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镇西茶馆
发布我的教育观点、教育经验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防骗大数据  ·  游戏皮肤免费送 当心是陷阱 ·  13 小时前  
青海公安  ·  青海关口前移解决治安突出问题 ·  昨天  
中国安全生产网  ·  突发!已致5死11伤!现场视频曝光→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镇西茶馆

【李镇西】 请允许我反感张爱玲——看谍战剧《旗袍》的浮想联翩……

镇西茶馆  · 公众号  ·  · 2025-02-05 19:30

正文

按说,喜欢或反感是一个人自然而然的情感,用不着别人“允许”。但张爱玲的粉丝太多,我怕引起“公愤”,所以先弱弱地“恳求”一点理解。当然,不理解也没关系,任何人完全可以发表不同观点,表达对张爱玲的喜欢。只要不是谩骂和人身攻击,镇西茶馆从来都主张百家争鸣。
这篇文章其实主要不是谈张爱玲,而是由一部电视剧谈到当年在上海与张爱玲齐名的关露,还有丁玲,她们三人并称为上海滩的“三大才女”。因此,我也自然而然地写到张爱玲并表达了我个人的评价。
好,还是看我写的文章把——

看电视剧《旗袍》纯属偶然。那天在小红书上搜有关王志文的信息,不经意看到了2010年他主演的《旗袍》片段,片段里马苏所饰演的角色身穿美丽的旗袍吸引了我。何况,这部电视剧还有李幼斌、祖峰、 刘佩琦、申军谊 等我特别喜欢的演员。

我对谍战剧情有独钟,几乎所有国产的谍战剧我都看过。奇怪的是,小红书上那么多人为国产谍战剧排序,什么《风筝》《潜伏》《暗算》《悬崖》等等,居然从没人提《旗袍》——这也是我之前没听说过这部电视剧的原因。

我知道文艺评论从来见仁见智,没有统一的标准,但看完《旗袍》,我得出结论,这是少见的特别特别精彩的谍战剧之一。 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表演细腻无痕,生动自然。 如果要我来排序,至少排进前三。

《旗袍》的大致内容是——

上海沦陷后, 主人公关萍露受中共地下党之命,潜伏在 汪伪特务机关和日本特务机关梅机关,获得了两个特务机关首领的信任。 日伪也看中了她的美貌和才艺,将她包装成“中日亲善之花”,关萍露因此背上了“大汉奸”的名声,被国人唾骂,但她忍辱负重,孤军奋战,刺探军情,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屡建奇功。

我不是文艺评论家,没有能力从艺术上对这部电视剧进行专业的分析与点评。 但我可以说说我的联想。 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在看的时候不止一次由剧中的关萍露联想到中共历史上真实的几个红色女特工。
主人公叫“关萍露”,我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张露萍” 和“关露”——或许《旗袍》的编剧正是想把这两位中共红色女特工的故事和经历集于关萍露一身吧!

张露萍是成都人,出生于1921年。1937年,在成都读中学的张露萍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四川总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7年11月,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张露萍和同学一路奔赴 延安 。一年后,已经入党的张露萍受中央社会部委派到重庆,进入中共中央南方局军事组,归叶剑英直接领导。不久后,张露萍就接到了组织安排的任务:打入军统机关内部,完成南方局交代的各种任务。于是,在军统机关里,张露萍以勇敢和机智, 源源不断地将重要情报送到南方局,送到延安。 1940年张露萍身份暴露被捕,戴笠对张露萍用尽酷刑,也没能从张露萍口中得到任何党的机密。1945年7月,张露萍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年仅24岁。

可是,因为地下工作的特殊性,而且 张露萍还曾换过好几个名字,以至于 她在牺牲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以“军统特务”的身份记载于历史档案。一直到四十多年后的1983年,在 叶剑英过问并亲自提笔写下证词, 张露萍的真实身份才大白于天下,她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然而,我觉得《旗袍》中的关萍露的经历,更接近关露。

