
微耕农庄现有的活动与成都周边的其他亲子农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内容性产品缺乏特色。在现阶段,微耕农庄还具有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特色的需求并不急迫,待市场全面饱和之后,特色就变得尤为重要,否则就会陷入与周边农场同质化的价格竞争。所以在现阶段利用好大游客量,一方面逐渐建立属于微耕农庄的教育体系,另方面培养、选择、维护未来持续跟进的目标客户群,就显得刻不容缓。从微耕农庄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的商业模式上看,微耕也需要将体验经济做的更加完美。
三、思考与建议
1、定位:微耕农庄是什么?
这个问题,庄主在做微耕之初是很清晰的,但随着他陷入农庄事无巨细的细节里就不那么清晰了。在我看来微耕农庄就应该是一个蒲江农产品电商平台的星级体验店,这个体验店需要为电商平台做好以下三个板块的服务。
(1)产品体验与宣传
传达微耕人的生活方式,以"生态农业+"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产品体验。庄主与经营团队自身的专长、喜好、生活选择、审美取向是体验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微耕农庄最具魅力的不同。
(2)消费者教育
以自然教育、农耕教育的活动为载体,让消费者了解微耕人的选择,了解农业,关注健康与自然。
(3)仓储、物流、展示
承担加盟农产品物流、仓储、展示的功能。
2、硬件:现有资源的整合梳理
微耕农庄现有的设施、项目,需要重新整合梳理,以符合明确的农庄定位。空间结构上可以依现状地形形成岛状的组团式格局,内容上明确组团功能,并细化每个组团内的景观。
以温室餐厅为例
景观上:宜更多的利用农作物来造景,并考虑用原生态的方式增加舒适度。
餐桌上:以食材造景,可以参考艾维农园的生态小火锅或翔生大地的24味餐厅,提供秀色可餐的自然美味。
功能上:增加微耕农庄农业的介绍和产品展示,让其兼具小型展览馆的功能。
在现阶段,游客量较为稳定,微耕农庄尚可以满足本阶段游客的需求,不宜大拆大建。在保持现状,做好内部资源整合的同时,着力打造1-2个有特色的明星项目是比较务实的选择。在后续的改造中应该引入更专业的设计力量和运营力量,农庄可以在与市场同步成长的过程中实现滚动式的升级改造。
3、农业:包品到户
微耕农庄应该用更多的外力来支撑起农业的部分,因为这部分若独立经营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才能呈现出较好的效果,不如结合线上的销售,分配给加盟农场来做体验农园,直接嫁接成熟的技术,也为每一个产品提供了消费者近距离了解的窗口,可以让线下体验与线上供给表里如一,这是一个队农场和农户双方都有利的方式。为了满足庄主种地的愿望,可以单独有个庄主实验田,也会成为农庄一景。
4、软件:开源的创业平台
为了改变千篇一律的雷同,微耕农庄可以选择一种更复合未来企业发展"平台+个人"的管理方式,如包田到户的农业部分一样,农庄可以给参与服务和教育的员工提供更利于内部创业的平台,让每个人在农庄内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利用农庄的硬件资源和人流资源实现创业,如互联网一样,激活每个终端的价值,会让微耕具有更丰富的多样性,在地的人,创造在地的价值,才是创建微耕教育、服务等软件环境的正确方式。
举例说明:
某员工可以得到一小块儿土地种植各类香草,成为农场的香料供应商,他还会利用空余时间开发花草饮料作为农场指定饮品,还有花草餐,花草染等等,而且这些产品的制作过程还可以做成课程提供给消费者体验。
5、发展模型: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微耕农庄可以多借鉴香港嘉道理农场的运营模式,做成一个平台式的企业,对内可以建立标准,辅助加盟农户、员工创业,对外可以成为蒲江农业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出售农产品的同时,也输出标准和技术。通过蒲江农户技术和市场的公益性支持,在争取部分政府的基金支持的同时,也可以为农场带来良好的口碑。未来,微耕农庄可以把自然农法做到极致,让整个园区成为“农业植物园”,以链接更为丰富的符合未来需求的业态,如自然学校、养老社区、田园超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