关露是谁?稍微年长一些的人,可能会哼几句《春天里》:“ 春天里来百花香,郎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照到了我的破衣裳。 ”这首上世纪三十年代由赵丹、白杨主演的经典电影《十字街头》的主题歌《春天里》,即出自关露的手笔。

关露,生于1907年,原名胡寿楣,“关露”是她后来从事文学写作的笔名。她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自幼喜爱文学,30年代在文坛已是颇有名气的女作家,尤擅长于写新诗。

当时,关露和张爱玲、丁玲被人们并称作“上海滩三大才女”。当时,还有一种说法, 关露与潘柳黛、张爱玲、苏青一起被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不管哪一种说法,关露都名列其中。

和张爱玲相比,关露的作品更有中国人的风骨。 关露成名于日寇铁蹄践踏中华大地的时候。民族危亡之际,关露的文字表达强烈的抗日热情,她甚至曾慷慨激昂地写下这样的诗句:“宁为祖国战斗死,不做民族未亡人!”她也因此被人称为“民族之妻”。

但1939年,关露的人生发生了转折。 这一年的11月,她突然收到了组织上的一封密电,让她立刻动身去香港找当时担任八路军驻港办事处负责人的廖承志。 关露到达香港之后,廖承志带着另一个人去拜访了她。 那个人跟关露握手做自我介绍时说: “我叫潘汉年……”潘汉年是我党隐蔽战线的领导人,当时是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

潘汉年命令关露回到上海, 先后打入 汪伪政权 和日本大使馆与海军报道部合办的《 女声 》月刊任 编辑,成为共产党优秀的“红色间谍”。
当时潘汉年对关露说:“这个任务对你来说确实太过危险了一些。而且一旦你接受了这个任务,不但要冒生命的危险,还要抛弃所有的个人声誉!所以你要拒绝的话,我们也可以理解。”

1932年就加入中共(同时也加入了“左联”)的关露,当然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

潘汉年出于关心特意叮嘱关露:“今后有人说你是汉奸的时候,你可不能辩护,要辩护,可就糟了。”关露表示一切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毁誉:“我不辩护。”

几天后,关露离开香港前往上海,关露当了“汉奸”的消息,很快就在上海传开了。由于大家都不知道关露身负的秘密任务,所以对她的态度也立刻发生了改变。不但她曾经的同事和朋友们疏远她,甚至还有人在她背后吐口水,左联也很快把她排除出了队伍。即使是在这样被孤立误解的情况下,关露也始终记得潘汉年的话,从来没有为自己辩解过。

从1939年到1945年,关露潜伏在敌人内部, 收集日伪机密情报,并积极组织策反,功勋卓著。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抗战胜利了,但戴着“文化汉奸”帽子的关露已经被列入国民政府惩处汉奸的名单中。

为了避免中共与日伪间的秘密关系被国民党利用来攻击我党,组织上当时不便公开关露的真正身份,而是将关露迅速转移到新四军根据地,要她隐蔽起来。如此一来,关露的“汉奸”名声没能得到及时消除,她依然面临自己人的误解和羞辱。

不久后,解放区开展整风运动,关露成为了重点审查的对象。在敌占区关露忍受别人的误解那么多年,可是抗战胜利之后她却还要被误解, 这对关露的精神造成极大的打击。她甚至发表文章也不能用“关露”的名字,而必须换一个署名。《新华日报》社长 范长江 对她解释说:“ 如果共产党报纸上出现关露的名字,就会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有人会以此为口实攻击共产党。”关露的朋友这样劝她:“你应该考虑党报的荣誉,不要去考虑你个人的荣誉。”

说起革命者的牺牲,我们往往只想到革命者个人的青春、家庭、热血和生命,但这一切还不是革命者“牺牲”的全部含义,对关露来说,还包括重于生命的荣誉,以及她本来应该拥有却因特殊使命而不得不放弃的爱情——为此她一直单身。
因为地下工作的特殊性,她的真实身份和使命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证明。 1955年潘汉年被错误地逮捕入狱,与他相关的秘密情报人员关露受到了牵连,因此被判入狱两年。“文革”爆发后,关露再次被判入狱8年,当时她已经61岁。服完8年的有期徒刑之后,关露虽然被释放了出来,名誉却依旧没有被恢复,她还是被人唾弃的“汉奸”。 由于精神不断受到刺激,关露患上精神分裂症。

1980年5月,73岁的关露在居所突然倒地不起,被送往医院之后检查出来患上了脑血栓,生命虽然被抢救了回来,却落下了后遗症——双手再也无法提笔写字。

中国终于走出了历史的阴霾。“文革”结束后 潘汉年 冤案 得到平反,关露也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公正——1982年3月23日,北京朝内大街203号,中共中央组织部派人向躺在病床上的关露宣读了平反决定:关露的历史已经查清,不存在汉奸问题……撤销和推倒强加于关露同志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

“决定”还撤销了过去对她的审查处理报告:“关露在接受组织任务到敌伪机关期间,并未积极为党工作,而是公开地为敌人工作,起了汉奸的作用。”

43年的汉奸骂名,终被洗刷。

九个月后的 1982年12月5日,关露在亲人帮助下完成了回忆录以及她对老上级潘汉年的纪念文章之后, 在她那十多平方米的陋室里服下安眠药,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时年76岁。
文化部 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喧哗的人群与生前孤寂的她形成鲜明的对比。1982年12月5日,关露的骨灰安放仪式在 八宝山公墓 举行。

国家安全部原部长 贾春旺 为关露的传记题词:“隐蔽战线需要关露同志的这种献身精神。”

在蒙冤的日子里,关露曾为自己写下这样一句话:“我的生命,没有半点灰尘!”

由关露的人生轨迹,我想到了当年“ 上海滩三大才女”中另外两位后来的命运。

丁玲后来也选择了共产主义信仰,在白色恐怖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她和关露同年入党,都是1932年),她的创作由“小资文学”转向了“革命文学”,以文艺战士的身份投入波澜壮阔的革命事业。

后来丁玲赴陕北见到毛泽东,毛泽东写下了一首词——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壁上红旗飘落照,

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

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

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纤笔一枝谁与似? 三千毛瑟精兵。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对丁玲来说,她没有获得过比这更高的评价了。 毛泽东一生只为一位作家写过词,这位作家就是丁玲。

终其一生,丁玲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后来担任党的文艺工作领导人,也没有停下手中的笔。

当关露孤军奋战于汪伪机关和日本梅机关,为党送出一份份情报时,丁玲在延安 投身于根据地的革命斗争,用文艺形式积极反映我党我军和人民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创作出《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许多思想深刻的作品。与此同时,丁玲 参与中国共产党的文艺运动领导工作, 历任 中国文艺协会 ”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 解放日报 》文 艺副刊主编、 陕甘宁边区 文协副主席等职务。 1948年写成长篇小说《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这部小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贫苦农民摧毁在古老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土地剥削制度的斗争,成为丁玲创作生涯的一个高峰。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丁玲多次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1955年打成“丁陈反党集团”的头目,开除党籍。1957年,丁玲又被打成“右派”,而且是全国赫赫有名的大“右派”,然后发配北大荒劳改。“文革”中,丁玲又被关进监狱5年。

一直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1984年,中央组织部颁发《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彻底推倒多年来强加给她的一切不实之词,肯定她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

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82岁。
相比起关露和丁玲, 上海滩三大才女”中的张爱玲显然要“幸运”得多。

关于张爱玲的生平,估计许多热爱文学的年轻人并不陌生,因为自从夏志清在其《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将张爱玲“打捞”出来之后,张爱玲在大陆的风头至今不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